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岁男人:头发花白发型这样剪,干练利落,不油腻更气质
188 2024-12-23
13世纪时,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办法跟蒙古帝国相抗衡,其横扫亚欧大陆,几乎战无不胜,让所有对手闻风丧胆。
蒙古帝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战斗力?除了成吉思汗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外,还因为他拥有一支强悍的军队——蒙古铁骑,而在蒙古铁骑中,有一支更为精锐的队伍——怯薛。
一、成吉思汗创建的怯薛发展史
“怯薛”这个词,如果对元代军事比较熟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它是蒙古语[Kešig]的音译,有轮流值宿守卫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指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是由成吉思汗组建的。
他初次组织怯薛是在1204年攻打乃蛮部前夕时,作为怯薛将领的朵歹扯儿必向成吉思汗进献一个谨慎从事的提议,成吉思汗听从了这个提议,并最终战胜了乃蛮。
怯薛一开始只有1千人左右,都是从蒙古各部千户长、百户长以及资格较老、备受信任的旧贵族子弟中选拔出来的。
他们平时分为四班轮番宿卫,每番值守三昼夜,并负责大汗的饮食、冠服、车马、庐帐、乃至起草文书等事,这些值守的人被称为“怯薛歹()”。
随着蒙古帝国的军事扩张,怯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一直增加到了1万人左右,其中火儿赤(箭筒士)1千人蒙古族服饰图片,客卜帖兀勒(宿卫)1千人,秃鲁花(散班)8千人。
怯薛歹的入选门槛很高,都具有非常优秀的单兵作战力,他们精于骑射,在马背上的射箭射程可达300米以上,其常以半月形的阵式突击敌人,从两侧进行包围。
成吉思汗组织万名怯薛军后,曾满怀信心地说:“一万名护卫军团结起来,作为我的大中军!”这支攻无不摧的战斗力爆棚的军队,对成吉思汗“灭国四十,遂平西夏”有很大的功劳。
因此怯薛歹在成吉思汗时期拥有很大的权力,成吉思汗曾当众宣布:一个千户(从四品)级别的官员在与普通怯薛士兵发生争执的时候,无论谁对谁错,都算千户有罪。
他们为官甚至不用经中书省决定,就可以直接由大汗直接提拔,最显贵的怯薛歹甚至可能直接被提拔为一品高官。
在成吉思汗之后,历代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都继承这个制度,设立怯薛。
忽必烈时期,建立了以汉人为主,色目人为辅的侍卫亲军,从那时起,怯薛和侍卫亲军成为皇帝的左右手,共同保护皇帝和国家的安全。
但随着和平年代越久,世袭制的怯薛后人中,有的基本没吃过什么苦,也没受过什么历练,就轻松当上了拥有诸多特权的怯薛歹。
他们不需要像成吉思汗时期那样冲锋陷阵,只需要单纯地做做宫廷服侍和宿卫的本职工作就行了。
所以到元中后期的怯薛歹日渐腐化,仗着自己的权势不断为非作歹、欺压百姓,与外臣、商人、僧道等相互勾结,在朝廷营私舞弊。
元朝后期的快速衰亡和怯薛的腐坏有很大关系。
二、怯薛歹的服饰形制
在蒙古帝国时期,怯薛的服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元代建立后,由于皇帝和官员都有了“中原化”趋势的服饰制度,宫廷护卫人员自然也不能落下。
之前雪梨在介绍元代男子服饰时提到过一种非常特别的贵族服装——质孙服。
在每年连开三天的质孙宴上,皇帝要求参加宴会的宗亲、大臣们都穿着上下同色的华贵质孙服,所有人的服色都一致,且每天都换一种颜色,场面异常壮观。
怯薛作为皇帝的贴身护卫人员,身份地位高贵,当然也要求穿着质孙服。
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也有详细记载,皇帝每年都赏赐1万多名怯薛歹13次质孙服,上面都缀有各种宝石珍珠等珍贵物品,配套的还有金带和绣上银丝的驼皮靴。
13次赏赐的质孙服颜色都不一样,所以每年每名怯薛歹都可以领到13套不同颜色和材质的华美质孙服。
除了在正式的场合穿着质孙服以外,《元史·舆服志》中还详细记载了怯薛歹平时的服装样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袍、袄、衬甲、云肩、汗胯等。
1.袍:士卒袍、窄袖袍、衬袍。
士卒袍是用丝织品做的,上面绘有宝相花。宝相花是一种以“莲花、牡丹”等为主体的花卉图案,这种纹饰是魏晋以来伴随佛教盛行的流行图案,隋唐以后更多的是流行于织锦、铜镜及瓷器装饰上,有吉祥、美满的寓意。
“宝相花“图案
窄袖袍顾名思义就是源于游牧民族的窄袖袍服式样,是为便于马上骑射设计的。这种袍服也是用丝织品制成。
衬袍是用红色丝织物做出来的,武士们喜欢把它穿在裲裆内。裲裆形制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背心。
中原地区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东汉时期,后一直延续下来被大家穿着,可以保护前胸后背。有说其是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不知道和蒙古族有无关系。
2.袄:辫线袄、控鹤袄、窄袖袄。
辫线袄属元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窄袖、束腰是其特点,腰间有细折,穿起来精神好看,还可防身,适合游牧民族的马上生活。
控鹤袄是用青色和红色两种颜色的丝织物做成的,这两种颜色都是蒙古族自草原生活时代起就崇尚的,青色为天,红色为火。袄上绘有圆答宝相花,属于宝相花纹的一种。
窄袖袄是远行的轿夫所穿,深青或黑色透红,形制类似于辫线袄和窄袖衫,内有夹层,夹层内有棉花,保暖性能很好,适合长途步行穿着。
除了穿基本的袍和袄以外,怯薛歹一般还戴交角幞头,披云肩,穿皮甲或铠甲,外加披风,上面绣有老虎、狮子等猛兽图案,穿麻或皮制成的鞋靴,上面镶嵌云朵图案,大腿上绑有绢制成的绑腿。
三、以《元世祖出猎图》和《元人秋猎图》为例,看怯薛歹服饰形制
我们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人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为例,来分析怯薛歹的服饰。
图中与帝后最接近的三名侍从按当时的阶级关系和礼制判断,应该是身份等级很高的。其中两名还配有箭和箭筒等装备,可以判断就是怯薛歹。
《元世祖出猎图》局部
而且很明显其中一个是黑人。因为忽必烈在即位之前就拥有畏吾儿、契丹、女真人、汉人等多种族混合而成的智囊团和执行团,取得政权后又不分种族地提拔他们担任高官要职。该图中的黑人怯薛歹就是最好的例证。
此外,雪梨还发现他们三个人袍服的大臂处都有一个明显的开口,里面透出的颜色和下身袍服的颜色一致。图中皇后彻伯尔的袍服大臂处也有相同的开口。可见他们四人的服装形制是一致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离不开蒙古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蒙古高原气候恶劣寒冷,而且蒙古族生产生活多是在马背上,所以服装必须要足够保暖,便于骑射。
从图中另一名拉弓射箭的怯薛歹姿势可以看到,他的左手臂从袍服开口处伸出向上伸展,露出里面的深红色窄袖,袖子甩在身后,双臂呈180度拉弓的姿势。
《元世祖出猎图》怯薛歹1号
这个拉伸幅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古代传统上衣的剪裁尺度,很容易造成衣服的变形损坏;另一方面,在策马过程中,衣袖与衫身腋下摩擦频繁,极其容易磨损衣料。
基于以上两方面,蒙古族发明了图中所示的开裂的袍服结构,能在马背上自如骑射,同时也可延长衣服使用寿命,可谓一举两得,不得不佩服蒙古人民这种“格物致知”的智慧。
还有比较特别的是他们的箭囊和弓袋。
我们先看离忽必烈最近的怯薛歹,他的右侧腰间挂了一个箭囊,里面插了几支箭。很多朋友可能会好奇,在奔跑过程中,箭会从里面掉出来吗?
这并非没有先例:《三国演义》中的姜维有一次就是因为骑马奔跑途中箭从箭囊掉落差点出师未捷身先死。
我们可不要小看蒙古人的箭囊。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骑手的箭囊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叫“挤压式箭囊”。
这种箭囊里有好几层毛毡,箭支插进去,箭头就会被毛毡牢牢挤压住,别说奔跑中颠簸了,就算把箭囊倒过来,箭都不会掉出来。
《元世祖出猎图》怯薛歹2号
再看做射箭动作的怯薛歹。他的弓袋和箭囊是分开的,弓袋挂在左腰侧,而箭囊背在后右侧,方便取箭。
此外,三名怯薛歹的其它服饰如冠帽、鞋靴、辫线袍等,与帝后出入不大,只是有一些形制、颜色和面料的区别。这里雪梨就不再赘述。
我们再看一幅清宫散佚绘画中的重要藏品之一,记载为元人作品的《元人秋猎图》。该图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皇室成员于山中秋猎的大幅场景,多维展现了北方宫廷文化生活。
《元人秋猎图》
我们可见画中有一位手执马鞭、身着红袍,并有黄伞盖遮护的男子形象,应该就是当朝皇帝。
身后簇拥着五六十个骑马侍卫,他们组成了亲随禁卫军,有的腰配弓箭、仪刀;有的架着猎鹰,有的赶着猎犬,按元代宫廷体制来看,这些追随的禁卫军应该就是怯薛歹。
《秋猎图》局部,右为红袍男子细节图
但由于画中融合了一些不属于元代的元素,如满眼的清朝“红缨帽”和吸烟者形象(有说明朝万历年间,中国人才开始种植烟草和吸烟),所以专家们对这幅图是画于元代、明代还是清代说法各异,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其他元代军戎服的形制和文物资料整理
元代的军戎服饰比较单一简约,除了以质孙服为主外,还吸取了汉唐、宋代的戎服形制。《元史·舆服志》和《多桑蒙古史》中详细记载了元代军戎服饰形制,主要可归纳为这几点:
头戴笠帽,肩结云巾,身着战袄或战袍,外围抱肚,束革带或蹀躞,披战甲(膝甲或裲裆甲),足着软靴或战靴。
图片史料:
现存的绘画图片史料中,最能反映元代军戎铠甲服的就是山西汾阳宝宁寺水陆画中的《善恶二部牛头阿傍诸官众》,图像生动展示了身穿细小甲片铠甲的蒙古将军形象。
《善恶诸官众》彩绘图与线描图
出土陶俑:
1. 甲胄俑。如四川成都西郊元墓出土的甲胄俑,头戴凤翅盔,身着长袍,外套铠甲;另还有出土的甲胄俑可见下袍摆开叉,露出绑腿和软靴,与史料记载相吻合。
元 甲胄黑陶俑
2. 骑马武士俑。这种陶俑一般不穿铠甲,而是穿袍服。如下左图西安韦曲耶律世昌墓出土的骑马武士俑,头戴笠帽,身穿窄袖袍;右图骑马俑同样头戴笠帽,身穿窄袖辫线袍。
元 骑马黑陶俑
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蒙元时期的特点,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陪着大汗一同打天下,尤其是其身边的禁卫军“怯薛歹”对蒙古帝国乃至之后元代的建立有巨大贡献,可以说是蒙元的开国功臣。
本文首先介绍了怯薛的产生及发展历史,紧接着引出了结合图画史料对以怯薛歹为主的军戎服饰的研究,发现蒙古族结合草原自然环境和其生产生活方式,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适合骑射作战的服饰,且实用耐穿。
在建立元代入主中原后,蒙古族人民又吸收借鉴了部分中原服饰文化,如“宝相花”纹饰的巧妙应用和对汉唐及宋代戎服形制的沿袭,展示了元代以军事领域服装为例的多元化风格。表现了蒙古族既有开放的胸襟去吸取其它民族的服饰精髓,又非常理性地保留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开发了一套最适合自身的戎服体系。
元代戎服的研究,可帮助我们窥见整个北方少数民族戎服的发展脉络。横向可以拓展出其对周边如西域、高丽等国戎服形制所产生的辐射影响,纵向可以看其对之前的辽金戎服的继承和对之后明清戎服的浸润,所以若想做好古代服饰研究,把服饰从大历史背景中单独剥离出来肯定是片面及不完整的,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结合整个服饰发展史来看。
您的点赞、关注、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服饰文化,非常感谢!
参考文献:
马冀,《“衙内”和 怯薛歹之类》,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车玲蒙古族服饰图片,《以图像为主要材料的蒙元服饰研究》,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1月。陈慧慧,《元人刘贯道中的服饰结构探究》,西部皮革学术与探讨,2019年。
备注: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