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东乡的“锦绣”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佚名 66 2022-12-06

文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丹华 实习生 罗静颖

“坐飞机、去北京天安门、看上海夜景,以及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这都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参加了几次国际时装秀之后,年轻的杨梅兰开了不少眼界。

今年25岁的她,出生于甘肃省东乡县的红柳村。在过去的人生中,她一直认为女人的一辈子就是围着锅台转,身上总有拍不完的土,但是当她看到台上走秀的模特们,大家都高高瘦瘦、漂亮自信……

“我也可以。”她突然觉得。

东乡县是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乡族服饰,也是东乡族人的发祥地和聚居区,东乡族自称“撒尔塔(Sarta)”,原意为“商贾、商贸”,他们身居高山峻岭却爱周游四方,一度活跃在丝绸之路上,足迹遍布中亚、西亚和中国西北各地。

然而对于东乡女性而言,生活却并非如此,“上炕裁缝,下炕厨子”才是对她们的一贯描述,农活和家务就是她们生活的全部。由于文化低、没收入,县城往往是她们去过最远的地方。

为了帮扶东乡的产业振兴,碧桂园东乡帮扶项目部聚焦打造三大特色产业——东乡羊、土豆和刺绣,其中刺绣正是为东乡妇女量身定做的产业,既被当地女性所擅长,又可以帮助她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我一直努力想要改变自己,买个东西就得跟家人伸手要钱,这样的生活太难了。”杨梅兰说。从2018年开始,她主动学习刺绣,积极与市场对接,通过制作各类绣品,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正是如此,一朵朵“赛昂花儿”(东乡语,意为“美丽的花儿”)正在山崖上悄悄地绽放。

甘肃东乡的“锦绣”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大山走出“绣娘”来

根据当地的习俗,东乡的女孩子们从小就会接触刺绣。

她们常常依偎在奶奶和母亲的身边,慢慢看着、模仿着,自己就在摸索中学习,等到能完成出色的绣品,她们也到了成婚的年纪,这些绣品就会成为她们的嫁妆。

由于受困大山,教育水平低,东乡族的妇女大多更为传统和封闭。她们中有一部分,甚至不会讲汉语,家里来了客人,也不能抛头露面,在日常生活中朝夕陪伴她们的,就是这门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工艺——东乡刺绣。

在闲暇时,这些姑娘们会三五成群,聚在树荫下或是炕头,一边绣花一边聊天,从门帘、枕套、靠垫,到鞋垫、袜子、兜肚等,一针一线装点起家中的物什,那明艳的刺绣图样,无声地表达着女主人对于外面世界的向往。

“没有收入,就没钱给孩子买玩具。”达坂镇红柳村的马海者回忆说,有时孩子看到一个喜欢的玩具,就在大街上哭闹不肯走,“我很无奈,也很尴尬,回到家里非常心酸,眼泪不自觉流下来。”

经济独立的渴望充斥着马海者的内心。因此,她坚定地说服了家人,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刺绣培训班,并积极争取工作机会。当她拿到人生中第一份工资之时,心里的感慨难以言表,“以后再也不用伸手跟任何人要钱了。”

这也是作为一名母亲的骄傲,“我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去给孩子他们想要的。”

无独有偶,郑麦麦今年35岁,儿子11岁,女儿9岁,都在县城上小学。“不识字,出不了门。”她对记者说,刺绣就是她最大的爱好。2018年东乡族服饰,郑麦麦听说县里要开培训班,就动心想去参加,但是家里老人并不同意,觉得女人就是“看孩子种地”,不该出去抛头露面。

为了说服老公和长辈,她软磨硬泡了很久,常常说得眼泪掉下来,“其实就是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后来进了培训班,郑麦麦接受了系统学习之后,才发觉原先手艺存在许多不足,从描样、改良刺绣、到工法各个方面都让她收获良多,最后她得以留在绣坊上班。

她告诉记者:“一个月接单能赚上近千元。”每天忙完家里的三亩玉米地,一头牛、六只羊,然后做完家务,郑麦麦就会在灯光中一针一线地赶工,时常做到半夜……早上6点再起来,把孩子叫起来洗脸,送他们去上学。

虽然有些辛苦,但是这种感觉却真好,郑麦麦告诉记者,“以前回趟娘家,连水果都买不起,现在想买什么,自己就有钱。”她没上过学,也不认识字,觉得这是一生的遗憾,她希望女儿能够多念书,支持她走得更远,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指尖”上的新产业

实际上,除了延续成熟而雅致的丝线平绣技法,东乡另有一种颇具特色的剁绣。

通过类似缝纫机的机针工具,笔直刺进绣品里子,稍错针脚再迅速拉出,一松一紧,使丝线在绣品正面形成凸起的连续纹路……剁绣的作品立体感更强、颜色鲜丽,适宜表现茂密而粗犷的图案。

甘肃东乡的“锦绣”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好的刺绣是工艺品,可以绣到生活中,成为记录文化的载体,再延续下去。”90后东乡女孩马箫箫说。

马箫箫是一位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她通过把当地绣娘们组织起来,然后将绣品放在淘宝和其他平台上售卖,接到订单之后再分派给大家,为东乡妇女增加收入、开拓眼界,也提升了她们的家庭和社会地位。

就在创业初期,苦于无法打开市场的时候,碧桂园东乡扶贫工作组的一纸订单雪中送炭,帮助一筹莫展的马箫箫和困境中的绣娘事业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否则刚起步的时候,我们一笔大的订单都没有。”马箫箫说。

她介绍,自从碧桂园和国强公益基金会开始帮扶东乡刺绣以来,从订单、设计等各个方面提供了许多实质性的帮助,比如对接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张肇达老师,联手打造了东乡刺绣的服装系列等等,东乡绣娘也因此正式走上了国际时尚舞台。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刚刚创业的年轻人,马箫箫从来不掩饰自己在运营上的薄弱和迷茫,而在碧桂园总部的学习培训经历,让她得以更全面地审视商品生产与经营的关系。

“东乡刺绣已经成为真正能够在市场流通的产业,我们目前初步对接一些外部订单,下一步希望和一些知名品牌进行合作。”碧桂园东乡县乡村振兴项目部刺绣产业负责人邱堃说。

如今的东乡工坊里,忙碌的绣娘们正在赶制着一批新订单,裁剪、刺绣、缝合…精美的图案逐渐显现,她们生产的手帕、挂画、茶席、收纳盒、披肩、香包、刺绣环保袋,也一步步地走出东乡、走向全国。

甘肃东乡的“锦绣”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仅碧桂园就陆续向东乡下发刺绣类采购订单达到8.6万件,累计金额超过150万元,东乡刺绣正在从闺房乐趣,升级为“指尖上的产业”。

东乡县妇联副主席马雪莲告诉记者,“这些妇女以前没有走出过大山,现在能够去到北京、上海参加世界时装展,跟其他的职业模特一起走T台……我们在视频上看到她们,肉眼可见有很大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心理上、观念上的转变。”

从家庭主妇到产业工人,东乡绣娘们绣繁花、绣绿叶,也绣着对美好生活的新希冀。

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虽然挺艰苦,但能够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增收,让我很有成就感。”邱堃说,之前他在陕西蓝田驻村帮扶,现在刺绣行业他也在慢慢摸索。

据历史记载,东乡族人是在成吉思汗东征时期,从中亚长途跋涉而来的族群。他们拥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在建筑、砖雕、木雕、绘画、书法、服饰、舞蹈等多个方面,都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然而,跟其他非遗技艺一样,东乡刺绣在如何更好地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形成产业化价值效应等方面,也始终面临着许多挑战。

2021年9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再次联合相关资源机构走进东乡,就是希望帮助“东乡刺绣”在设计师创意支持、传统纹样创新应用、产品供应链升级、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进行提升,以全新的创意设计与探索,让传统手艺形式焕发出新的时尚韵味,成为大众消费的潮流风尚。

参加活动的设计师将根据东乡刺绣的特色,进行新品研发,逐步探索和推动商业落地,品牌企业也会与东乡刺绣产业枢纽开展相应的资源对接、品牌嫁接等活动,合力助推东乡刺绣“出圈”。

“在多方的共同助力下,以东乡绣娘的刺绣技艺为依托,通过链接设计资源和品牌资源,以设计带动手工艺的创新应用,不断拓展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利用跨界合作等形式,一定会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让那些代表着精粹传统文化的非遗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帮助更多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女性创业、就业、增收。”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部副主任赵光峰表示。

据了解,这样的活动将长期举办下去,甘肃东乡正在通过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非遗传承+现代商业”新公益模式,走出一条极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

有能力爱自己,才有余力爱别人,东乡刺绣让当地女性的生活有了新的色彩,有了独立的底气,相信进入新时代,她们将站在更宽广的舞台,创造自己的美丽人生,为乡村振兴汇聚更强大的“她”力量。

“希望能生产出更多好看的作品,让大家都喜欢,让东乡刺绣走出去。”绣娘妥梅香笑着说。

甘肃东乡的“锦绣”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觉得内容不错

来个“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看完不吐不快,就给我们留言吧

留言点赞多有惊喜

上一篇: 好看才是硬道理,衣之图原创设计引领时尚潮流
下一篇: 蒙古族的民族服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