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隆林:传承老工艺,致富有门路

佚名 60 2022-09-03

“我在车间工作一个月收入大概3000元,去年已经脱了贫,接下来打算买一台缝纫机,在家里也可以干活挣钱。”6月20日,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含山村大树脚屯,苗族绣娘杨光玉在高凤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一边制作蜡染图案,一边向“千名记者一线行”第二批第一组采访团记者介绍。

6月20日,在隆林各族自治县高凤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里,绣娘们正在忙碌生产作业。 广西日报

百色隆林:传承老工艺,致富有门路

刺绣、蜡染是苗族群众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如今成为大树脚屯少数民族同胞的脱贫技能。近年来,隆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苗族的服饰特点,引导、支持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苗族姑娘李万梅是新州镇有名的绣娘苗族的服饰特点,她和家里的年轻人学习、传承苗族服饰手工艺,2014年,在老一辈创办的家庭苗绣小作坊基础上,成立了民族服饰公司。“我们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我要让苗族妇女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蜡染等工艺品走出大山,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李万梅说。

百色隆林:传承老工艺,致富有门路

为了打开国内外市场,李万梅想在民族服饰中加入一些时尚的、生活化的元素,却一直找不到融合的平衡点。“嫂子,我是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这个由我来负责。”李万梅的小姑子杨倩霏自告奋勇,她依托公司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民族服饰、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生产、研发、技术革新等方面的策划和管理。

百色隆林:传承老工艺,致富有门路

工作室广泛吸纳各地创新意识强、技能素质高的绣娘,研究制定改进方案,推动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创新。为带动更多的乡亲增收,李万梅和杨倩霏办起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就业岗位。

百色隆林:传承老工艺,致富有门路

“这个手提包上的祥云,代表幸福吉祥,刺绣图案融入了我们苗族的手工艺,很受市场欢迎。”在扶贫车间里,杨倩霏向记者展示极具苗族特色的服装、头帕、手提包等产品。她介绍,目前车间的30多个员工都经过系统培训,可以独立制作系列苗族工艺品和服装。

目前,隆林技艺类非遗项目以隆林壮族衮服工作坊以及“高凤”“金凤”苗族服饰工作坊较为典型,这3家服饰工作坊年产值均在百万元以上,生产的工艺绣品、民族服饰等产品销往贵州、云南以及越南等地。统计数据显示,该县线上和线下的民族服饰商铺近百家,带动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编辑丨褚瑞懿

上一篇: 惠安女服饰 刺桐城——“行走的花园”
下一篇: 3~5年才做出一件!广西独有的这些“小众衣服”,是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