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婚礼服饰差异:前者喜欢庄重典雅,后者更爱舒适性感

佚名 92 2022-12-08

中式婚礼

自古以来,结为夫妻、组织家庭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也是推动人类生产的动力。正因如此,婚礼,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在世界的各个文化体系中都备受重视。在古代,婚礼不仅是男女间的一种社会契约,更多的则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表述,无论是中方或是西方,宗教、政治与经济都对婚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正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殊通,婚礼的表现形式有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服饰还是礼仪,这两种文明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中国婚礼服饰特色:以红为主,庄重典雅

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而准备的婚礼服是传统礼仪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能够直接反应不同地域间文化的差异。通过对中西方同一时期婚礼服装的不同发展来清晰的认识人类发展史,为了解文明进程打开一另一条途径。

1、秦汉时期“阶级思想”

中国的婚服起源于商代,人们将上衣与下裳连接起来组成新的服饰样式,这种服饰也正是周代深衣的前身。“被体深邃,故为深衣”服装样式以“龙凤纹”“几何纹”“动物纹”为主,周代十分注重礼仪,因此婚礼服饰上也讲究端庄严肃,衣服颜色以玄色为主(黑中扬红,代表天地间最神圣的颜色)。

秦汉礼制

古代中西方婚礼服饰差异:前者喜欢庄重典雅,后者更爱舒适性感

到了秦汉时期,在服装样式上,继承了前期的直裾、曲裾的样式,男女之间分别用革带和丝带系扎。汉代袍服,宽玦如荫、曲裾如翼,纹样高贵华美,是对秦代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后汉书·舆服志》记:“公主、贵人、妃以上,婚娶得服锦绮罗殼缯,采十二色重缘袍。特进、列侯以上锦娟,采十二色。”

除过贵族外,其他人进行婚礼时也采用十二色,只是在纹章上有所不同以显示阶级。

2、以“红”为主的观念诞生于唐,盛行于宋,且颇爱庄重典雅

中国古代婚服经历周制的爵弁玄端——纯衣纁袡、秦朝时期的章服制度、唐朝的梁冠礼服——钗钿礼衣、明朝的九品——凤冠官服霞帔等变化,交替发展。唐代婚礼服饰制度有所突破,和前朝有所不同,男士婚礼服的色彩是绯红色,女士则是淡青绿色。所谓“红官绿娘”是也,青色的深衣,头上的佩饰为金银饰以琉璃等的钿钗。唐朝的新娘服装样式多是如此,就是色彩不同。

钗钿礼服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都是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叠叠,非常的复杂。从唐朝以后,婚礼服的套数有所简化,即当时贵族子孙婚娶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员女儿出嫁可以穿用与母亲的身分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用绛红色公服。新郎通常穿青色长袍,外罩黑中透红的绀色马褂,戴暖帽并插赤金色花饰,称金花,拜堂时身披红,称为披红。

钗钿礼服

两宋时期“程朱理学”成就了当时服饰的质朴淡雅之风。宋代婚服与服装一样,都秉持着严谨含蓄、向上空间扩张(即纵向扩张)的追求。因此,宋朝的婚礼服可以让人达到修长的效果,但是该时期的婚礼服动态美感较弱。

古代中西方婚礼服饰差异:前者喜欢庄重典雅,后者更爱舒适性感

自从明代时期开始,大红色才变为我国的婚礼服色彩。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凤冠霞帔有着自己的发展趋势、演变过程,在婚服色彩发生变化的同时也预示着人们心理状态的改变。“真红对襟大袖衫加凤冠霞帔”模式是明朝时候婚礼服的固定搭配明代婚礼服,呈现出来的整体感觉是庄重美丽、典雅大方。清朝时期的婚礼服装分为清朝前期和清朝后期,前期是固守旧本,后期则是被侵略国家撞开国门逐渐西化,这里我们不做详谈。

西方婚服别具一格,更爱自然、舒适和性感

在古代埃及和希腊时期,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新娘包裹着白色亚麻质地的多层细褶长裙,这种形式被认为是现代婚纱的雏形。14 世纪以来,紧身且带裙拖紧身的柯特哈蒂裙被称为传统意义上的婚纱。这时期起确立了现代婚纱的典型特征——裙拖,柯特哈蒂裙用蕾丝装饰表面,贴体或是膨大的袖子,在袖子开裂的地方,露出带有裙拖的衬裙。欧洲中世纪的人们认为绿色意味着恋爱的五月,更用它来代表婚姻和家庭生活。

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束胸、裙撑、填充物等新型材料的使用,服装面临横向扩张,人体的动作对服装基本影响不大,服装的静态美感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个时期婚礼服的概念逐渐清晰化,主要表现形态为紧身胸衣和裙撑的出现并广泛地得到使用。

束胸裙

同时,这一时期的婚礼服多有奢侈化的倾向,17-18 世纪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风靡欧洲,不同程度上地影响服装文化的变化,婚礼服风格也受其影响。婚礼服上半身上使用紧身胸衣勾勒身材,下半身采用夸张的裙撑表现,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人类体型的不完美,但也显得有些过于浮夸,也推动了华丽、富贵的礼服风格的形成。

现代婚纱的雏形是 1840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举行婚礼时所穿的白色礼服,维多利亚女王大婚时佩戴的白色头纱带动了它的潮流,也开创了白色婚礼服的基调。20 世纪初期,随着对女性审美特征的回归古代公主服饰,婚礼服逐渐开始人性化,人们开始关注女性的臀围、胸围及身材曲线,新娘手捧一大束盛开的花朵,并在其上面悬挂缎带和蝴蝶结,成为了婚礼的标准搭配。到了 21 世纪,“开放”、“高雅”的风气逐渐解脱女性,部分婚纱抛弃了裙撑设计,婚纱的主要特征是上身贴体,下身蓬松。婚礼服主要向个性化表达方向发展,人们更加追求舒适、自然、性感等穿着效果。

从审美、宗教、哲学看中西婚服对比差异

首先,审美的差异是导致服饰发展截然不同的最重要原因。无论中式或是西式在满足服饰实用价值上之一理念是相同的的。然而,中国文化中保守的思想导致在制作服饰时习惯于以服装衬托身姿,以达到婀娜之感。反观西方,恰好与中国相反,直接将服装做成合体的形状或者露出腰肢,体现出性感的特点。

其次,由于古代的欧洲长期处于基督教的统治下,基督徒对美的追求强加到了女性的身体上,以束缚,拘谨的胸衣和裙撑来呈现女性的身姿是当时社会的常态。而中国的宗教在于“礼”的追求,体现到服饰上则呈现出反复,多意的特点,“袖带飘洒曲折,回翔流丽”,“飘若游云,矫若惊鸿”正是华夏服饰追求意境的真实写照。

传统西方婚礼

最后,不同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服装的发展。中世纪的欧洲学派众多,对于事实与真相的追求是欧洲社会的普遍概念,转移到服饰上,则是对比例、质感、形态的极致追求。而中国古代哲学有“不求甚解”的传统,对于事物没有极致的追求,这也是中国文化多意境的主要原因,而服饰形式也是这种哲学思想的延续,衍生出了属于中华文化的独特派系。

中西方婚姻文化的比较

在中西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这使得身处两种不同文化圈的人对爱情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也产生了不同的婚礼形式。想要深入了解两种不同的婚礼形式首先要将“婚姻”这一行为放在“社会大背景下一起关系的总和”这一方面去认识。

1、中国婚姻文化

《礼记·昏义》篇中对中式婚礼有着较为贴切的表述:“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我国早在周朝时就有了“婚姻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一说,这些在后世看来繁文缛节的内容其实体现了婚礼在古人观念中的神圣性。

古代中西方婚礼服饰差异:前者喜欢庄重典雅,后者更爱舒适性感

中国古代文化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而“仁孝”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这一根深蒂固的理念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心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承担血脉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古人在缔结婚约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始终是夫妻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在传统观念中,结婚不仅仅是夫妻二人的事情,更是关乎到整个家族,婚礼中的“三扣九拜”都体现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再者,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无论是统治者还是黎明百姓都需要足够的人力来完成一切社会活动。礼教,这一自古以来统治者用于稳定社会的工具便发挥了其作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儒家思想将这一理念深入人心,于是婚姻再除过孝敬父母的这一层意义后,传宗接代也成为了其最终目的,而稳定的婚姻关系是其目的的重要前提。

由于中国古代宗法制的社会理念,妇女权利极度丧失成为家庭的利益从属,这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一方为代价稳定了婚姻,但这种对人性极度漠视的“礼制”成为了婚姻的枷锁,也是中国思想启蒙远远落后于西方的一大原因。

女性于家庭处于弱势地位

2、西方婚姻文化

在以天主教与基督教为主的西方世界,生活中的各类事件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影子,婚姻也是其中之一。例如在天主教教义中,婚礼都在教堂举行且由神父来安排,国王的也不例外,没有得到神父祝福的婚姻关系是不合法的。

在基督徒眼里,婚姻是神圣的且来自于我们自己古代公主服饰,圣经中描写的亚当与夏娃代表着上帝教导人们要实行一夫一妻制,且不可离婚。基督徒们往往在牧师见证下,于上帝前进行宣誓,因此婚礼的每一个步骤都有着宗教的含义。与中国相同的是,西方婚姻也必须得到父母的肯定。

1653年克伦威尔所颁布的《婚姻法》中就有着明确要求,任何一方在结婚时参加人数少于21人的,必须由父母公正此次婚姻的正当性。1753年的《哈德威克法案》规定,新人成婚时,父母的支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十六到十九世纪时英国上层婚姻一般是由双方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定下的,许多新人只有到了结婚的那一天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伴侣。

古代中西方婚礼服饰差异:前者喜欢庄重典雅,后者更爱舒适性感

西方的婚姻是建立在宗教环境与社会契约论这两方面下的,西方人认为婚姻是社会契约的产物,是完婚双方在性格与感情上所达成的共性,因此于法律上来说婚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人本性的释放,但是也要求夫妻必须要对对方负责,要去相互保护且不可与外人有亲肤之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婚姻双方的公平。

西方的思想文化来自于古希腊古罗马,这也是西方人重视人性与个人意志的源头,也是因此,西方的青年男女注重个人交往的体验与感受,认为婚姻的本质就是为爱牺牲,为爱奉献。这种平等的观念也延伸到了生儿育女上,西方人认为无论是男孩或是女孩,都是上帝的赠与,自己要做的就是满心的感激去接受生命的到来,并没有类似中国重男轻女的情况出现,这也为后来的人权运动提供了一部分环境条件。

神父

总结

历史上,中式婚服发展主要受文化教育与宗教的影响,这与以美学为主体的西方设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带来了各异的自然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下自然也就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理念。然而,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这是我们在研究不同的婚礼服饰时所感受到的美的本质,也是两种服饰文化在后世融合,共存的基础,我们应当看到这种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为文化的不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西国家婚礼文化差异的比较》

2、《中西方婚礼服发展比较研究》

上一篇: 玩转曼谷时尚潮流,一个潮牌集合店就够了
下一篇: 广西防城港:东兴京族博物馆展现京族历史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