很有绅士风度的男士秋冬手工编织毛衣2款,棒针麻花花样编织
126 2025-04-18
近年来随着汉服文化的复兴,众多热爱汉服的年轻人更倾向于从历史服饰中发现古老的历史,感受时间的沉淀。因此这篇文章仅就对汉朝服饰的初步分析来了解它所代表的时代。
汉朝服装中最为普遍的就是承自战国时期的深衣,它的“深”字取其“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之意,其长无曳地,短无露肤,完全是量体裁衣,极好地保护了身体与心灵的私密性。深衣顺着身体直线而下,隐藏身体的同时,却凸显了人体的修长挺拔。圆袂的圆则缓和了直线型身体的刚,而加入了曲柔之感。束腰则更加强了身体与衣服的亲和力,呈现出人体美。深衣在汉代十分普及,各阶级人民的主要服饰。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都着深衣,连王后的吉服也都是着深衣。
汉朝着深衣陶俑
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曲裾和直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根据下摆绕的圈数基本款式可划分成双绕曲裾、三绕曲裾等。曲裾的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秦汉时期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
曲裾平面图
直裾平面图
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出现有裆的裤子(称为“裈”)。这种内衣的改进,使得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而直裾区别于曲裾的地方是直裾的衣襟裾为方直,不用再几经转折绕襟,且较为宽松。直裾又叫襜褕,是非常普遍的常服,但在朝见皇帝祭祀等重要场合,穿着这种服装乃为不敬。
禅衣,夏季穿的袍式服装,没有衬里,多以轻薄的衣料制成。《急就篇》:“禅衣似深衣而褒大,亦以其无里,故呼为禅衣。”与深衣的区别就是衣袖更为宽大,汉代文物中,禅衣的形象均是宽衣博袖。禅衣在汉代服饰中的地位非常高,是百官上朝时的朝服。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
此外,还有一些汉代常见服装名称,如褠,一种窄袖的夏季袍式服装。《释名·释衣服》:“褠,禅衣之无胡者也,一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袍,一种长至脚踝、袖子肥大、衬有棉絮的秋冬季服装。《释名·释衣服》:“袍,丈夫著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绛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义亦然也。”襦,长至膝盖的外套;衫,去掉袖口的襦;裳,指下衣,汉时期的下身服装主要有裤、裈、群、毕等;另外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即粗布做的短衣。
综上,汉代服装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汉初在继承战国楚服和秦代服饰的基础上,在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服饰元素整合后,形成汉代稳定的自成体系的服饰文化系统,它承秦的古朴之风, 开盛唐繁丽之俗, 以清新、质朴的风格自成一体,是中国传统服饰形成的重要阶段。
1,服装款式变化反映政治社会
西汉初期的服饰较之前代,主要继承延续了先秦楚服的形制,深衣下摆束裹很紧。尤其是束裹绕体数周的曲裾深衣,整体是拘谨的、谦卑的、内敛的,体现出对现实安稳的诉求。这是由于汉初刚刚经过秦朝暴政和楚汉战争,社会经济极端凋敝,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由此服饰方面保守恭谨。
至西汉中期武帝时期,服饰上的表现仍以汉初拘谨谦恭为主,但略有松驰和改进。深衣的下摆不像早期束裹得那么紧,开始出现较为宽松的直裾。这是因为经过建国七十余年的恢复,国家初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内忧外患的威胁也逐渐减弱或消除,但由于距离战乱和建国之初的贫困还不远,人们对服饰风格的改变还不是特别张扬。西汉晚期是汉代服饰的一个重要转变期,也是汉代服饰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服饰的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由紧身束缚向轻松活泼转变,衣服的下部已经自然打开,曲裾渐渐被直裾取代,裁剪得较为合体。它所反映的政治局面是国家强盛稳定已久,此时的汉人胸怀日渐宽远、气魄日渐宏大,思想开始开放活跃起来,服装款式也因此发生较大变化。
东汉时期服饰的种类增多,变化的速度加快,襦裙等服装逐渐流行,直至东汉后期,其服装的衣身和袖子都做得异常肥大,服饰的发展逐渐转向了魏晋时期发展成形的以彰显个性特征为主要内容的服饰观。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与当时的政治局面有着密切联系。当时外戚宦官干预,地主豪强势力膨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正是在这种社会无法长期安定的情况下,尊卑不明,传统礼制等社会因素对人们审美追求的禁锢被打破,使得东汉服饰以突出个性为主。
两汉服装的变化全面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政治局势。
2,服装制作体现经济生活
对于汉代服制的色彩纹样可以用《急就章》中的一段诗文概括: “锦绣缦旄离云爵,乘风悬钟华洞乐,豹首落莾兔双鹤,春草鸡翅凫翁濯,郁金半见霜白籥”,可见,汉代服饰上图纹内容已经涉猎到自然、仙境、游猎宴飨等方面,马王堆出土的织锦纹饰有几何纹、花卉纹、水波纹等。刺绣纹以云纹为主,样式各异,如卉如鸟,线条流畅,极富动感。宋玉的《神女赋》中还有描写“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四方”,句中的罗纨、绮均指丝织制品,从现代服饰审美特征的材料上来说属于飘逸的质地,并且是华丽的象征。具体的讲,“绮”是有花纹的丝织品;“罗”则是用来织花的古丝织品。
这些服装工艺的出现反映了汉朝经济许多方面的情况。汉代,由于铁质工具的广泛使用,农业及手工业都发展很快,丝、麻、毛纺织技术都达到很高的水平。缫车、纺车、络纱、整经工具、脚踏斜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已经广泛使用。束综提花机已经产生,多色套版印花已经出现,服饰主要材料有丝帛、麻布、葛布和动物毛皮等,棉布开始初步进入边疆人民的生活领域。汉朝桑蚕业在全国基本得到推广普及。《淮南子》记载“原蚕一岁再登”,说明在秦汉时期已经有二化蚕出现,丝产量大大提高。地域上的推广和单位产量的提高都大大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这也是这一时期服饰技艺发展的经济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手工业的发展就丝绸行业来说,仅在长安一地官府设立的织室中从事劳作的人员就达到了数万人,这使得丝织品的产量和品种都大大增加。汉代丝织品的种类也远超过前代,仅质地轻薄的制品就分为罗、纨、绮、缟、细绣文等若干种。而织品上的装饰也日益翻新,有刺绣、印花、彩绘等多种手法。而根据制作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品种在售价上也差别极大,当时上好的锦绣价格是普通绢帛的25倍以上。
马王堆出土的织锦色彩有朱红、深红、绛紫、浅棕、深棕、金棕、藏青、蓝黑等36种,反映出汉朝的染色技术也是一绝,汉用于纺织品染色的矿石染料主要有丹砂、空青、石黄等,植物染料主要有蓝草、茜草、红花、栀子、鼠李、紫草。《中国染织史》说“凸版印花技术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发展,到西汉时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此外还有蜡缬、夹缬、绞缬的染缬工艺,浸染、套染、媒染的染色和彩绘等手法来丰富服饰的色彩。
因此,从服饰所用的材料和服饰整体的各种工艺以及色彩的多样性方面,都可以看出在汉代手工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当时的技艺水平。
3,服装选择展现社会地位
中国自古以来的服饰有着区别尊卑的功能,人的身份也可以通过服饰的样式轻易辨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汉朝更突出表现了这一功能。
东汉明帝时期更加重视儒学,期间出现很多经学家为儒家经典注疏解义,将儒家礼制变成切合现实的礼仪法典。舆服制度从此建立,颁布《舆服令》,后被编入《后汉书》,成为第一部完整的《舆服志》。在经学家和皇帝的解释下,舆服制度其实是学术加政治的产物。
《后汉书·舆服志》中关于王室贵族的服饰规定:“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舆备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七章,皆备五采,大佩,赤舄絇履,以承大祭。百官执事者,冠长冠,皆祗服。五岳、四渎、山川、宗庙、社稷诸沾秩祠,皆袀玄长冠,五郊各如方色云。百官不执事,各服常冠袀玄以从。”反映出服饰的等第明确。关于帝王百官冕服的具体形制,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但从一些画作和零星的文字记载来看,东汉的冕服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特点的,如必须有冕冠,即“冕”;而冕服中的“服”是指上衣下裳,古人认为天地玄黄,以玄衣,即黑色的上衣象征未明之天,以黄色或纁色(绛红色)的下裳象征黄昏之地。表现了古人心目中宇宙的所有时间和空间,即玄衣纁裳。
百官及士人常服是袍,袍的长短也不一样,文官长着袍长至踝骨或盖脚面,武将或劳动者袍长过膝处。对于官员,平时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并随身携带官印,以示区别,但这属于饰品的范畴而不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对象,因此不做详细解释。重缘袍是汉代妇女婚嫁所穿的礼服,以材料及色彩区分尊卑,因为衣缘多达数层而得名。《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 “公主、贵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锦、绮、罗、缯,采十二色,重缘袍。”
“士、农、工、商”是汉代社会主要的四大等级,除去上文已做分析的“士”,其中商人由于其社会地位最低,汉初就曾规定,商人不得穿锦、绣一类高档面料所制的衣服。《汉书·高帝纪》:“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庶民只能穿本色的麻布衣,不得穿彩色服装,直到西汉后期才逐渐可以穿用青绿色的衣服。
因此汉代的服装从材质、色彩等方面也能辨别不同的社会阶层。
4,服装风格体现文化价值观
汉代服装整体的风格可以用简约、质朴加以概括,而这一风格的形成着实体现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两种文化价值观——道、儒。
(1) 道家思想
因秦朝苛政,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与民休息”的治国政策,道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因此成为了主导思想。其提倡“还纯返朴”的观念体现在政治、人伦教化、审美取向等各个方面。受纯朴、清静无为的价值观影响,汉代服装造型、色彩、质地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出简质、朴素的特点。此外,道家思想提倡“虚无”、“无为”,要求以 “无用”升华至精神的自由解放汉朝服饰女装图片剪裁,并最终达到精神与宇宙万物相融合的状态,此追求是道家思想所把握的天、人的本质,同时亦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审美体现出恢弘大气的内在根源。此追求“本质美”的审美理想汉朝服饰女装图片剪裁,最终成就了汉代服饰独特的“简朴”审美特质。
(2) 儒家思想
西汉武帝统治时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在继道家学说后成为汉代的主导思想。因此,“礼乐教化”成为汉代治国平天下的核心内容,以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目的。 受“礼仪思想”影响,此时期服饰承载着“明礼仪、正名分”的礼制要求,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季节都有一套着装规范,不同材质的搭配以及色彩的设色运用也有着不同要求。儒家思想中对“礼”的要求的另一体现就是服装的含蓄保守,服饰下摆及地,袍服大面积地严密包裹于身上,行不露足,体不外露,彰显含蓄、儒雅的韵味。此外,儒学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合乎“中和”的乐,即是“中和之道”审美标准的体现。因此,受儒学思想影响,汉代服饰从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均体现出“中和为美”的审美特点。
就汉代最为普及的深衣来说,“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这些关于深衣的人文解释,充分显示了汉代服装中包含的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简洁大气的汉朝服装
由此可见,汉代服装延续了春秋至秦以来老庄朴素的审美观以及以儒家“礼仪”思想为文化根基,相较于后来朝代的服饰,更具朴素、规矩之意,体现出追求“大美”“本质美”的审美取向。
总体来说,汉朝服装充满简朴之美,在细节方面又精益求精,不断变换纺织绣花工艺,追求宽衣博带的飘逸感和流畅的整体形象,就像大汉王朝大气磅礴又不失温婉秀气。汉朝服饰可以帮助我们可以更深刻理解那个时代,成为大汉王朝的最佳代言之一。
参考资料: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 年。
·刘乐乐:《从 “深衣”到 “深衣制”———礼仪观的革变》,文化遗产 ,2014 年第 5 期。
·甘文:《汉代服饰唯美、豪放、浪漫的历史特征与风格》 ,档案博览 ,2014年。
·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赵波:《秦汉袍服研究》 ,《服饰导刊》, 2014 年 12 月第 4 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舆服志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西汉)戴圣编:《礼记·深衣》,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