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价比全款便宜1万”,车贷如何赚钱?
81 2024-12-23
三峡晚报讯
记者柯黎/文 记者王康明/图
西兰卡普,是一种色彩鲜明热烈、图案纹样富于变化的土家织锦。旧时土家妹子出嫁,都会带上精美的土花铺盖作为嫁妆,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如今,在鄂西土家山寨里,已经很难寻觅到原汁原味的西兰卡普了,西兰卡普成了悬挂在土家人记忆里的一抹彩云。表现长阳土家女儿会场景的“西兰卡普”。本报记者王康明 摄
“土家铺盖,西兰卡普,美的花布,美的明珠。织呀织哟,织呀织哟,金凤凰就从织锦中飞出……”大约在多年前,我从土家姑娘谭思弦的歌声中,第一次听到西兰卡普这个词,立即就对那炫如云霞的西兰卡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每次去长阳、五峰,听很多土家人说起西兰卡普时,眼中都会闪起一片亮光,仿佛谈论的是他们家族的一块瑰宝,是浇注土家幸福的希望之花。但,我却少有机会见到真正的西兰卡普。“西兰卡普,就是土家花铺盖的意思,早就没啦。”得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回复。
9月5日,我们却在长阳比兹卡民俗文化村与它邂逅了。在西兰卡普织锦展厅,十多个织架蒙着灰尘,其中一个上面斜斜地搭着一个花布包,蓝色块、绿色块与红色块交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热烈的锦画,如一抹艳阳照亮了整个房间。“整个宜昌境内,大概只有这里才有西兰卡普了。”72岁的比兹卡村村长覃发池介绍。
覃发池被称为巴山舞之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从土家族的“跳丧”、“哭嫁”中提炼出健身“巴山舞”,并将之推向全国群星奖广场舞金奖的领奖台。1994年,他在长阳县城东清江岸边创办了长阳土家族民俗文化村,挖掘传承土家民俗文化,同期成立了土家族文化艺术团,西兰卡普便是他在那时挖掘传承的项目之一。“西兰卡普,就是土家花铺盖的意思。”覃发池照例说着:“不过在解放后,长阳县境内就难找啦。”他解释,唯一一次,他在长阳渔峡口见过一个被弃置的织架,“那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
覃发池从展厅的壁柜里取出一个包袱,层层打开,里面宝贝似的包裹着卷卷织锦,分别是惟妙惟肖的《巴山舞》、《土家女儿会》、《马墙花》等,纹饰精巧美观,摸上去粗粝温暖。
说到西兰卡普的由来,覃发池介绍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西兰是一个美丽的土家姑娘的名字。西兰姑娘从小聪明伶俐,各种各样的花信手织来,但惟独不会织银杏花。西兰的嫂嫂爱搬弄是非,在西兰的父亲面前告黑状,说她深夜不归,败坏门风。盛怒的父亲冲到白果树下,不容西兰辩解就打死了西兰。为了纪念西兰孜孜以求,为织锦献出生命的精神,土家学织布的女儿们便将世代相传的土家织锦称为西兰卡普。“在过去,西兰卡普是土家姑娘出嫁的必备品。土家女儿们还待字闺中时,就跟着家族中的女性长辈学习织锦,用以制作衣服等。到了出嫁的时候,就早早地备上了自己织就的花铺盖。”
在土家族心中,热烈、鲜艳、祥和,最能代表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所以大多数织锦及土家服饰上都用上了红色,有“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说。
文化村演员、西兰卡普的传承人范安琴介绍,从纺线、染线,将备好的纱线装扣、上机扎粽,再到挑织等等,西兰卡普整个制作工序有30多道,而织出来的图案有100多种。“现在用的纱线大多是从纱线厂购买的一般经线用棉线土家族服饰,而纬线可用其他线代替。一个普通的小挎包,不把制作背带的工序算在内,一天一个人可以制作3个。”
西兰卡普起源于何时,并无史料记载。但至少在东汉时期,土家族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后汉书》中所记述的“武陵蛮”、“五溪蛮”“好五色衣”,已表明了土家先民喜“斑斓”服饰的审美倾向。
南宋《溪蛮丛笑》对此亦有描述:“绩五色线为方,文采斑斓可见。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土家人崇尚繁丽多姿的服饰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改土归流”之前。“受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保存的非常少,连技艺也近乎失传了。”覃发池介绍,在民俗文化村筹备期间,他曾前往鄂西、湘西采风,仅在湘西永顺、龙山、芙蓉镇,鄂西来凤等偏远山区发现存有民间制作。
覃发池从龙山请到了两名会织西兰卡普的师傅黎代翠和魏杰,来民俗村给演员们传授技艺。“织架是从龙山买来样品,回来自己动手仿作的。那时候,土家艺术团的演员们接到的演出还很少,就闭门在家学了三个月的技艺,从纺线到修理织架,掌握了全套技艺。”
这种原生态手工织锦做成的旅游纪念包,材质粗糙生活气息浓郁,色彩绚烂而富有民族色彩,在当时相当抢手。1997年之前,每年会给文化村带来2万多元的收入。
然而,这种胜景维持的并不长久。1998年之后,因织原生态布包带来的利润有限,加上演出增多,曾经热闹的纺织间逐渐冷寂了。“一块1.5米长,0.6米宽的《女儿会》挂图,得三天三人才能织完,按照每人一天100元工钱计算,光人工成本就得近千元。卖贵了土家族服饰,没市场,卖便宜了,就得亏。现在只好把工具封存了。”不过老覃也表示,至少手艺传承下来了,“只要市场有需求,我这里还是可以马上开工。”
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灿烂多姿的土家文化。记者王康明 摄
长阳巴山舞“西兰卡普”。本报记者王康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