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纠结日系与韩系的区别吗,日本杂志总结韩系穿搭9大要点
7 2025-04-07
面靥化妆与旦角化妆
宋、金杂剧在乐舞部分多用假面,而在戏剧性表演中,则主要采用粉墨化妆,也就是“涂面”。涂面化妆可以分为两类:俊扮和花扮。净角脸谱当时还未发展起来。面靥化妆《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指出:过去戏曲史研究者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传统戏曲中的净角脸谱来源于唐乐舞戏里的兰陵王假面,其实这是不对的。
净角脸谱从属于涂面化妆,是从宋金杂剧里的副净化装派生出来的。至于涂面化妆,则并非脱胎于假面。它另有自已的渊源,认为戏曲的涂面化妆来自于倡优女乐的脂粉妆,来自于俳优滑稽的粉墨妆。表演艺术的涂面化装源于以脂粉涂面、以青黛画眉的古代生活习俗。
面靥妆剧照
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纣烧铅锡作粉。”据此可知敷粉之妆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汉书》记载:“明帝宫人拂青黛扫蛾眉。”说明古代妇女化妆的状况。看来汉代就已经有贴靥的化妆方法了。古代妇女的面部化妆,除了傅铅粉、抹胭脂、画黛眉、熏香外戏曲化妆花旦妆画法,尚有染额黄、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名目。这一切总称“脂粉妆”。面靥的施行方法,通常用胭脂点染。较精致的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妆靥一般作成黄豆般的两颗圆点。
古代妆容剧照
元稹《恨妆成》诗中有“当面施圆靥”之句。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女俑,脸部多用这种化妆。盛唐以后,面靥的范围有所扩大,式样也更加丰富,有的状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枵桃,称为“宵夜“。在陕西西安等地出土的唐俑中国戏曲脸讲上有明显反映,不过花卉图案不一定施于脸上酒窝处,也有描绘在鼻翼两侧的,比原来的部位略高。
晚唐五代以后,妇女的面靥化妆愈益繁褥,除传统的圆点花卉形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敦煌壁画中就有这种反映。尤其是歌舞女伎的靥饰,更是争奇斗在宋代,这种流行于贵族妇女群中的靥饰,又叫做“花面子”、“茶油花子”。当时勾栏女伎中,也很流行这种化装。
歌舞秀剧照
历史上妇女的化妆比男人花哨多了,唐时就有疙瘩眉、蝌蚪、眉,以奇、以怪为美,还用金银箔、纸、绢等材料剪出各种花鸟虫鱼等的花型,用呵胶贴于脸,上。宋时妇女也盛行此风。这些,在古老剧种旦角脸部化妆。上亦有反映。元代时,这种“面花子”的美饰风尚,已被视为轻佻浮华的表现,逐渐从妇女的脸上消失了。但在戏曲舞台上却被保留下来,作为扮演轻佻妇女的面部化装特征。
女乐化妆
我国古代妇女的面饰很自然地影响到我国乐舞和戏曲舞台上舞伎、花旦和女花脸的化妆。历代宫廷通行倡优女乐,妇女的脂粉妆必然用之于乐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关于女乐的记载了。汉代面具化装和唐代龄面化裴倡优女乐不仅被王公贵族蓄养,而且还被当成玩物送来送去。女优取悦于人,主要靠容貌和表演技巧,化妆尤其重要,于是女优的脂粉妆越发艳丽。
古代仕女画像
将妇女日常打扮的脂粉妆用于舞蹈,会使舞女更加美艳光彩。唐代舞女的艳媚的化妆,可以从敦煌乐舞图里窥见一二。舞女化妆技巧的高妙,在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载有两个生动的例子,这是经常被引用的:庞三娘的化妆竟能以老变少,为使者所不识;颜大娘的化妆甚至使家人不觉,更令人惊叹。她们虽是歌舞演员,但是《教坊记》所载的却是她们的生活妆,可见日常脂粉妆与歌舞化装是相通的。
旦角化妆
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一些剧种直接地或间接地保存了这种化妆手法。从前山东高调梆子演《坐北楼》中的阎婆惜,要在脸上画桃花靥。湖南祁阳剧演《打瓜抬》中的陶三春、《采桑》中的钟无盐,也都曾在脸上画红白八宝靥饰。北方昆弋演《学舌》中的胖姑,要用胭脂画梅花额。他们用彩笔在额头、眉间、脸蛋上画花朵、小鸡等加以点缀。
《白莲花》剧照
还有像《黄河阵》中的碧霄、云霄、琼霄,在她们的额头上画花草云朵的图案。《白莲花下凡》中的白莲花,额头上画荷花。《摘星楼》剧中的琵琶精,将双眼画成红色的琵琶样。彩旦的化妆更为夸张。丑丫头,贴倒瓜子(鸭梨形)脸的鬓,粉白脸、月牙眉、杏核眼、红脸蛋、元宝嘴,这样的化妆眼便能看出是个冒傻气的丑丫头。
她的这个脸谱,还能反衬出不太漂亮的乾旦所饰演的美貌出众的小姐。剧中的媒婆,贴斜八字鬓,画八字眉,三角眼,印堂处画拔火罐留下的紫淤血痕,或画治头痛用手掐后留下的红血印,两旁太阳穴上贴小膏药,样子十分滑稽。
潘金莲剧照
据关朋同志介绍,旦角的化妆脸谱还有“左淫,右恶戏曲化妆花旦妆画法,中火辣”的说法。如阎惜姣、潘金莲等脸谱,要在左眼上下画一弯头豆芽形的线条,谓之“破装”。如《卷席筒》中的姚氏、《曹庄杀妻》中的崔氏等恶妇,要在右眼上下画一弯头豆芽形的线条。
《反徐州》中的花婆,红头发,红眉毛,在双眉中间印堂处,上下画一闪电纹,表示火暴的性格。这些旦角女花脸,随着各剧种坤角的增多,不像乾旦那样只为刻画人物,不太善于表露自身的容貌美,致使目前的一些彩蛋、丑旦,也多画成十分漂亮的旦角装了。
参考资料《中国戏曲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