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屏边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苗族传统文化人才培养

佚名 146 2022-1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屏边是全国5个单列的苗族自治县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聚居着苗、汉、彝、壮、瑶等多种民族。主体民族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广阔、历史悠久,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5.32%。近年来,在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方面,屏边还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些精湛的苗族工艺逐渐缺失;一些优秀的苗族歌谣、曲艺、传说等被逐渐遗忘;一些灵验有效的苗族医药开始失传;一些传统的苗族体育竞技项目逐渐衰退;一些优良的苗族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抛弃等等。拯救这些即将遗失的文化已经迫在眉睫,它对于我们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当前传承发展苗族传统文化存在的人才缺失问题

近年来,由于受利益效益、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等因素影响,在传承发展苗族传统文化方面存在人才队伍规模偏小、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紧缺等问题,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在苗族文字方面:能看懂、会书写苗文的人越来越少,导致苗文成为濒危文种。有时书写相同的一句苗文,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版本,到底哪个版本才是最准确的写法值得商榷。外县市、外地州的一些其他民族甚至不知道苗族也有文字。

(二)在苗族语言方面:近年来,一些年轻的苗族同胞纷纷外出打工、就业,在以汉族或者以其他少数民族为主的环境里,他们不再讲苗族语言、不再传唱苗族歌曲、不再跳芦笙舞,导致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逐年衰减,会讲苗语的人员越来越少。

(三)在苗族服饰方面:传统的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复杂,从织布、蜡染,再到裁剪、挑花、刺绣等,所需时间较长,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费时费工,很少有人主动去学。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逐步被现代化制衣技术取代。现代服饰简单大方,款式多样,色彩艳丽,一些苗族青年为追求所谓的时尚和前卫,自觉不自觉地舍弃了先辈们留传下来的技艺。法国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馆馆长对我国有关民族文化进行研究后说:“100年后,中国人要研究苗族的服饰文化,或许还要到我的博物馆来研究。”这充分说明了发展苗族服饰文化面临的困境。

(四)在苗族传统民居方面:在以前,苗族同胞搭建新屋必唱一首歌,歌词大意为:“赶在天黑之前把房子立起苗族服饰特点,赶在天黑之前把兄弟姐妹们招拢在一起,有请他们和我们一起伐木,建成一座漂亮的房子,修建一栋美丽的房屋……”而今,不但这首歌近乎于失传,而且懂苗族建筑风格、知道苗族传统民居建筑内涵的人越来越少。一些村寨的苗族同胞建盖房屋,一律模仿城市里的“水泥平房”模式,没有一丝苗族风情;一些村寨虽然也注重融入苗族文化,但特色不明显。一个原本民族风情浓郁,深含民族文化内涵的地方,在外力的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演变为另一种文化。

(五)在苗族民风民俗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苗族同胞“小村并大村、边远靠集镇”,搬迁到县城或者乡镇所在地居住,失去了传统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原生态环境。为适应外界的生活,他们不得不迎合外界的主流文化,导致很多优秀的苗族民风民俗不断被抛弃、遗忘。

(六)在苗族医药方面:在很多苗族同胞外出学习、就业的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很多植物被乱砍烂伐,有的中草药已经面临灭绝甚至已经灭绝。外出学习、就业的苗族同胞远离了发展苗族医药的原处环境之后,对苗族医药日渐生疏,甚至完全遗忘,即使偶有记忆,也难以找到医药原材料。并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拥有苗族传统药方的老人逐渐逝去,该方面的人才缺失问题日益告急。

二、导致传承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人才缺失的原因剖析

传统文化要靠代代相传才能得以延续和保存。导致传承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人才缺失的原因,既有自身的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冲击因素,以及体制机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吸引力不强。苗族同胞的原生环境条件比较艰苦,很多优秀人才或专业人才怕吃苦受累,不愿意到苗族聚居区工作。加之由于缺乏专项经费鼓励本土人才、吸引外来人才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导致“老人懒得教,年轻人懒得学”,造成人才逐步缺失。

(二)自我创新不够。“苗学会”等组织成员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难以对苗族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研究,“领头羊”效应作用发挥不明显。由于苗族传统文化的很多层面依旧停留在以前的“习惯性动作”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显得保守和落后,得不到广大青年的青睐,导致传承主体被弱化。

(三)受教育教学的制约。现代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融合不够,开设的课程主要偏重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民族传统文化顾及较少。这样的教育教学结果必然会导致会说苗语、会写苗文、会做苗族服饰、专门研究苗族医药和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四)考核机制不完善。虽然有关部门会对文化工作者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但很少有部门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纳入考核范畴。由于考核机制不完善,很多民族文化工作者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缺乏责任感与危机感,导致自觉创新的的人才资源不多。

三、传承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人才培养建议

通过分析人才紧缺的原因所在,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要做好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积淀人才。

(一)着力夯实人才基础。一是培养“领军”人才。对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积极分子进行有计划的跟踪培养,分批分期选送他们到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环境进行学习锻炼,磨练他们的意志,增长他们的才干,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培养本土人才。可以从调查苗族传统文化本土人才入手,收集、整理苗族传统文化本土人才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登记、申报、审批等程序后,建立健全苗族传统文化民间艺人档案和联络制度,适时对他们进行跟踪走访,并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在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他们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同时,要摒弃“传男不传女”的保守封建思想,积极培养女性人才。三是引进人才。按照“走出去”和“引进来”方式,做好苗族传统文化的宣传、推介及各项服务工作,不断改善苗族传统文化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吸引外来人才,不断拓宽苗族传统文化的人才来源,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符合上级相关规定的情况下,对在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二是设立苗族传统文化项目基金,对掌握“绝技”的苗族民间艺人给予定期经济补助苗族服饰特点,鼓励其将“绝技”下传,从而激发广大人才对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将优秀人才的智慧不断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三是对把苗族传统文化元素与乡村旅游、影视、服装、医药、体育、现代农业、生物制药等产业有机结合的企业或个人,给予帮扶、给予优惠,吸引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形成对苗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出品位的良好状态,推动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四是鼓励建立苗族文艺团体,激励文艺工作者到苗族聚居区进行文艺创作,传播苗族优秀文艺作品,让优秀苗族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完善教育教育教学机制。一是根据本地资源和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苗学会、文联、民间艺术研究会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开展苗族文化专题培训班,培养和造就苗族文化传承人。二是将苗族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如设双语教学点、双语特岗教师岗位等,进行双语教学、开设课外苗族文化兴趣班,实现苗族传统文化的深入传承与发展。三是在职业技术院校等开设相关专业,将苗族传统建筑形式、苗族服饰的内涵等引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根据民族特点、地域特点、传统特点、自然特点、文化特点,加强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四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照顾的政策,在有关重点中学及其民族班招生的时候,实行定点定向,对边远落后地区那些思想觉悟高、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尽量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不断拓宽人才储备渠道。五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投入给予适当倾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设法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不断夯实人才基础。

(四)形成责任落实机制。充分发挥“苗学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建立健全苗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落实机制、考评机制,并将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纳入发展规划,建立“苗族文化博物馆”“苗族文化传习所”“苗族医药研究所”等机构,形成一个严密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形成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人抓、有人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苗族传统文化是苗族历史的产物和积淀,是数千年来苗族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集中体现。我们要紧盯乡风文明这个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三箭齐发”,解决好传承发展苗族传统文化人才队伍规模偏小、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紧缺等问题,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上一篇: 异彩纷呈传世代 且看苗服众分类
下一篇: 002_汉服、唐装、长袍、中山装……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国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