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店销售的基础技巧你需要把握
115 2024-12-23
学界对于唐代平民女子服饰研究的成果也不多,只有许星在《唐代民间服饰》一文中,对唐代民间女子服饰有不足五千字的概论,也主要讨论了唐代民间女服的形成原因,简单概括的提及穿着形式和特征。没有推究其时间层面上款式变化的文章,平民女子的生存状态则更少有学者关注。
唐平民女子服饰传世的形象资料所见不多,但后世仍能从古墓壁画、阿斯塔那出土实物、以及敦煌壁画等处找到相应的图像佐证。唐平民女子日常通常有首服、身服、足服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除基本款式外,大部分内容与隋代平民女子的穿著有异。中、下层平民女性与同期的贵族妇女的穿著内容也有显著差异。
一、唐平民女子的首服
唐平民女子的首服主要有帷帽、笠帽、胡帽等。总体上呈由软裹向硬胎帽转变的趋势。平民女子的首服与男子首服的使用有很大的不同,女子的首服多用于出行,无论文献还是壁画资料中都没有女子室内使用首服的记载,而且女子首服的使用多处于防寒、防暑的实际需要,没有民俗禁忌的限定。
1.初盛唐的首服
唐建国以后,无论贵族妇女还是平民女子,日常生活中已少见巾帕使用的现象,描写平民女性生活内容比较多的《全唐诗》中也没有女子罗帕罩头的习俗描写。但唐平民女子并不缺少首服,只是由成型的帽,诸如帷帽、胡帽等,取代不成型的软帕裹头。
《旧唐书舆服志》中,对于初唐女子出行时的首服变化有明确的记载:虽然这段记载主要针对宫人、命妇、百官家口等上层社会的妇女出行时的装束,但行文的不经意间也提到关涉平民女性装束的句子,从中不难有以下发现。
其一,从唐初到开元初,民间妇女的服饰爱好都以贵族妇女的好尚为马首,贵族妇女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左右了整个社会的社会风气。其二,平民妇女出行时也有一个由帷帽向胡帽转变的时尚变化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很难清晰地找到图像资料佐证,但并不影响《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的信史地位。只是这个时尚发展过程仅限于初盛唐。
2.中晚唐的科头
严格讲,科头只是一种对首服的态度,并不能算做首服。但中晚唐平民女子几乎没有服首服的相关图像资料现世。不仅如此,在莫高窟雨中耕作图中见图画面中间坐在田头休憩的劳动妇女发髻高挽,不管她是因为送饭、送水才到的地头,还是因为劳动中途的小憩,总之在地头田间却以科头的形象出现,颇有深意。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唐前期,赋役制度以租庸调制为主,除租以外,庸调皆需女性家内劳动,驱使平民女性的劳作逐渐由田野向室内发展,这也显示唐代生产性劳作的类型增多,整个社会的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其一。
随着社会逐步安定,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进入相对富裕与持续平稳发展时期,此时的社会更注重女性的外形美,具体体现在更重视面部化妆、发式等细节,平民女子也不例外,此其二。
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揭示,大体上魏晋南北朝属于干冷期,隋唐属于温湿期,虽然也有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但从长安附近的植物来看,隋唐气候相对温暖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首服使用情况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其三。
二、唐平民女子的身服
唐平民女子的身服包括:衫(襦)、裙、披帛、裤等组成部分。
1.初唐平民女子身服
初唐平民女子的衫、襦皆指上衣,款式基本相同,但形制又有所区别,衫通常为:单层;敞领、小翻领或大交领;紧身窄袖,袖长不过腕;内衬圆领小衫。榻多为复层,中夹絮或绵,贫者也有襦中絮蒲茅、芦花的情况。
与贵族妇女衫、襦长仅及腰线的情况不同,平民女性劳动中所着衫、襦通常皆及臀,还有衫裙混合的现象。衫襦都是平民较为正式的外服穿着。唐初平民女子的服饰,可以从莫高窟中找到图像佐证。
2.盛唐平民女子的身服
盛唐平民女子的身服相对要多样些,有沿袭自隋、初唐而来的窄袖衫(襦)、长裙,也有来自于其他民族的胡服,还有仿自男性的男装。其中盛唐的窄袖衫(襦)跟初唐比较起来,领式的变化较大,由隋的小圆领发展到敞领,领式的变化由保守而开放,平民中经济富裕的女子与贵族妇女的穿著时尚保持一致,体现了唐代社会风气变化的整体性。
与窄袖衫相配的长裙也有变化,首先系法不同,隋与初唐时,都是系在胸线之上,盛唐时系于胸线之中或之下,形成美丽的胸部线条,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绝唱,其次,裙色变化较大,除纯色的红、蓝、绿等基本色之外,还有深褐、浅绯等颜色,总体上此时平民女子的服饰颜色相对要多一些。
3.中晚唐平民女子的身服
中晚唐平民女子的衫、襦,衣袖不再紧窄,而是呈宽大的趋势,贵族妇女的衫、襦,袖宽往往四尺,相比之下平民女性其衣袖的宽窄程度与经济条件成正比,其中的贫民短衫衣袖只是不再紧窄而已,在莫高窟第159窟维摩诘经变《挤奶图》中的妇女,在挤奶时唐代服饰,宽大的衣袖滑落堆积在小臂和臂弯处,露出手腕和半条小臂。
而榆林窟第25窟弥勒经变《耕稼图》中有两位妇女,右下一位妇女正在播种,科头,髻式复杂,宽袖短衫,长裙重新系于胸线之上,裙下摆处残缺,看不到裙子的长短。画面中间一位正在打场的女子,同样复杂的髻式,宽袖短衫系扎在裙子当中,裙子系于胸线之上,裙长刚过膝,露出裙底白色宽肥的裤口。
遗憾的是以上三位女子皆以背影示人,所以无法得知短衫的开领。但在《挤奶图》中,画面中站在左下门口,正在向僧人布施的妇女,其短衫的开领呈交领式,内衬圆领的中单衬衣,由此可以想见其他三位女子的短衫正面形制的大概。
4.平民女子的裤
描述唐代贵族妇女生活的图像资料里几乎看不到裤装存在的现象,这主要和贵族妇女的裙通长长,而裙裾又特别宽大有关,但后世仍能从唐墓壁画中,描绘活跃于贵族妇女日常生活中的侍女身上看到唐女性穿着裤装的情形。
但唐平民女子的裤子和这些女士的裤子还有区别,平民女子的裤相对简单,多敞口没有装饰,色彩也以麻布本色为多,形象资料中,榆林窟壁画中的打场女子穿着的即为麻布阔口裤。虽然棉布在唐代时,还仅限于西域使用,但同样是平民服饰,其形制仍富代表性和借鉴性。
三、唐平民女子的足服
1.麻鞋
唐代北方平民女子的足服多为麻布或麻线的鞋、履,除此之外还有锦履等。平民女子衣布衣,穿麻履自古已然,除麻屦之外,南方平民还有葛屦、藤屦、草屦等种类的足服。自汉至唐,平民女子的足服变化就款式而言并不大。
1969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号墓,出土过一双用粗麻绳织厚底,细麻绳编鞋面的麻履。但需要注意的是,玄宗朝曾规定庶人不得服五色线履说明仕女的线鞋和民女的线鞋并不相同,平民女子只能穿麻本色的线鞋。
同样通过这个制度规定的内容,反过来也可以证明,出土有本色麻履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号墓和号墓都属平民墓。只不过这样的制度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在法令最初制订时执行得较为严格,但随时间发展渐为宽弛,制度在随心所欲的贵族妇女面前显得毫无约朿力。
2.木屐
正史中有关平民女子著木屐的情况出现唐代服饰,在《后汉书五行志》中有记载说明,东汉桓帝延熹年之前,木屐一直是平民的足服,从中可以看到,木屐是南中国地道的平民装束,即不能登大雅之堂,也不能被有身份的人穿用。
隋唐江南平民女子以木屐为主要的足服,且多使用圆头木屐,人字形钩盘系带,下有齿防滑,穿着时多素足。虽然找不到唐代木屐的实物,但可以借鉴,日本奈良平城宫遗址中出土的木屐实物这双木屐接地的底面连齿,齿成两排上下排列,承脚的表面虽已腐坏,但仍能看出“人”字形系带的穿孔痕迹。
木屐在南中国女性中使用较为普遍。江南的平民女子,为方便起见,常常只穿屐不着袜,素足着木屐是江南水乡民女的日常装扮,素足之风和江南水乡的地理、气候有关,就因为有相同的气候环境,所以吴越之地使用木屐的风气也影响到日本诸岛。另外,穿木屐的素足南方女子并不缠足,也可由此证明唐代并无缠足之风。
四、总结
初唐时,士庶女子的装束差异主要集中在材质和数量上,款式基本相同。平民女子的服饰数量少、材质差。盛唐士庶女子的装束款式变化较大。
在贵族妇女沉浸在由奢华、富丽、宽肥、轻薄、露透所营造的时尚氛围时,平民中的中上层女性,也随贵族的好尚,追求奇、露、透,宽肥的装束和装饰,平民中的下层女子的服饰则款式简单、身形清瘦,材质粗陋,领、袖为便于劳作,相对紧窄,与贵族妇女的艳色奢丽之风形成鲜明对比。
平民女子的服装在款式上虽仍以衫、襦、裙、裤为主,但到中唐时,轻便干练的胡服和男装,在平民女性的装束中己难觅踪迹,另外还有一些晚唐采莲的江南劳动妇女的形象,此时的劳动妇女在著衫裙时,虽重回交领、宽袖的汉族传统,但服饰总体上,质地为粗糙的绢麻,色彩仅限于黄白,和中唐区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