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和西俗东渐,对壮族地区有什么影响?

佚名 100 2022-11-24

本文系作者愿你此生和我渡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和西俗东渐,加上以早期资本主义的发生为契机而推动的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带动了社会生活和社会习尚的变化。这种情况也影响到壮族地区。无论是衣、食、住、行、器用等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婚、丧、生寿、社、 交、娱乐等社会习俗方面,近代壮族都发生了改造和变革,出现了新旧交融、民族的与外来的并存的现象。但在总体上,近代壮族的社会生活仍旧保持着本民族的风貌。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绘图

近代壮族的服饰延续了明清时期壮族传统服饰的风格,又融入了较多的时代特点,成为社会生活中变化最为显著的部分。唐宋以前,壮族先民的服饰因受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相对简单唐宋以后,壮族先民的服饰文化逐渐发展,实用与装饰并重,但在一些地方,仍是“生理苟简,冬编鹅毛木棉,夏缉蕉竹麻纻为衣”。明清之际,随着壮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壮族地理分布的最后形成,壮族的服饰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

壮族人民

根据清代文献记载,各地壮族服饰风格花色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共性却是十分明显的。妇女多着短衣长裙,服色以青为主,衣裙上或绣以花线,或饰以锦边,裙有细褶;椎髻辩发,插银簪缠布帕;着项圈、耳环、手镯。男子服色尚青或蓝;以布缠头,部分戴帽。男女大多跳足,探亲访友或宴会时亦有穿鞋袜者。当时人们所用的衣料为土布,一些富绅有用缕锦绸缎的。土司平时穿民族服装,有重大活动时着纨绮的汉式官服。

少数民族服饰

此外,在土司统治地区,普通百姓在服饰方面受到许多限制,如服饰的式样、色彩,等等。这些限制和规定在改土归流以后才得以取消。进入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以来,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发展,国内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壮族地区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壮族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女装,光绪《归顺直隶州志》说:“旧俗,四乡妇女多半短衣长裙, 自同治初年后穿着渐如客装,今之短衣长裙者几希矣。”

短衣长裙绘图

民国《雷平县志》说:“女子装束,短衣围裙,包巾口带,头插银簪,项圈银链,耳坠银环,手套银。但此古装惟村陇间尚在盛行,于城市、墟镇,一切与内地无异。……至于时髦装束,长袍短袖,露肘露臂者,惟女学生及所谓官太者所相尚耳。”民国《万承县志》说:“蛮俗妇女齿多染黑,耳贯银圈或金圈。近多改良,不染齿不戴耳环,虽有亦极少数。”男装的变化也不小,而且趋向一致。

少数民族服饰

龙胜壮族男子原穿铜扣大襟衣,清末民初改为铜扣小襟,20世纪20年代又改为破胸对襟。环江壮族男子原穿琵琶襟短衫壮族服饰特点,光绪末有人仿效游勇穿大襟短衣,襟沿和纽扣都在右臂下;民国初年,有人改穿对襟唐装; 1925年开始,一些青年开始穿中山装。上思壮族男装,是在清末民初由原先的铜扣大襟衣改为汉式唐装,至20世纪20年代又开始在官员和学生中流行中山装。

琵琶襟坎肩

各地男子均剪发或剃头,有条件者冠咕帽或礼帽,“淄布丝纨之冠,则鲜见矣",只在左右江一带仍有老年男子缠头。近代壮族服饰变化主要有几个特点。一是以洋布洋纱代替土布土者日多,但人们制作衣服仍以土布为主,洋布洋纱并未完全普及,丝绸毛裘之类更非常见。二是服式由繁趋简,并趋同汉族,男装尤为明显。三是服饰文化的变化在城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和激烈壮族服饰特点,圩镇次之,农村受到的影响依地方而定,偏远地方变化不大。引起这些变革的原因和条件是多方面的。

参考资料

·《雷平县志》

·《万承县志》

上一篇: 北方民族与满族旗袍
下一篇: 一、唐平民女子的首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