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裙”在秋冬季怎么搭?让杨幂教你四种穿法,时髦显瘦又保暖
172 2024-12-23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保尔】
随着冬奥会的开幕,来自世界各地、各民族的运动员齐聚中国。既然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盛会,多样且多彩的民族文化自然少不了要登场,在奥运开幕式中,从文艺表演到运动员入场,我们看到了许多具有民族色彩的元素。然而,有心人却不高兴了,非要拿衣服做文章,挑拨中韩两国网友的情绪。
其实,这类言论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了,更何况网络喷子到处都有,也不独此一家。但回归事情本身,既然朝鲜族服装引起了韩国网友的重视,并激起了有关历史渊源的讨论,我们也不妨围绕韩服与中国文化的故事稍做展开,略谈一二。
2月4日晚,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人们手中传递入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赐服制度
韩服是当今韩国民众极为重视的民族传统,但要说起韩服的起源和历史,中韩两国的网友却总免不了隔空对话。要是讲起韩服与明朝服饰的关系,这对话的氛围就更要“激烈”许多了。
有人说韩服就是明朝衣冠,也有人说韩服抄袭了明朝服装明朝服饰图片,还有“艺高人胆大”的人说,是明朝服饰抄袭了韩服。其实,严格来说,以上这些说法都不正确。就形制与样貌而言,今天的韩服与历史上的明朝服饰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关系绝非抄袭、复制那么简单。
但凡是尊重历史的人,都不会否认中华帝国在传统东亚世界的统治地位。在中国古代,衣冠服饰不只关乎于个人的冷暖与美丑,更被视作国家文明的象征。所谓华夏,“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饰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正因如此,在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世界秩序中,外藩能不能穿中国的衣服、是否学习了中国的衣冠制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涵。由这种理念出发,从宋代开始,“赐服”成为了一种制度。到了明代,向外国君臣赐服更成为宗藩体制下的重要外交活动。
洪武元年,明军攻占元大都,高丽王派人与明朝联系,建立了外交往来。次年八月,明朝向半岛派出使臣,册封高丽国王,但并没有赏赐衣冠,而是“仪制服用许从本俗”。表面上看,朱元璋不强求高丽移风易俗,很是大度,但实际用意却并非如此。
在此之前高丽臣服元朝,效法蒙古衣冠。对当时的高丽君臣来说,若不能得到明朝衣冠,岂不是只能与“蛮夷同流”?因此,尽管还在与北元暗通款曲,但在受封的次月,高丽王王颛就向明朝上表,请求赐予服饰。
洪武三年,明朝终于派来使臣,赐予国王、王后、妃子冠服,这是明朝对高丽的首次赐服。
洪武十九年,明朝赐予高丽使臣纱帽、团领等服饰,由此,高丽官员们也得以近距离感知明朝服饰的样貌。从此,高丽君臣开始普及明朝衣冠,取代了此前的蒙古服饰。
李氏朝鲜建立后,尤其重视与明朝的关系,将“事大以诚”视作“保国之道”,效法衣冠自然少不了。而在明朝这边,在捋顺了与朝鲜的关系后,从建文年间开始形成了赐服于朝鲜的规制。一直到天启五年,二百多年间,明朝不断赐予朝鲜君臣服饰,从蟒衣、祭服到靴袜、冠带,几乎涵盖了各种服饰类型。
源源不断、各式各样的明朝赐服为朝鲜君臣提供了最佳的学习蓝本,观看明朝时期朝鲜国王的画像,不难发现他们身穿的服装与明朝的赐服极为相似,或者干脆就是明朝所赐的衣服。即便没有得到赐服,也要尽可能地模仿明朝的服饰,比如李朝太祖李成桂的画像,除了面容和服装颜色,几乎完全照抄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
李成桂画像
国王如此,官宦贵族自然也不肯落后,他们同样极力效仿明朝所赐衣冠,即便是上流社会的女装也是如此。在李朝前期,贵族女装常见有交领、右衽,蝴蝶袖、袄裙,衣服上多有织绣动物纹或宝相花纹,这些都与当时明朝女子的服饰颇为相近。
在今天,一些专事挑拨中韩关系的韩国NGO不愿意接受明朝赏赐衣冠的历史事实。但在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非但没有半点不好意思,反而沾沾自喜,将赐服视作身份、地位的象征。比如李朝诗人徐居正说朝鲜“衣冠制度,悉同于中国各代之制”,所以是“诗书礼仪之邦,仁义之国”。国王李昖说得更直白,他表示,朝鲜事事效法明朝、学得特别好,所以“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
“葫芦”没了,如何画“瓢”?
上述表达,对于当时的朝鲜而言,一点儿都不亏。在传统的东亚世界秩序中,谁亲近中国明朝服饰图片,谁就占有更高的地位。朝鲜效仿明朝的服饰,处处学得有模有样,使其得到了“文物礼制,无异于中华”的称赞,可谓赚足了面子。
按照这套明朝赐服、朝鲜模仿的模式,显然朝鲜的服饰就是明朝的翻版。为什么在文章的一开始,我们否定了这种说法呢?因为朝鲜李朝还在,明朝却先没了。
明朝灭亡之前,朝鲜就已经先被清军征服,被迫与明朝断绝了官方往来,所以天启五年是明朝最后一次向朝鲜赐服。朝鲜武力上不敌清朝,但在文化上,他们却看不起清朝,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清朝则将朝鲜视作“化外之民”,表示“天地无移,冠履不移”,对朝鲜的风俗礼仪不作过问。此后二百多年里,清朝虽然经常赏赐朝鲜珍贵的服饰面料,但赐服之事却停止了。
清朝不干涉朝鲜穿什么,固然是一桩好事。但对朝鲜君臣来说,怎么穿还真是一个问题。朝鲜在文化上要当“小中华”,当然不能完全效仿清朝衣冠。与此同时,由于清朝强行剃发易服,就算朝鲜想主动学习,也找不到正经的明朝衣冠了。葫芦没了,瓢还怎么画?于是,朝鲜服饰的“国俗化”历程开始了。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明朝服饰对朝鲜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无论是来自明朝的原版赐服,还是模仿赐服打造的朝鲜服饰,都只可能流行于上流社会。绝大多数朝鲜百姓与明朝衣冠可能并没有多少交集。在民间,朝鲜百姓一直有基于生产、生活需要的服饰。因此,入清以后,朝鲜推行服饰的“国俗化”,是完全有本土基础的,并非无源之水。
故此,明朝灭亡后,朝鲜失去了亦步亦趋效仿的服饰,但也因此走上了自立门户、自成一派的服装改造道路。
韩国古装剧中表现的传统服饰
师出多门,各方学习
其实,早在明朝之前,围绕穿什么、怎么穿,朝鲜半岛就已经发生过多次变化,不止一次向中国学习。在半岛三国时代末期,唐朝的穿衣风格传入高丽,成为当时贵族男女效仿的模板。元朝征服半岛后,高丽王室与蒙古通婚,服装也改行蒙古式。进入明朝,又全面改为汉制。
毫无疑问,唐制、蒙制、明制都对朝鲜的服饰形态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影响时间最长的老师,明朝衣冠对朝鲜服饰产生的影响最大。在清朝初年,朝鲜服装基本与明末衣冠无异,当时有朝鲜使臣出使清朝,明朝遗老遗少目睹故国衣冠,不禁潸然泪下。
但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里,朝鲜服饰的改动越来越多,“国俗化”不断推进,与明朝衣冠的相同点也逐渐减少。也正是在这条“自学成才”的路上,出现了颇为另类的服饰,比如半岛民间的女性短衣。
事实上,朝鲜虽然持有“华夷嬗变”的看法,不屑于学习清朝,但“事大国”既久,也很难不受影响。对比明、清时期的李朝官服,会发现许多服饰的细节变化明显受到了清朝官服的影响。比如官袍长度变短、袖子变窄,官帽帽翅的大小也有所调整,由此而言,清朝也算得上韩服形成过程中的“老师”。
今天人们讲到韩服的起源,经常会从李朝说起。但就名称而言,韩服最早只能追溯到1897年成立的大韩帝国。毕竟先要有国名,才能有服饰之名。不过,正如“大韩帝国”的由来一样,在这个时期,日本人强行对半岛输出影响,服装改革也少不了。而民间的女性短衣,就是在“日占时代”,因“有伤风化”被取缔了。
而韩服的“师傅们”还不至于以上这些。南北朝鲜分治之后,在服饰方面也出现了差异性。亲近西方的韩国又学来了很多东西,比如现代韩服的裙子里出现了裙撑,上衣出现了马甲,这些应当是欧风美雨漂洋过海的结果。
韩剧《解语花》剧照
仅就服装而言,兼容并蓄是向前发展的必然途径,师出多门意味着见得多、学得广,并不是什么坏事。同时,单就传统服饰的生命力而言,韩服直至今日依然在推陈出新,兼具传统审美与现代实用的功能。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硬要否认历史,甚至强行颠倒“师徒关系”,这些做法就很无聊且无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