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衣库早春“配色”也太会了吧!每一组都长在我的审美上,太实用
119 2025-04-18
如果只是单纯的复仇电影,我想,《荒野猎人》大概也不会收获主流媒体的大加赞赏。
从小李子对抗自然的独角戏延伸到关于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体系的审视和反思,没有刻意的批判,而是在跨越外部条件造成的人类隔阂,重新回归到对于个人和社会内部精神的讨论后,最终在剥开原始残酷横行后看到的,却是构建人类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那就是相互的尊重和自我的认同。
冰天雪地的猎杀,不仅仅是动物与人的角逐,更多的是人与人的角逐,夹杂着利益纠葛的强烈征服欲望,总在随时暴露着最为粗鄙丑陋的人性阴暗。侵略者自诩是文明的传道士,最终却只是为了满足私欲的野蛮人,所以,故事里处处存在着利益的交易,兽皮换来金钱,金钱出卖灵魂,在这个本不该有人类存在的地方,白人与印第安人无休止地进行着地盘的争夺。
回到《荒野猎人》的主题上来,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小李子精湛演技凸显出绝境求生者的顽强意志,更多的还是摆脱了单一且扁平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将那段文明社会极力隐藏的黑暗历史一一呈现出来,然后,戳破总在被歌颂的旧时拓荒精神,在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中,完成对于真正文明时代背景下拓荒精神的重塑和再定义。
放弃传记片《史蒂夫·乔布斯》的参演而加入到《荒野猎人》剧组,莱昂纳多对于剧本的选择总是精准的。这一次的蜕变,让他与导演伊纳里多共同合作,将观众带入到了那个蛮荒之地,激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审视着当下文明背后的累累白骨。从《通天塔》再到《荒野猎人》,伊纳里多总在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中,寻求一种跨越种族和语言障碍的共存模式。
1
电影《荒野猎人》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迈克尔·庞克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影片创作者们摈弃了原著中存在的某些“圣母情结”,将所有的焦点放在了格拉斯的重生和复仇上面。在我看来,虽然营造了抛开法律和道德约束的自由环境,可电影却并不是为了呈现原始社会上演的动物厮杀,而是在试图唤醒着人性的善良和文明的崛起。
一个皮草猎人格拉斯不幸被熊重伤,又惨遭留下来照顾他的队友菲兹杰拉德的虐待,儿子被杀,自己被遗弃,他救已然无望,剩下的只有自救,而支撑格拉斯活下去的唯一信念便是复仇。他会时刻在墙壁上刻下仇人的名字,为了能够活下去,他会啃食生肉,会钻进满是鲜血的马肚子里取暖,这种绝境求生存所凸显的顽强意志,大概是对于文明社会人类残存的拓荒精神的某种褒奖。
原始的生存环境,文明的人类意识,这种人与自然的对抗,从侧面其实也在反映着文明与原始的对抗。导演在影片中刻意省掉了过多人物对白的辅助,而是直接采用最直观的视觉刺激,仿佛将观众和格拉斯一同放置在了19世纪的美洲大陆,一边是恶劣的自然环境,一边是人类的追杀,荧幕外的旁观者悄然转换成了荧幕内的参与者,通过画面给人最直观的感受。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存在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所谓文明人的拓荒行动,马匹和火器正是文明社会的标志。社会发展带来的利益追逐,让白人将目光瞄准了尚未被征服的原始森林,待开发的资源激发着人类本能的欲望,格拉斯便是这些人中的代表。电影将故事背景放置在了19世纪的美国中西部地区,欲望驱使加之资本横行,地广人稀的广袤荒原也就成为了争先恐后等待开发的人类角斗场。
另一方面是所谓野蛮人的家园保卫行动,始终是这些拓荒者面临的生存考验。缺乏与当地居民有效的沟通机制,相互尊重失衡的前提下,又因为利益追逐而丧失掉对于自我的身份认同,昭示出无休止的人类杀伐。
作为白人的格拉斯,正是处在这种两难境地的拓荒者。他虽然是白人,但他却与波尼族女人相爱,后来为了救儿子而不得不杀死了白人军官,在复仇路上又救了里族的女人。
一路经历一路成长,最终在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对抗中,慢慢摆脱了利益的束缚野蛮人荒原套技能搭配,将最初饱含爱意的信仰重拾,并用最顽强的意志对抗人类的野蛮。所以,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不是杀戮,而是止戈,不是复仇,而是救赎。
电影里,格拉斯想要做的不是粗暴干涉,而是建立在尊重之上的相互融合。
他原本可以融洽地与波尼族相处,甚至也可以带着文明社会的独立意识,坚守原始的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可因为人性贪婪带来的土地扩张,白人入侵者屠戮了整个村子,并杀死了他的妻子。于是,格拉斯试图想要创造的跨越种族的相处模式被无情打破,这是他始终无法释怀的心结。
不得不说,莱昂纳多这次毁容式的表演对得起他拿到的奥斯卡小金人,从青涩的小伙到成熟的大叔,荧幕形象不断转变的背后,是对于每个角色精益求精的塑造。《荒野猎人》中几乎没有台词的独角戏,饱含着仇恨和不解两种情绪,也是介于文明和原始之间寻求平衡过渡的开拓者,这种复杂情绪最难拿捏。
2
影片《荒野猎人》的深层次思想,并非是简单的聚焦在个人复仇以及人与自然的对抗上面,它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以一种理性客观的视角进行审视,以此对于那个年代所谓拓荒精神的的反思以及重塑。
反思的是如何避免以菲兹杰拉德为首的利己主义者,在金钱至上的盲目崇拜中,失去文明人应有的内在精神以及高贵品质;重塑的是拓荒中对于家园情怀的尊重,顽强意志的坚守,以及跨越种族的自我身份认同和归属。
电影总是以闪回的方式呈现着格拉斯以往的人生经历,而时常出现在格拉斯梦里的波尼族妻子,似乎代表着一种包裹浓浓爱意的人性回归。在这个原始的森林里,生存成为了唯一的准则,可是,导演却时刻利用梦境来提醒着格拉斯,你是人,而不是动物,你需要思考,而不是盲从。
当初美国的“西进运动”,的确是让美国的疆域拓宽,也加速了现代文明发展的进程,可是,利用所谓的文明对所谓的野蛮的残酷杀戮,却也是这场运动中无法抹去的污点。
后世大概会在赞颂拓荒精神中忘却人性阴暗的赤裸裸野蛮人荒原套技能搭配,可忘却并不代表不存在。所以,《荒野猎人》利用格拉斯个人的复仇,以小见大地展示出了那段鲜血淋漓的历史,让每个人重新开始解读着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
电影里,救了格拉斯性命的波尼族人,被法国入侵者吊死在树上,并在他的身上挂上了写着“我是野蛮人”的木牌,利用杀戮彰显文明,难道就真的能够代表文明吗?
复仇的格拉斯终于抓住了菲兹杰拉德,可是,他却并没有真正的手刃仇人,而是将这个机会交还给了里族,里族首领毫不犹豫的宰杀了菲兹杰拉德,难道就真的能够代表野蛮吗?
格拉斯虽然来自文明之地,却经历了被文明人的野蛮杀戮带来的痛苦,当他所有的信念都被复仇所笼罩时,他既要与自然和人对抗,同时还要与自我对抗。
常规认知中,以暴制暴的确可以满足暂时的快感,可冤冤相报却并不是文明发展的最好方式,
从影片最后格拉斯和菲兹杰拉德的打斗中可以看出,丧失自我的格拉斯一直被人性恶所左右,可当最后真的可以杀死仇人时,却在内心突然迸发出被爱意包裹着的人性善。
善恶从来难辨,也许只有绝境中才是最能考验自我的回归。
所以,格拉斯把菲兹杰拉德的命运交换给了上帝,这不是宽恕,而是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毕竟,爬出原始森林后与文明的再次接轨,让格拉斯重新认识到洗褪了人类的野蛮本性,才能逐步迈向真正的文明。
因此,电影《荒野猎人》所阐述的主题,并非只是简单的展示出美国曾经拓荒时的艰辛和残酷,而是对于当下文明发出了一次善意的忠告:如何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跨越所谓的种族隔阂实现真正的文明进步?我们总该与时俱进,但我们也要警惕被人性欲望所驱使,要时刻找到自我的认同和归属。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当我们不再总是以文明高高自居,不再一味的利用征服来满足欲望,不再用各种有色眼镜看待不同种族之间的相处,不再利用杀戮来解决争端,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文明社会。
不过反观当下,我们依旧是野蛮人,社会依旧是野蛮社会,这就有点可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