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苗绣,民族服饰收藏背后的觉醒史

佚名 69 2022-11-25

很多苗绣技艺正在消失,我不能让苗族服饰文化演成一出悲剧。

文 | 黄祺

苗族服饰,因为保留了远古的繁复式样和无与伦比的刺绣图样,是苗族文化最鲜明的代表。几十年前贵州苗绣就成为了收藏界的宠儿,大量海外收藏者将珍贵的古老苗绣盛装带到国外收藏。

图片由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提供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让苗族人和贵州当地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了觉醒,努力保护好尚留在当地的民族服饰和服饰文化,成为一些民间收藏者内心里萌发出的责任感。

这些年,贵州本地民间的民族服饰博物馆逐渐增加,一些博物馆已经开出了规模和影响力。尽管博物馆开办者大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服饰博物馆,生存和发展依然面临很大挑战。

沉寂的技艺“活”起来

8月的一个周末,十多位市民走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区的苗疆故事博物馆,他们围桌而坐,上一堂特别的课程——苗疆故事非遗课堂。来听讲课的以女性为主,也有两位男性,有从事旅游业的,有教师,有考古专业人士,还有家长带着孩子参与。

面向市民的非遗课堂

听完馆长曾丽讲述苗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后,第二个环节是跟着绣娘学习苗绣技艺。教刺绣的刘正花是贵州台江人,台江是苗族聚居的主要区域。刘正花做了20多年刺绣,擅长台江施洞苗系的刺绣服装制作,特别是苗绣中特有的破线绣、堆绣、锁边绣等技巧非常精湛,斩获各种比赛奖项,还在中央美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里传授技艺。

让曾丽惊喜的是,平常少见的男学员拿起针线竟然也有模有样,做出的作品别有一番风味。曾丽告诉记者,这个课堂每月举行两三次,一般都是应团队的要求定制,开设几年来,课堂人气越来越旺。每次观众参观好博物馆的苗绣作品、坐下来听了苗绣知识,最后再亲身体会苗绣制作后,大多会非常感慨。

曾丽说,观众亲眼见到精美的苗绣,都会惊叹它的美丽和魅力;而学着制作苗绣后,很多人会跟她说:“以后购买苗绣产品我也不好意思还太多价了,苗绣制作实在太辛苦。”

玻璃橱窗里沉寂的苗绣服饰与现代普通人发生了关联苗族服饰图片,曾丽认为这才是一家苗族服饰博物馆最大的价值。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曾丽身穿苗族百鸟衣

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创建于2006年,是国内第一家苗绣主题博物馆。创始人、馆长曾丽与苗族服饰的缘分,是从父辈开始的。

曾丽的父亲曾宪阳作为摄影记者,年轻时常年游走在苗族山乡,醉心于用照片记录下古老苗绣的美好。有时候父亲会带回一些绣片,父亲在家跟母亲算了一笔账:从山乡购买回来的绣片拍成照片发表在报刊上,每发表一张图片,就有5至9元的稿费。这样,他既发表了作品,又挣了稿酬,还收藏了自己喜爱的东西。

曾宪阳拍摄的苗族服饰

朴素而实际的想法,开启了曾宪阳的收藏之路。慢慢地,曾宪阳开始对苗族服饰文化进行研究。从父亲带回的苗绣作品和采访的照片中,曾丽也开始喜爱苗绣。

改革开放后海外游客逐渐发现了深山中宝藏——苗绣,一些收藏者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在当地人的帮助下收藏古老的苗绣珍品。眼界开阔的曾宪阳也摸索出自己的收藏标准:一是成衣年代在民国以前或民国前期的;二是纹样有人文研究价值的;三是绣工非常精美的;四是代表某种支系的;五是代表某种特定材质的。

当时,曾宪阳创建了自己的图片社,曾家的经济情况大为改善,他的收藏不再如从前那样拮据。曾丽回忆说:“那真是一个物美价廉的黄金时代。”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中收藏的苗族服饰珍品

一边收藏、一边研究,曾宪阳积累了大量精美的苗族服饰珍品和研究资料,2008年曾宪阳去世前,把这笔特殊的文化“财富”交给了曾丽。

2008年,坐落在贵阳市白云公园旁的博物馆开始运营,曾丽明确了“保护、传承、传播”为博物馆的任务。曾丽认为博物馆的功能并非单一的展示,因此她自己也做了大量的苗族文化研究,撰写图书,向参观者介绍苗族文化。

曾丽在苗族山寨采风 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提供

要让古老的苗绣“活”起来,曾丽还做了另一个尝试——创立品牌苗族服饰图片,将来源于苗绣文化的产品推向市场,让消费者把苗绣穿在身上。曾丽设计的丝巾,以博物馆馆藏的苗绣纹样作为基础元素,将苗绣中的神秘抽象符号用到现代服饰中,被业界美誉为“中国的爱马仕”。曾丽正在努力寻求将这些带着苗绣基因的设计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让这一独特的文化产品受到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可。

从生计生意到保护传承

在旅游业特别红火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欧东花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她的欧东花苗族服饰博物馆2014年开张,后来又在遵义市热闹的街面上开了分馆。

欧东花苗族服饰博物馆

2014年欧东花苗族服饰博物馆建馆时,一些媒体对欧东花的故事进行了报道。报道中描述欧东花收藏苗族服饰的原因是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但欧东花的儿子龙永明却毫不避讳地否认:“不是不是,要说真实的原因,最开始收衣服,就是为了生计。”

《新民周刊》2006年曾报道苗绣收藏

2000年之前,到贵州去收购苗族老服装的主要是欧洲人、日本人和台湾地区的收藏者。他们知道苗族村落里有宝贝,但受限于语言不通、交通困难、情况不熟,外地人、外国人须要借助当地人的帮助才能找到好衣服,而一批像欧东花这样的当地人,因为懂苗绣又善于沟通,成为最早的一批收藏中间人。

被龙永明形容为“疯狂收购”的阶段,中间人也有了很不错的经济收入。他们经常接触收藏圈子,学到了不少收藏经,也学会了如何将收购到的衣服卖个好价钱。

龙永明说,把母亲带上这条路的是家中大伯,帮人收购和自己倒卖,让大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了一千多万元的存款。

欧东花从一个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程度的苗族农民,一下子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但正是日子衣食无忧后,欧东花开始觉得那么多精美的衣服被运送到海外,苗族子孙自己却看不到祖先的文化,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欧东花苗族服饰博物馆中的藏品

“精美的服饰卖了之后它就没有了,所以后面她只卖掉重复的,把好的留下来,留到今天一共收藏了1万多件套。”龙永明目睹了母亲的改变,随着收藏的衣服越来越多,欧东花有了建博物馆的想法。

政府的支持下,欧东花在凯里市苗侗风情园租下1000多平方米的三栋楼房,投资200多万元创办博物馆,博物馆内藏品总价值在1亿余元人民币。这一年是欧东花的高光时刻,她带着自己的藏品前往法国,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活动“2014法国苗绣公益展览”。

欧东花自己也是一位颇有天赋的苗族绣娘,她的刺绣作品曾获得多项大奖,她由此获得了“民间高级工艺品美术师”的称号。

欧东花苗族服饰博物馆里收藏了不少苗族百鸟衣,百鸟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是隆重的祭祀活动中才会出现的服装。百鸟衣上除了鸟的造型,还有花、鱼、虫、蝴蝶等传承千年的图腾形象,裙边缀满白色鸟毛,透露着庄严。欧东花收藏的一件百鸟衣已有300年历史,收购时花了近4万元,是馆里的“镇馆之宝”。

博物馆里还藏有300年历史的苗族短裙,裙长只有10厘米。“非常漂亮,300年前我们的苗族妇女就已经那么时尚了。这么珍贵的短裙只有在我们博物馆才看得到。”龙永明说。

抢救苗绣,民族服饰收藏背后的觉醒史

欧东花苗族服饰博物馆藏品

经营博物馆投入巨大,与过去单纯贩卖苗族服饰相比,欧东花的经济收入不增反减,但现在欧东花却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另一种满足感。她为接手管理博物馆的儿子鼓劲:“就算有一天博物馆开不下去,你也不要担心后面的路,我有这么多藏品,我给你兜底,现在你就好好地开办这个博物馆。”

藏宝,小康后的精神财富

欧东花是经历过贫困的一代农民,当年翻山越岭到苗寨收购服装时,常常风餐露宿。母亲的辛劳和精明,为龙永明换来了优越的成长环境,受到母亲的影响,龙永明也开始对苗族服装感兴趣,并攻读了服装设计专业。

龙永明说,学生时代读过的一篇课文《道士塔》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文章里描述一百多年前王道士发现敦煌经卷,但没能守护好这些文物,最终大量敦煌文物被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等带到海外。外界的影响和自己的所思所悟,让这个年轻人决定接下母亲的工作,担任博物馆馆长。

抢救苗绣,民族服饰收藏背后的觉醒史

他说,可能因为从小衣食无忧,所以对物质财富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让他有更多的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现在很多苗绣技艺正在消失,我不能让苗族服饰文化演成一出悲剧。”

为了支撑博物馆的运营,龙永明开设了销售苗族服装和银饰产品的门店,没有开网店,“精力有限,开网店实在照顾不过来”。

龙永明努力用这个时代的传播方式向更多人展示博物馆的藏品,他的太太开了抖音号,自己上演换装秀,古老苗族服装被她穿在身上展示。

相较于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和欧东花苗族服饰博物馆,陶安江的收藏种类要更广泛和繁杂,民族服饰是他各种收藏门类中的一种。

2019年开馆的中观驿博物馆位置于贵州省遵义市新浦区,开张不久便遇到疫情,直到今年7月博物馆重新开门迎客。中观驿博物馆是出生在70年代末的陶安江和几位年轻朋友一起创建的。

陶安江说,家中祖辈是中医,常常到农村收集中药材,从小耳濡目染,他也喜欢上了古老的物件,早早地就开始收藏。未满20岁时,陶安江已经当上贵州省桐梓县收藏协会的秘书长。

有一年陶安江去农村,见到农户屋檐下用麻绳挂了一个器皿,是一件陶器。农户告诉他,陶罐是犁田的时候挖出来的,没什么用,丢了又可惜,于是用绳子挂在了屋檐下。

陶安江跟着农民去挖出陶罐的位置查看,猜测这个罐子非同一般。他买下陶罐,找到古玩杂件鉴定专家。“鉴定下来是战国前的文物,纯纹陶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贵州境内出土最完整的战国文物。经初步判断,应该是南迁的人用的器皿,在迁徙途中遗落在桐梓县境内的。”

有了这次经历的鼓励,陶安江更加痴迷收藏。到2008年他的藏品已达上千件。现在中观驿博物馆中摆放陈列600多件。

中观驿博物馆中的藏品

陶安江的另一个身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梓苗族服饰展览馆馆长。“我主要做苗族服饰的文化保护,古文化收集馆藏式保存,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文化交流等工作”。这个展览馆正大力开发苗绣生产工艺,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承人和队伍,形成文产与旅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中观驿博物馆向参观者免费开放,运营的资金靠陶安江自己的公司支持。陶安江说,每次看到附近居民散步时出于好奇走进博物馆,自己的藏品能被人看到和欣赏,他就会感到很满足,他说建立博物馆最大的目标是让年轻人了解历史和自己的文化。

做了20多年收藏,陶安江感受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后,有共同爱好的人越来越多了。“早期搞收藏,很多人说这个事情都是有钱人玩的,咱们普通人玩不了。还有一些人认为收藏就是为了赚钱。但现在,很多人像我这样完全是因为喜欢老物件而去收藏,很多普通人都加入到收藏的队伍里来。”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上一篇: 玉衣为什么成为汉代特有的丧服制度,又是如何在西汉流行的呢?
下一篇: 森马服饰一季度净利暴降9成不到2200万,保业绩还得这两张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