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佚名 116 2022-12-13

汉族服饰的主要特点

交领右衽

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则是指衣襟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论语中记载孔子曾说,若无管仲尊王攘夷,就会沦为异族统治而“被发左衽”。在中原古代文化中,“左”与“右”暗示着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等级意识, “尊左卑右” “左阳右阴”。总之汉服右衽,右衽,右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宽衣博袖

宽衣博袖型的汉服虽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远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典型的汉服袖子是既宽且长,主要见于贵族、官员、士人服饰的大袖,不仅是袖径的宽大,袖子的长度也十分长,使穿衣者垂手时而不露出来,并可以挽回相当的长度。汉服礼服的袖长度是整个手臂的一倍半,要求能“回肘”。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而日常便服、军事服装的袖则较窄。

隐扣系带

早期服装以腰带束缚,后来出现把系带缝于衣上的做法。腰带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象征身份、地位、权力等。虽然很早已发明纽扣,但在明代之前并不大量使用,且一般不用于显眼位置。至明代中后期才较多于显眼处使用纽扣,但其剪裁、领型、袖型等与清代服饰多有不同;清代服饰以布制盘扣为主,扣带很长,极为显眼,大量用于礼服、官服、常服等各类型、各身份人物所穿的服装。

明制汉服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清代服饰则多有不同男子主要有袍、褂、袄、衫、裤等形制,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袍马褂。而满汉妇女着装则大有不同,汉人妇女还多着汉装,而满族妇女多着旗装,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氅衣,直到后来渐渐满化。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说起服饰真是有种无力感,从小就认为汉族是最没有色彩的民族,其他民族都有自己漂亮的民族服装而汉族人穿的是中山装(舶来品)。好不容易说有旗袍和唐装可以充充门面,旗袍来自满族旗装不说,唐装居然改自马褂(起名字那人你过来,我给你看个宝贝…(板砖))。到底汉服是个什么样子,和满服都有什么区别呢?还是让我们去瓷器上寻找失去的记忆吧。

明制的官服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在瓷器上基本是以常服居多,常服的规制是头戴乌纱帽,身穿团领衫前后各有补子,腰间束带。官员的级别以颜色和补子所绘纹饰区分。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明朝的补子略大而且前后一致,清朝继承了这种制式,修改了纹饰,并且前面的补子一分为二。这个在瓷器画片上有很有趣的表现。第一官员补子都是方形而瓷器画片上多改为圆形,其次有很多明式汉官的补子也画成了两半的,也许到的清朝很多新画工已经不知道其补子应该是一个整体了。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清制的官服

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长袍,为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马褂,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式襦裙

襦裙是汉族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从有实物考证的战国时期开始,终于明末清初的“剃发易服”,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 多年汉族服饰,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襦裙是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襦裙出现在战国时期,兴起于魏晋南北朝。以裙腰之高低,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因为其是汉人妇女衣服的最基本样式,在瓷器上所表现的基本基本都是儒裙,但是其中领子的变化,身上饰物的各种增减表现出的众多的变化。

直领襦裙,其上襦领型为直领,因而衣襟呈对称状,所以又称对襟襦裙。由于直领襦裙左右对称,因而具有特别的对称美,穿着美观大方,俏丽动人,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对于直领襦裙而言,切忌上下等分,否则显得头重脚轻。一般要裙腰稍高,这样方显襦裙之美。

帷裳,在瓷器上多有裙子外再套有帷裳

蔽膝,隨衣色,織翟為章三等(三排),間以小輪花四。以緅(zōu 青赤色)為領緣,織金雲龍文。裙子前由腰极地的飘带。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式褙子与披风

两种衣式都有记载,形制也基本一致,只说披风明人认为从宋元的褙子发展而来, 男女都穿。披风的形制为对襟,直领,领的长度约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两侧开衩,前后分开不相连属。褙子认为本是婢妾之服,因为婢妾一般都侍立于主妇的背后,故称‘背子’。婢妾穿的衣服,行走也较方便,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我们姑且说褙子是女士披风好了,好区分其在瓷器上的表现。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式比甲

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叉及至膝下的马甲,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一般长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这种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种汉服款式,无袖长罩衫,又叫做“背心”。明代中叶,形成一种风气,大多是青年妇女所穿着,到清朝后多有变化。在瓷器的表现穿着比甲的也是比比皆是,尤其是领子,无领和有领并存。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云肩

云肩五代时已有,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妇女作为礼服上的装饰。清代妇女在婚礼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妇女梳低垂的发髻,恐怕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贵族妇女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的剪裁为莲花形,或结线为缨珞形,周围垂有排须。慈禧所用的云肩,有的是又大又圆的珍珠缉成的,一件云肩用3500颗珍珠穿织而成。这是非常重要服饰装饰,是瓷器上喜庆场面不可或缺的服饰点缀,同时也是贵妇的标志。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小知识

袖形:汉服袖形种类繁多

琵琶袖:型如半个琵琶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箭袖:箭袖的大致形态从袖根到袖口逐渐收紧。胡服的箭袖通常会有一个宽厚的袖缘,而汉服的箭袖一般没有袖缘或袖缘比较窄。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垂胡袖:垂胡袖的袖型如黄牛喉下垂着的那块肉皱(学名称为“胡”),因此这种袖式就是汉代服饰中很有特点,也很特别的所谓“垂胡袖”。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广袖:宽大的衣袖。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领型:交领(又名掩襟),圆领(满襟),直领(对襟),方领,坦领,竖领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式道袍(直身,直裰)

是源于明代一种服饰。是明代男子居家时的外衣,也可以作为衬袍或平民男子婚服。后演变为道教服饰。道袍直领大襟,两侧开衩,接有暗摆,以系带系结,领口常会缀上白色或素色护领。大袖或直袖收祛。穿着时可配丝绦、布制细腰带或大带。直身有摆,且摆在外部。道袍有摆,且摆在内部。直裰两侧开裾,且无摆。在瓷器上是区分不清其区别的,而且并多表现为儒生士子的身份。其与披风的区别在于里面并没有在穿儒裙等其他长衫。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短褐

短褐原意指古时贫苦人穿的粗布衣服,是古代下层人民日常服饰中的一种,亦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包括了上衣下裤),或指地位卑下的人。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在瓷器上都是仆人,脚夫,劳动者才穿的衣服。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明清内衣

明清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尤其是明中期开始,传统礼教受到冲击,服饰也发生变化。

明代主要内衣制式:

1、抹胸:紧身内衣,遮盖于胸前;

2、主腰:形制类似“抹胸”,用于腰部;

3、衫子:也叫“半衣”,长至腰或膝,内外皆可穿;

清代内衣形制:

1、小袄:贴身内衣,类似衬衣;

2、抹胸:这个时期的“抹胸”制式与宋明时类似,只是色彩和纹饰更丰富;

3、肚兜:类似抹胸,“抹胸”重胸乳,“肚兜”重肚腹。 虽然内衣在瓷器上难见汉族服饰,但是因为礼教,瓷器画片上领口处也会见到内衣的一角。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瓷器上的汉服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这是一个送别的画卷,丈夫戴着软脚幞头,穿着圆领的官衣胸前有代表官员的补子,腰里扎着腰带,后面的书童穿着圆领对襟的短衫和绣有花样长裤,而一旁推车的脚夫就是一身标准的短褐,车上的女主人穿着儒裙戴着云肩以显示身份,而一旁的侍女穿着漂亮的比甲。男人也许远去上任,妻子长亭相送。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

这是一个绚烂的世界,在瓷器上我们可以找到那个逝去的美丽世界,它能让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小知识

在清朝的瓷器上女人的嘴唇为什么会被画成一横加一点呢?

明清瓷器上衣服:看看古人的穿衣打扮

原来答案好简单,因为清朝妇女红嘴唇是这样的,怪不得,瓷器上的嘴唇都是一横加一点。

上一篇: 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凝聚了彝族人的生活,一针一线见证岁月变迁
下一篇: 英服装设计师减重130斤 曾胖到坐不进飞机上座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