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改鲜:小裁缝转身大老板(图)

佚名 145 2022-12-09

康改鲜:小裁缝转身大老板(图)

北方新报

北方新报

2014-01-09 15:18

0

康改鲜和她设计的蒙古族服装

“把这些细小的缝线口一定要缝好,不能马虎。如果商家不满意了,那么我们的吃饭就会变成难题……”1月8日上午,在大青山脚下的德利源民族用品加工厂,记者见到了正在耐心地叮嘱员工的康改鲜。

干练、漂亮、随和,这是康改鲜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康改鲜也正是德利源民族用品加工厂的老板。就在车间,康改鲜给记者讲述了她创业的点点滴滴……

创业从开裁缝铺做起

1987年,康改鲜18岁。她的父母都生活在农村,靠种地为生。看着父母,康改鲜觉得自己不能再像他们一样过这样的生活,她要走出去蒙古族服饰图片,自己闯一闯。康改鲜从家里拿了30元钱,一个人从包头市达茂旗来到呼和浩特市学裁缝。

康改鲜告诉记者:“刚开始学徒的时候,几乎每天半夜三四点才睡觉,白天还得坚持起来干活学习。冬天的时候,手和脚都冻伤了。”

1年后,康改鲜终于能独立裁剪衣服了,她回到老家租了一间小平房开起了裁缝铺。“我们那个年代,衣服几乎都是做的,很少去买。所以,我的生意还算可以,过年的时候特别忙。”

1991年,康改鲜和丈夫通过向朋友借、向银行贷款,盖起了自己的裁缝店。

“是什么让你转变思路做蒙古族服饰呢?你是蒙古族吗?”记者好奇地问。

原来,康改鲜并不是蒙古族,而是生活在牧区的一个汉族人。她告诉记者,做蒙古族服饰,纯粹是个人爱好,同时她也发现,当地没有一家能做蒙古族衣服的店铺,她觉得这就是一个商机,于是从1994年,康改鲜开始学习做蒙古袍。

刚开始她去一些蒙古族老人家学习,问问他们蒙古袍有什么讲究,颜色应该如何搭配等等。后来,康改鲜就开始自己琢磨裁剪设计,当地的居民都很喜欢康改鲜做的蒙古袍,夸她的手艺好,她的店铺也逐渐壮大起来。

拥有自己的工厂和商铺

2000年,为了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自己的梦想,康改鲜和丈夫来到呼和浩特打拼。

“当时家人其实是反对的,因为他们觉得在老家挣点钱能生活就可以了,去呼和浩特太不切实际了。没有钱、没有亲人、没有房子,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康改鲜说,“但是我不想一辈子就在农村开一个小裁缝铺或者是一个小的服装加工厂,我想走出去,打拼一下,证明自己的实力,为家人和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康改鲜和丈夫带着孩子在呼和浩特市郊区租了一处院子,又能居住又能当厂房。

说起自己创业之初的艰辛,康改鲜哽咽了:“刚到呼和浩特那几年,我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没吃过一顿热乎饭。后来,我和丈夫商量,他负责照顾厂子,指挥工人加工服装,我出去跑市场。光靠开拓呼和浩特的市场远远不是我的目标,除了内蒙古的各个盟市,山东、浙江、新疆、青海、东北等地我都去过。”

康改鲜介绍,每次出去跑市场,她都会大包小包地领着做好的蒙古袍,每到一个城市,只要看见一个经营少数民族服饰的商店,她就会走进去向人家介绍自己的衣服,留下联系方式。“那个时候,经常被人赶出去,但是也不知道自己哪来那么大的勇气,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接着再去找。”

终于,康改鲜的德利源民族用品加工厂制作的蒙古族服饰远销全国各地,除了实体店,康改鲜还开了一家网店。正如康改鲜所说:“现在德利源可比我出名啊!”

扩大规模让蒙古袍走得更远

“那你今后有什么打算呢?加工厂的规模想要继续扩大吗?”

“今年,我就想在呼市开一家精品店,专门卖高档蒙古族服饰。同时,我们现在也正在联系一些客户做加盟商,争取让全国各地的人民都能够知道德利源牌子的蒙古族服饰。”康改鲜笑着说。

采访最后,康改鲜告诉记者,目前蒙古族服饰图片,德利源已经成为设计、制作、营销、租赁为一体的服装公司,有蒙古族生活服饰、舞台服饰、礼仪服饰以及56个民族服饰。同时,德利源民族用品加工厂在批发销售环节已经有所规模,营业额也在不断增加。

文/摄影·本报记者

侯利珍

上一篇: 楚雄彝绣服饰从小山村走上国际大T台
下一篇: 细数备受潮人追捧的10个日本潮流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