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岁男人:头发花白发型这样剪,干练利落,不油腻更气质
188 2024-12-23
通过对比中西妆容的审美差异,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中国妆容之美。
来源| 聚美丽
作者| 言 午
2022年8月17日,由花西子和聚美丽联合主办的全球首届“中国妆”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论坛邀请到上海戏剧学院李芽教授来到现场。
李芽教授是研究中国古典妆容的知名学者,著有《中国妆容之美》《中国古代首饰史》《中国古代妆容配方》,在各大期刊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0余篇。本次,她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发表了以《中国妆容之美及其当代转化》为主题的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中国妆容史是怎样一部美的历程?
中国妆容史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
中国古代的妆容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绘面与纹面,之后的发展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起于先秦时期的素妆之美,整体呈现出素雅朴素的美;承于汉代妆容审美规范的正式建立,即“素雅”与“纤柔”;转于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融合导致的彩妆爆发,并在大唐迎来中国妆容广收博取的鼎盛时期,初唐的贞观时期妆容虽还比较朴素,到了武周时期就迎来一个小高潮,这也是中国古代妆容史上非常罕有的另类妆容时期。最后到了晚唐的敦煌时期,这也是中国古代妆容的顶峰;合于宋元明清因为理学的贞洁观导致女性妆面重回素朴,但在妆品技术上则日渐成熟的状态。
之后在晚清时期,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妆达人——慈禧太后。最后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完全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妆容最终走向中西合璧。
历数素妆风行的周代、彩妆肇始的秦代、审美成型的两汉、自在灵动的南北朝、盛世华丽的唐朝、回归素朴的宋朝、少数民族风情的辽元、端庄的明、花样的清,我们不仅能从细节处点明历代女性妆容的要点,也从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潮的变迁。
中国妆容究竟美在何处?
在了解中国整个彩妆和妆容发展的历史之后,我们当然会不自觉地问一个问题——中国妆容究竟美在何处呢?属于中国妆容独有的美的特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中西妆容的审美差异,来更直观地理解。自古以来,中国和西方在妆容审美上存在四点不同:
● 中国重薄妆,西方重厚妆
从整个中国的发展史可以看到,素雅与轻柔的薄妆是中国的主流审美。这种审美与西方自古流行的厚妆存在差异。
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流行厚妆了,《人体包装艺术》这本书有提到,当时的雅典妇女用锑矿石做睫毛膏,她们用的彩色油膏是从雅典绵羊熬出的油与人的唾液和磨碎的埃及鳄鱼排泄物混合制成的。
西方人用油膏把脸部肌肤覆盖住,但同样也会遮住肌肤的质感,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她们会专门用一种青色的汁液在太阳穴、胸前筋脉等部位勾勒出血管,以此弥补肤色的不足。西方这种厚妆的审美,可以说是对脸的一种再次改造,而不是对脸的一种修饰。
中国推崇的薄妆之美就像作画,如果一张画想要画的好看,首先这张纸要足够白、足够细、足够平整,这样着色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美妆的理念相似,中国人非常注重对于肌肤的保养,认为化妆修饰是其表,而身体肌肤自身散发的光泽才是其本,这两者不能本末倒置。
那么中西方的审美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根本的差异呢?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与人种肤质有关。相对于白种人来说,黄种人的肤质偏细腻,毛孔比较小,而且体味也比较淡,而且我们自古就讲究一白遮百丑。另外,中国人的黑色素相对白种人来说更分散,白种人的色素比较集中,所以她们长斑、长痣、长皱纹的时间也相对要提前一些。因此,中国人对于遮盖妆容的化妆品需求相对西方人来说更小一些。
第二个原因是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及性格因素。我们中国是典型的内陆型农耕文明,实行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讲究男尊女卑,也就形成了中国女性天生比较内敛、含蓄的特征。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的海洋文明,她们的性格天生非常张扬、外向,使西方服饰呈现出彰显人的第二性征。这种审美上的根本差异也表现在妆容审美的选择上,中国更偏向含蓄内敛的薄妆,而西方更追求夸张性感的厚妆。
第三个原因与中西医学的差异有关,中医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观,中国人认为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五脏开窍于五官,也就是我们五官的好看与否直接与五脏是否健康有关。所以中医非常注重固本培元,中国古代尽管不是很注重彩妆,但是在保养品和养颜术方面的发展非常发达。
西医思想的哲学基础来自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由于原子的大小和形状是可以测量的,宏观物质被看作是不同原子的一种排列组合古代妆容,所以西医认为人体在本质上是可以分割的,认为事物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西医不注重防病而更注重治病。他们特别擅长解决已经发生的肌肤问题。中西医学在本质上的不同也导致中西妆品的原始逻辑有很大的不同。
在妆效性方面,由于西方的彩妆和护肤品是分离的,彩妆主要上色,护肤品主要保养。因此,彩妆追求的高饱和度和高覆盖力,相当于给脸戴上一个隐形的面具。这种妆品的优点是妆效即时感特别强,缺点就是长时间使用会令色素沉积,导致皮肤越来越差,最终造成对妆品的依赖。
总结一下,而中国古代的妆容在妆效上追求轻薄性和透气性。因为是薄妆,在不给肌肤带来过大负担的同时,还兼具养肤功能。
中西方的彩妆一个求分——彩妆和护肤品分离,一个求合——美养兼顾,这两者之间的底层逻辑很不一样。
● 中国轻眼妆,西方重眼妆
即使在大唐妆容最鼎盛的时代,当时人们重眉妆、胭脂,但是唯独对眼睛没有修饰。像睫毛膏、眼影这样的眼妆产品也是中国古代没有的妆品。而西方受古埃及的影响,她们善于描绘浓重的眼眶,以此让自己显得清晰而性感。
这与中国独特的人种特征有关系,我们天生上眼睑比较厚,单眼皮比较多,要通过化薄妆来修饰很难,所以中国自古流行细长的丹凤眼,主要通过眼波流转的神韵来传情达意。
● 中国以樱桃小口为美古代妆容,西方以奔放大嘴为美
中国以小嘴为美,西方以大嘴为美。当然,中国喜欢的小嘴并不是强行把大嘴化成一个小嘴。中国喜欢这种天生小嘴的美人,而且追求的是饱满圆润的小嘴,而西方喜欢性感张扬的大嘴。
● 中国喜平面化妆饰,西方重立体化塑造
中国人喜欢把脸当成一块画布,在浓妆艳抹的晚唐时期,会画很多面花,甚至很多五官不做重点的强调。但是西方非常喜欢强调五官立体的妆容,追求脸部立体感的塑造。
这与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底层逻辑也高度一致,中国喜欢以线条作为画面的主体,因为中国认为光影主要随着光线的变化而不停变化,并不是物体的本质。而西方从古希腊时期认为艺术应该要模仿自然。
从审美底层逻辑上的差异转嫁到东西方的妆容上,我觉得从妆效上来看,立体化妆比较适用于远观以及特定角度的平面摄影,如果在生活妆的真实情境中会显得有点突兀,与中国流行的自然美也是相违背的。
中国妆容在当代如何转化并发展?
可以说,经过漫长的审美积淀,中国妆容形成了重薄妆、轻眼妆、喜小嘴,尚平面化妆饰的独有特质,和西方妆容审美大相径庭。
在详细了解了中国古代妆容审美的历程和其美学特质的基础之上,我们最终实际上要把中国妆容的基本文化特质和美学特点提炼出来,从而为我们当代中国妆提供母体滋养。
何为当代中国妆?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答案。它不像崇尚性感妆容的欧美妆,甜美可爱的日妆,甚至崇尚混血浓颜的泰妆。中国妆一直没有一个普遍统一的认知,我认为和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和多元文化属性有关。因为不论日韩还是泰国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从而可以用一种妆容来概括他们的民族审美喜好。
而整个中国是中原、草原、海洋这几大区域相互依赖、相互塑造而形成的多元体系,所以当代中国妆的特点一定是多元的,多元意味着包容,当然多元并不意味着没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黄种人独有的人种特点。第二个关健词我认为是舍得,好的设计一定是有取舍的,有舍才有得。
在这个基础上,我就觉得当代的中国妆至少应该有三种风格,第一种是传统汉装风,它是典型的素妆风格,属于宋明妆容体系。妆容非常清淡,具有弱化眼妆的特点;第二个是胡妆元素风,重眉妆、重眼影,但是眼妆依旧比较弱化;第三种就是胡汉交融风,这种妆容保留了汉妆美艳的清爽,但又吸收了胡妆浓艳的色彩。
当然,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舍得,不管是眼妆的“舍”还是对于脸部的高度立体化结构强调的“舍”,这三类妆容都有体现。
我今天演讲的PPT里彩妆的图片大部分来自花西子的“妆见中国”系列当中的图片,他们对于当代中国妆的审美和我的理解比较契合,也非常符合我今天讲座的主题。当然,我认为中国妆不仅仅要局限在视觉呈现上,更重要的还有态度呈现,一个品牌一定要有自己的态度。我们也十分期待更多的品牌和机构共同参与中国妆的研究和推广。
最后总结一下,我认为在传统基础上,当代中国妆应该遵循“舍得”与“多元”的原则,既能展现出中国特有的人种特征与审美意蕴,懂得舍即是得;同时又要兼顾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国家的多元文化属性。做到既有固守的坚持,又有包容的心态。
视觉设计:乐乐
微信排期: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