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服饰 孙中山先生都赞誉的曲靖美食!一分钟了解曲靖美食历史

佚名 124 2022-12-14

1、饮食民俗

曲靖饮食文化具有强大的兼容性,自古就吸收了许多外来饮食文化元素,如湘、粤、川、黔的菜品特点与本地民族饮食文化的融合,逐步形成以宣威饮食特点为主流的滇东北菜系,它以本色突出、复杂多元和丰富多彩而引人注目,有“美食之乡”和“独菜之乡”的美誉。俗话就说:游在云南,吃在曲靖。

曲靖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境内山川纵横,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形成了特有的绿色生物圈,生长着许多药食同源的植物,既能排毒祛病,又是烹制菜肴的主要原料,如各种野生菌、仙茅、魔芋、党参、青阳参、附子、大药、香草等;独特的地理气候,使曲靖盛产一些独有的家畜,如宣威金毛猪、富源大河乌猪、会泽黑山羊、马龙深沟鸡以及黄牛和各种鱼类等等。

滇东北菜系具有鲜、辣、香、浓,突出本味的特征。滇东北地区,新鲜食材丰富,如野生食用菌、天麻、蜂、虫、野花、野果以及大规模人工养殖的野鸡、野兔、黑山羊、野猪等,突出原生态和民族特色。辣是曲靖美食的明显特点,如辣子鸡、糊辣鱼、辣螃蟹和洋芋鸡等,均属于辣味十足的名菜。在曲靖菜中,香味更偏重干香、蒜香、酱香和臭香;如酱水鱼、干锅鸡、蒜香排骨、臭豆腐煮鸡、鱼等;曲靖菜味厚醇和、油而不腻、耙而不烂、浓而不咸。如圆子鸡、羊肉汤锅、清炖火腿脚等菜品的汤具有鲜浓的特点。卤面、蒸饵丝、小锅米线、焖锅羊肉等的味道则十分醇厚。

曲靖辣子鸡

调料类主要有韭菜花、越州老酱、乐业辣椒、罗平小黄姜、洋芋淀粉、马龙藠头、傅家调料等。“韭菜花”是曲靖颇有名气的传统名物食品,迄今已有一百余年历史。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称赞曲靖韭菜花是中国咸菜里的“神品”。

原材料半成品类主要由宣威火腿、牛干巴、腊肉、陆良板鸭、血辣子、风肝、血肠、黑皮子、酥肉、甜白酒及宣威倘塘黄豆腐、魔芋豆腐、富源水酸菜、沾益干酸菜、会泽乐业灰豆腐、会泽稀豆粉、菜花蜜、罗平菜籽油、马龙荞丝等。宣威火腿以鲜、酥、脆、嫩、香、甜驰名中外,早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就荣获过金质奖,成为云南省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特食品之一。1923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各地食品比赛会上,孙中山先生为宣威火腿留下“饮和食德”的题词。

水族服饰 孙中山先生都赞誉的曲靖美食!一分钟了解曲靖美食历史

曲靖地方传统经典菜主要有:清汤圆子鸡、辣子鸡、黄焖鸡、洋芋鸡、煤窑鸡、泡椒鸡、糊辣鱼火锅、越州酱水鱼火锅、花白鲢火锅、农家蘸水鱼火锅、珠街老鸭子火锅、文火砂锅黄焖羊肉、烤全羊、富源全羊汤锅、富源酸菜猪脚、宣威小炒肉、宣威菜豆花、干椒黄豆腐、懒豆腐、会泽都督汤、师宗复方薏仁汤、麒麟八鲜炖等等。

此外,根据曲靖饮食现状,可分为市井饮食、百姓饮食、民族饮食和时令饮食。曲靖地域广阔,交通便利,来自天南地北的人们带来各地的饮食文化及食材,并与曲靖的风物特产、民风习俗结合,产生了大众化和独具特色的市井饮食。曲靖的市井饮食以小吃为主,如蒸饵丝、烧饵块、小锅米线、卤面、陆良卤汤米线、栗炭烧烤、沾益小粑粑、炸洋芋、干酸菜面片、宣腿破酥包、鲜花饼、罗汉酥、油条、稀豆粉等等,技法各样、品种繁多,即来即吃。

曲靖百姓饮食的代表是“八大碗”,麒麟区的八大碗以黑皮子和酥肉为主,宣威八大碗则以扣菜为主,主要有千张肉、粉蒸排骨、火腿扣洋芋、扣韭菜根、扣蛋卷、扣百合、扣白菜根、扣绣球圆子,会泽的羊八碗则讲究荤素搭配,以会泽优质黑山羊为原料,采用蒸、煮、炖、炒、炸、焖、溜等烹饪技法制作。百姓饮食也叫民间菜,其显著特点是就地取材,随食随用。尽管存在不同家庭、不同村寨口味的差异性,但其共性是十分明显的,即味道适口,大众喜爱,朴实无华,常食常新。

民族饮食指的是除汉族以外各个少数民族的饮食。由于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物产、文化宗教等的不同水族服饰,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饮食习俗和爱好。如富源古敢水族的姜鸭子,罗平布依族的五花糯米饭、酸笋和烟熏肉水族服饰,宣威、沾益等地彝族的坨坨肉,回族的油香等。

节令饮食是指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在不同的节日形成的不同风味饮食,并包含某种意义:一是象征性,如曲靖人冬至时有吃糍粑的习俗,被认为可以为食者滋补身体,带来福气,象征家庭团结和睦等;二是实用性的,如曲靖人在秋冬季节吃附子和草乌等,被作为保健食物享用,认为可以防病治病,强健体魄。

2、服饰文化

水族服饰 孙中山先生都赞誉的曲靖美食!一分钟了解曲靖美食历史

“服饰”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衣着及各种装饰品,还包含人体自身的装饰如发式、文身、纹面、染指甲等,还有一些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及日常用品如弓弩、挎包、扇子、背带等。各民族因居住地形、气候及社会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服饰的变化,实际上反映的是该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居住、迁徙和演化过程,具有较强的辨识力和民族凝聚力。

回族服饰,男子上齐腰,下至膝,妇女除手、面外,不许裸露。头带圆撮口帽,盖头,头颈全部盖起来,盖头绣花边图案,男子戴回回帽,有白色、黑色两种。上着对襟上衣,下着白长裤、白袜子,白衬衫、外套坎肩,男子喜欢留须。现在的着装,除回回帽与盖头外,与汉人打扮相同。

壮族中的白沙、黑沙在服饰上有鲜明区别。白沙妇女上衣下裤,衣袖宽大,圆领大摆,领口镶绣花边。上衣多以青蓝色为主调,肩部袖部以轻重两色相互衬托,装饰性很强。青年女子服装绣花图案鲜艳,以金色项圈、戒指为装饰。黑沙妇女服饰颜色以青黑色为主调,上衣下裙,短衣细袖,戴圆形帽,帽边以金属物为装饰。壮族男子头顶清布包头,身穿自制青黑色土布衣裤,对襟衣裤,对襟布扣,衣服袖筒窄长。

水族服饰 孙中山先生都赞誉的曲靖美食!一分钟了解曲靖美食历史

瑶族男子蓄发,以青布缠包头,外围有素净刺绣巾,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罩白布褂或左大襟上衣。下穿宽边长裤,小腿打绑腿。喜佩腰刀,银牌,烟具。妇女服装以青黑色为主,衣长过膝,腰系带子,前后襟并提而束于腰带上,领口、袖均有挑花刺绣图案。下穿阔裆大裤,裤脚较宽,以不同颜色布料镶边,长及脚踝,绑着白布绑腿。

水族服饰 孙中山先生都赞誉的曲靖美食!一分钟了解曲靖美食历史

布依族男女服喜欢用蓝、黑、青、白四种颜色,布料均为自种棉、自纺、自染,色泽鲜艳,不易褪色。男子以一长条黑布包头,穿对襟“四块瓦”短衣和长裤。妇女穿蓝黑色百褶长裙,系围腰,头缠黑色包头,身穿无领有襟短衣及内衣,衣大袖宽,盘肩镶绣花边。脚穿翘鼻子绣花鞋,包头和胸前配有银器首饰点缀。

苗族一般穿青、蓝、黑色对襟短衣,下着长裤,腰束裤带,以青、黑布盘于头上。妇女的衣着两个支系有别:白苗,身穿百折麻布白裙,以黑麻布和黑棉布作绑腿带缠腿至膝,上着短衣无扣,佩花披肩,发缠盘于头顶前。未婚女子挽发,发偏一边,已婚妇女在偏发上插一把木梳,首饰有银项圈、耳环、银牌、手镯、戒指等。白苗的裙襟衣双边有黑布或红布镶成,内有梅花或水纹图案,图案用彩色花线挑或绣制而成。裙襟衣盖着的衬衣正身无饰无纹,从肩到袖口则由用绣、挑、镶各种手法拼接的五颜六色的一圈一圈图案组成。腰间前后各系一块围腰,围腰四周用几块色彩不同的布拼成,中间多为黑布,腰带上也镶有精致的花。苗族服饰上所绣的花纹图案,是一部苗族变迁史的浓缩。图案中的曲线,代表江河,波纹代表梯田梯地,绿色方块代表洞庭湖水,三角形代表山,点状花代表谷穗,图案中央的大花代表京城。

短衣长裙是富源水族服饰形式最早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劳作的需要,已易裙为裤。在较长时间内,布料主要靠妇女用自种火麻、苧麻及购买棉花自纺自织。燃料源于自栽蓼蓝叶。颜色以蓝、青、黑为主。男性服装,爱打包头,长一丈三尺,宽一尺一寸,为自纺自织自染。男性中、青年喜穿青色布扣对襟衣、大裆裤,年老者穿右衽长衫,下穿宽脚裤。女性亦打包头,上衣右开襟,襟镶花边。已婚女性系长围腰,未婚女性系小围腰。

彝族尚黑,作为统治阶级的黑彝,男女老少一身黑衣。尚黑源于彝族的图腾崇拜。其服饰十分丰富多彩,彝族领褂的基本特点是无袖、圆领,对开襟,一般用棉布或麻布缝制。但是,部分彝族的羊皮领褂和火草领褂却十分有特色。男子各支系大同小异,一般头绕玄色盘头,上身穿镶边的偏襟或对襟紧身上衣,扎腰带,下身穿肥大的撒腿裤,外面披宽大的毛织披风。妇女的服饰则多用大色块组成,色彩对比鲜明,绚丽多彩。

水族服饰 孙中山先生都赞誉的曲靖美食!一分钟了解曲靖美食历史

现今少数民族平日衣着与汉族生活时装基本相同,民族服装只在节庆日及婚庆日着装。

较为有代表性的有马龙县马鸣乡咨卡村白彝火草褂,用火草叶片,水洗后撕下火草绒,捻成线后纺织。火草褂不易污染,且越洗越白,编织紧密且耐磨。

师宗县龙庆乡黑尔壮族服饰分为生活装和结婚装。女子生活装饰头戴色彩艳丽的辫套帽及蓝靛色头帕,青年妇女或小伢上身着无领斜襟紧身衣,领口及右襟纽扣绣有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下穿蜡染蓝靛色绉褶裙。结婚装除穿戴上述衣、帽、裙外,头戴的辫帽上钉有银块花纹,衣角、领襟围、帽围均钉上饰有花纹、鸟兽、人物的银丝、银块,脖戴银项链,耳戴大圆银环,手带银扁镯,下身仍穿青色绉纹统裙,脚穿风头鞋。

师宗龙庆乡束米甸村委会小麦村彝族服饰,男性大致一样,打各色包头,长约丈余,绣有花边图案。上身穿绣有以红色为主的花纹图案的对襟褂子,腰两边是绣有花边的腰带,穿黑色、蓝色、白色土布或麻布裤子,背着绣彩色挂包。全身服饰的领口、袖口、裤脚边都饰有织锦的花边。女性服饰以红色为基调,刺绣鲜艳夺目;头饰别有特色,帽顶缀有五个红、黄、绿三色组成的彩球,帽子中段镶有两圈形如小蚌壳的“赛巴”,帽角边缘有若干串彩珠。服饰以蓝色为底,肩围、两袖、衣襟边缘、衣背中央钉上不同花纹的条形刺绣。围腰分前后两块,缠于腰间,下装是黑底裙子,裙中段有两道不同花纹的镶绣,裙脚边系有若干串小彩珠。正面系的围腰和背面系的两根飘带皆为整块的刺绣。其服饰如其自称的“繁多”一样,在兄弟民族中是少有的。

3、建筑文化

从人类最早为遮风避雨,躲避虫兽而利用天然空间以栖身,到现在多样化、精巧化的人工建筑。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 是空间化的社会生活。建筑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折射出的也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精神世界。

马龙县黄土坡古驿道

历史上,中原文化入滇,从地缘上,曲靖是必经通道,曲靖处在对内地开放的前沿,又是内地进入云南的门户,既是交通的枢纽和咽喉,又是开发最早的区域。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常頞略通五尺道至曲靖,公元前109年,汉朝建成了曲靖历史上第一座城市(味县),公元634年,唐朝废味县建石城,公元1387年,明朝又建造新府城取代石城,从明清至今,曲靖的城市建设以曲靖老城为依托,逐步向外延伸扩展。曲靖老城,若以味县来算,有两千多年历史,若以现在仍使用的明清老城来算,也有六百多年历史,六百多年前的曲靖是云南历史上第一座砖城,具有“四门错落不对开,巧布八条丁字街,九对巷道十字路”之独特结构,在我国古代城建中具有典型代表性。老城坐西朝东,周长3300米,城墙高9米,厚3米,城楼上有1630多个垛口,城门楼是木结构的双重楼飞檐式,在城墙的四角分别建有角楼,角楼的内侧分别掘有四个大水池,全城依地形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内道路网为丁字型,有38条街巷,街宽6米,巷宽4米,临街民房前店后厂,每户房子呈长条状,2层土木结构,多数是三房套两院,院内家家户户都有水井,为了防风、防火、缓解屋顶雨水的冲击,设置了马头墙、猫拱墙,属曲靖建筑特色之一,老城北临麒麟山、南倚寥廓山,东临南盘江,又有潇湘江、白石江环绕,倚山面水,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按照古人要求的“山阴水阳、占脉拥势”,在曲靖老城建设上均得到较好体现,清代又在四座城门外分别建了四座瓮城及箭楼。当年的曲靖城很小,一平方公里左右,但在一平方公里的城内,设施俱全、功能完善,有满足政治的衙门,有满足宗教的庙宇,有满足教育教化、选拔人才和文化活动的文昌宫、贡院和书院,还有点缀风光的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等公共设施。老城曾经有大量文物古迹,可惜已拆毁殆尽。城市发展,社会进步,拆迁没有错,一座旧城暗淡下去,新城会耸立起来,这是历史之道,人类文明之道,但遗憾的是,拆迁过程中保护没有及时跟进,致使祖宗遗留下的很多珍贵文物随之毁灭,至今,曲靖民间仍流传着最具代表性的“三寺、八庙、九道阁”之说法(三寺:天王寺、土主寺、观音寺;八庙:财神庙、城隍庙、诸葛庙、小红庙、文庙、二郎庙、火神庙、东岳庙;九道阁:太阳阁、吕祖阁、太阴阁、都天阁为四门城楼,张仙阁、斗阁、魁阁、北玉阁、文昌阁)。

老街,是活态的文化遗存。历史的最好物证是建筑,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一座城市如果没有古建筑保留下来,建设得再漂亮也充满遗憾,因为没有历史感与文化感。

曲靖建筑民居的主要类型有:一是土木房,是最普通常见的式样,采用土木结构,人字顶、两面坡、穿斗式,通常一楼一底。二是合院房常见的有四合院、三合院。曲靖的四合院平面布局与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院子(天井)有大有小。在会泽有“四水归堂”的说法,意为四房朝内屋面的侧坡设计将雨水都汇流入天井之中。曲靖现存相对较多较好的合院民居主要在会泽县城古城社区、陆良马街镇良迪村、陆良芳华镇雍家村,师宗窦氏合院民居中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甚至四进院、五进院,结构复杂,富有特色。三是一颗印。这是四合院的一种特殊形式,四周房屋都是两层,正房多为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在四房相联的转角处是互相连接的,没有出现空处,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正正,组成一颗印章的形状。曲靖保存得最好的一颗印建筑是陆良马街镇的殷怀庆故居。四是吊脚楼,主要是壮族、布依族建设使用,是典型的柱上建筑,一般石料为基础,用木桩支撑,楼上铺以楼板,四壁用木板,或是用竹排、木栅糊以粘土,杂草为墙。五是蘑菇房(茅草房),有圆顶形和四面坡形,也有多户联盖形成一字形。圆顶性的因屋顶斜面较长,远大于四墙,远看如“蘑菇”一般,故称为“蘑菇房”,现在只有麒麟茨营红土墙村、沾益白水镇甘塘等少数偏远地方还有少数遗留。六是石板房,主要分布在会泽大海、小江一带乡村,结构上与土木结构房无异,多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石材,墙体用石块支砌,屋顶用石板作瓦。七是土固房(土库房),过去在马龙等地,汉族也盖有土固房,类似于德钦藏族的“土库房”。在楼顶用细竹、细棍铺底,上面再用杂草、松毛、头发、猪毛、石灰、粘土、瓦喳等杂物用糯米水拌潮铺在面上,再用木拍板反复拍紧。上面既可防水防火,防寒保暖,又可晾晒粮食。

由于曲靖历史上民族变迁巨大、民族融合程度深,各民族的民居虽然各有特点,但相互影响明显。彝族传统喜欢“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多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少部分在坝区,优先考虑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彝族民居主要有土木房、蘑菇房、一字型房屋和曲尺形房屋。彝族住房楼上堆放粮食杂物,兼做卧室。底层一般是三间,中间堂屋开间较大,是平日家庭活动及待客场所。正中壁前是供祖灵“玛都”和祀神的祭坛。中间偏右,置火塘,火终年不熄。水族有“好水滨,构楼居”之说,水族村寨多坐落在低丘谷地和河谷槽区,喜欢同姓同族而居,多住干栏式楼房,村前有小河,寨后有“风水林”或“祭山林”。现在水族地区的房屋已逐步由石、砖结构取代,汉式房屋建筑风格日趋明显。回族民居的结构、造型与汉族大体一致,但喜欢青瓦白墙,区别主要是室内设有经堂,建有洗澡塘,家中备有“净壶”,贴有安拉“圣训”方面的图文。在回族聚集的村落建有清真寺。苗族过去多是刀耕火种、放牧狩猎。多住崖洞、窝栅、茅草房,且经常迁徙,现大部分都盖了土木房或是浇灌建筑。壮族、布依族生活区域,多为河谷地区,高温潮湿,过去多建有“干栏式”吊脚楼,底层作畜廐,二楼住人及堆放粮食。瑶族多选择山青水秀、当阳背风的地方建设村寨,房子喜欢单家独户,建筑式样上与汉族的土木房差不多,多为一楼一底,底层饲养牲畜,上层人居住;有的喜欢在正方一侧建有土掌房,上面翻晒粮食,下面或作厨房,或作畜圈。

上一篇: 男士的“一身黑”搭配90%都很普通,4个思路让你黑出一身高级感
下一篇: 赢家时尚集团:新国潮已乘风破浪!|#新国潮我定义#专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