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佚名 65 2022-12-06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美丽的青藏高原,听说在天边。

2004年,坐落在青藏高原东部的甘肃仁多玛村,来了一个美国女孩。她不只是一个旅游观光者,还与青藏高原有着很深的情缘。

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母亲告诉她,你的父亲在那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大,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一直是他魂牵梦萦所在,是该回去寻根了。临行前,母亲特意嘱咐她,寻找一种特殊的牦牛绒。

然而恐怕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中国之旅,竟让她将十余载光阴倾注于此。她嫁给了藏区的农村小伙,而且生下了三个可爱的女儿。

在生活安定的同时,她开启了一场关于牦牛绒的冒险,用十多年时间让世界领略到牦牛绒的珍贵,她生产的以牦牛绒为原材料的纯手工工艺织品,受到LV、爱马仕等国际奢侈品牌青睐,频频出现在巴黎各大秀场,一条围巾甚至能卖出1万元的高价!

她就是被誉为“直通巴黎的高原女神”的德清·雅诗,她还有一个很好听的藏文名字——益西德成。

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美国白富美,入藏寻根

德清·雅诗,一个拥有三国混血的美丽女孩。

德清的童年经历丰富多彩,一出生拿得到的就是女主的剧本。

德清的外祖父是希腊人,外祖母是美国人,母亲是美国和希腊的混血,加入了美国国籍。不过一家人并没有生活在希腊或是美国,而是移民到法国,做法国红酒生意。德清外祖父的生意做得很大,在法国有多个酒庄。

后来,德清的母亲回美国读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社会学家,对摄影、艺术、纺织品贸易也很精通。在美期间,德清的母亲和一个来自中国的藏文作家相识,很快结婚。没错,这个藏族小伙就是德清的父亲。

德清是在外祖父的酒庄长大的,由于家族成员来自世界各地,每次聚会时,他们互相分享着家乡的见闻,就像开联合国会议一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出了德清思想开放、对一切未知充满好奇的性格。而最让德勤感到好奇的,就是父亲出生的地方——青藏高原甘南地区。

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德清长大后,跟随母亲回到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入康涅狄格大学,学习摄影和电影编导,并如愿拿到双学位学历。

毕业时,同学们聊起未来的打算,大多都很消极,感慨最美好的大学生活就这么过去了,等待他们的只有枯燥的上班生活。但德清不同意这种看法,她想起父亲给她讲过的关于藏区的故事,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看一看,于是打定主意,回到父亲的家乡,拍一部藏区风光纪录片。

德清的母亲十分开明,十分支持女儿的决定,分别前,她特意嘱咐女儿:“记得给我带回来一些牦牛绒啊!”

牦牛绒?什么东西?德清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既然母亲特别提到它,应该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可能还承载着父亲儿时的记忆。于是,德清一口答应下来,和弟弟一起,乘坐飞机去往甘南藏区。

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初入藏区,寻找牦牛绒

2004年6月,德清第一次踏上了甘南这片神秘的土地。

刚下飞机,德清就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不同之处。在美国康涅狄格州,6月的天气已经骄阳似火,但在海拔3600米的甘南,气温只有十几度,越往上走气温越低藏族服饰图片,而且早上还艳阳高照,中午就开始下暴雨。

甘南带给德清的第二个印象,就是贫穷落后。德清出发前,母亲交给他一本通讯录,让她根据通讯录上的信息,到仁多玛寻找一个桑吉的牧民。桑吉世代生活在仁多玛村,一直和德清的父亲保持着联系。

但让德清没想到的是,从市区到仁多玛,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由于地势不平,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仁多玛村有1500多口人,村民都以放牧为生,桑吉是村里的富裕人家,养着一百多头牦牛。但即便是这样的富户,家里也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一年也洗不了几次澡。

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德清见惯了大城市的繁华,如此原始、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是第一次见到。更让德清煎熬的是强烈的高原反应,刚到仁多玛的前三天,她头昏脑涨,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尽快回去。

但如果此时就妥协,显然不是德清的风格,而且就这么回去,母亲交代她的寻找牦牛绒的任务怎么交代?于是,德清重整旗鼓,拿起相机,到草原上四处采风,体验藏民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

三个月后,德清找到了另一个让她留下来的理由——她恋爱了,对方是仁多玛村的一个藏族小伙。

有了爱情的滋润,德清动力更足了,她开始寻找母亲口中的牦牛绒。她相信母亲作为一名资深人士,一定对牦牛绒有着很深的理解,也许正是她穷极一生追求的宝藏。

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德清从牧民那里了解到,牦牛毛是牦牛身上最底层的一层绒毛,两岁牦牛身上的毛绒最纤细,能织出又保暖又柔软的织品。牧民们也拿它来做帐篷、衣服,并送到集市上售卖。不过在牧区,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屠宰牦牛维持生活,对牦牛毛并不看重。

听说德清要收集牦牛毛,牧民们并没有当回事,德清只好挨家挨户,软磨硬泡,终于说动牧民,收集到近两吨牦牛毛。但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牦牛分不同种类,收集上来的牦牛绒质量参差不齐,清洁过后只能300千克还算完整。

德清经历了挫折,但并没有就此放弃,当牧民们说起“这个美国小姑娘,不过多久就会离开”时,倔强的德清反而镇静下来,她要留在甘南,和男友一起,做出一番事业来。

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把牦牛毛制成奢侈品,一条围巾过万

2007年,在母亲和男友的支持下,德清在仁多玛开了一个名为诺乐工坊的工作室,专门加工牦牛毛,制成手工织品进行销售。

德清从来不是一个没准备的人,为了学习纺织技术藏族服饰图片,她亲自奔赴欧洲,到意大利、芬兰等纺织品大国进行学习,还把外国专家请到了甘南。

解决完技术问题后,德清又开始筹集资金。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德清身无分文,只能向母亲求助。母亲又一次提供了支持,不惜动用所有资源,为女儿拉投资。但当对方听说回本周期需要至少五年时,他们纷纷打了退堂鼓,选择了拒绝。

难道工作室刚开业就停办?正当德清走投无路之际,她接到了母亲的电话:“你好好干,我拿出全部积蓄支持你办厂。”

在母亲的支持下,厂房终于盖起来了。德清开始拜访牧民,号召大家一起加入她的作坊。但一番折腾下来,效果很不理想,原因很简单,牧民们都有顾虑:你从美国来,以后必定回美国去,你要撤厂我们怎么办?

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只要父亲的好朋友桑吉表达了支持,他把牧场里的牦牛交给妹妹打理,加入了德清的工作室。最后,桑吉夫妇、德清姐弟成了诺乐工坊的四个创始人。

但这些人手远远不够,德清为了说动村民,穿上了藏族服饰,学习藏语,和牧民们打成一片。一段时间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这个美国姑娘,加入到了制作工坊之中,一个只有四个人的工坊,逐渐发展成一支拥有160人的大团队。

解决完厂房、资金、人手三大问题后,德清的牦牛绒纺织品终于投产了。第一批成品出来,德清就马不停蹄飞往巴黎,利用母亲积攒下的人脉,联系到LV、爱马仕等十多个奢侈品品牌,逐一向对方推销。

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诺乐工坊生产出的服饰堪称世界顶级,受到众多品牌的青睐,频频出现在巴黎各大时尚杂志和秀场,一炮而红,,一条围巾甚至能卖到一万元的高价。

德清赚得盆满钵满,也带动了藏区的经济发展,为藏区百姓找到了另一条生财之道,德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工厂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德清不忘改善工厂的生活环境,她花大价钱在附近建起来篮球场、瑜伽室、公共浴室,要求员工至少一周洗一次澡。不仅如此,她还亲自教厂里的女员工读书打字、让她们有机会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提高自己的地位。

2004年美国女孩入藏寻根,嫁藏族小伙办纺织厂,一条围巾卖一万元

重回美国,盼望早已回藏区

在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德清和藏族小伙的爱情也结出硕果,他们结婚了,还先后生下三个女儿,最大的13岁,最小的也4岁了。一家五口生活在村里的一间水泥平房里,舒适而温馨。

2020年1月,因为疫情,德清和三个女儿离开藏区,回到美国。第一次走在美国的大街上,女儿们显得十分兴奋,对妈妈说:“天哪,我们感觉生活在电影里!”

美国的生活和藏区是不同的,藏区更原始、自然,美国更开放、有各种眼花缭乱的课外活动,比如德清的大女儿喜欢嘻哈,小女儿喜欢演戏。

但时间一长,女儿们开始想念在藏区的家。有一次,在结束东海岸的旅行后,德清感慨地说:“回家的感觉真好啊!”小女儿一听急了:“你怎么把这里当家呢,藏区才是我们的家!”

但是随着疫情的扩散,德清和孩子们不能回到中国,已经在美国居住了两年。她想念丈夫,孩子也想念父亲,于是德清计划着,可以先到疫情不太严重的泰国去,再想办法和丈夫团聚。

我们相信,德清肯定会回到藏区,回到仁多玛,因为在那里,她是“直通巴黎的高原女神”。

上一篇: 杭州湾“海归”服饰企业“暗战”女装之都
下一篇: 时尚:年轻人不可错过的10大新贵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