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泪奔”之余有遗憾
《唐山大地震》首映和点映时引发多方热议,“泪奔”等字样成了关注焦点。不过泪水的背后,影片一些不足也显而易见。
电影选择了小角度切入:一位普通母亲在地震中面临救儿子还是救女儿的艰难抉择,被压在楼板下的女儿亲耳听到“救儿子”时,内心绝望了。意外生还的她无法摆脱心灵创伤。32年后在汶川大地震救灾现场,她完成了内心的救赎,她的恨在亲情面前得以释怀。
这种视角,的确比一般灾难片中单纯炫耀特技来得“讨巧”,也更能打动人心。但在有些观众看来,片名虽叫《唐山大地震》,故事内核却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爱与恨。“无法反映重回现实生活常态的灾后余生者的心境,缺乏一份思索、回味与向前走的力量。片名如换做原著的名字《余震》,似乎更贴切。”一位观众对记者谈及他的感受。
铺陈过长削弱影片表现力
地震爆发后,“救弟弟还是救姐姐”的开局引人入胜,也让电影充满戏剧性;结尾部分是母女团圆,所有创伤都被亲情所化解。应该说,影片开场和结尾半小时堪称精彩,但围绕地震后“32年”展开的中间部分,平淡无奇,长达90分钟的铺陈大大削弱了影片的故事性和表现力。
观众王小姐告诉记者,自己确实哭了N次,“但哭过之后再回想,中间部分人物线索有点乱,时间跨度太大,情感淡了许多,好像刻意为结尾母女相认拖延时间。”她认为,后半段故事情节太多,但每个都没展开充分阐述,像一部跳跃、压缩了的电视剧。此外,频繁的植入性广告让原本跳跃的剧情更失去连贯,“刚被感动了,看到剑南春的特写,又忍不住想笑。”她说。
徐帆陈道明撑起整部戏
作为全剧灵魂人物唐山大地震电影化妆,徐帆把母亲“李元妮”演活了。
无论是面临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时的绝望,还是不肯搬新家只怕丈夫、女儿记不得回家路时的固执,徐帆用不着痕迹的演技,塑造了一个在极度自责和痛苦中,煎熬了30年却从未放弃希望的母亲。这般炉火纯青的表演既得益于徐帆多年积淀,也与她个性有关——和李元妮相似唐山大地震电影化妆,骨子里透着执著。“她在电视剧《青衣》中,也把固执的人物演得深入骨髓。”王小姐说。
剧中陈道明也让人眼前一亮,他饰演的养父王军官深爱女儿,内心和妻子一样,恐惧她终有一天会离开,但父爱的大度又让他支持女儿按自己意愿到外地读书。小登的不辞而别,把意气风发的他折磨成一个失魂落魄的老人。陈道明把父亲心中的爱和痛,拿捏得十分到位,让人倍感温暖之余却唏嘘不已。
相比之下,张静初饰演的姐姐方登要弱多了,虽也执拗、倔强、决绝,但总少点什么——这也和电影情节的割裂有关,与陆毅饰演的学长从结识到怀孕,又离家出走,缺乏铺陈,她的行为也因此有些“莫名其妙”。
特效场景震撼人心
《唐山大地震》重心不在灾难,影片中呈现的地震场面也不超过5分钟,不过剧组将有限资金砸到特技上,让这部国产片特技达到一个新高度,呈现给观众“震撼人心”的感觉。
开篇“200米宽、10公里长”的“蜻蜓阵”特技镜头,逼真且富有创意,很快把观众带入灾难来临前的恐惧和不安中。
在几个小片断展现了李元妮一家人美满生活之后,蓝光压城,23秒地震画面呈现眼前:房子被震出裂缝后轰然倒塌,地面塌陷,人活活被夹入地缝中,电线杆摇动、大吊臂倾倒……特技所呈现出的逼真效果着实震撼人心。
据了解,剧组邀请韩国、英国等“外援”团队参与特效制作,电影《指环王》的特效团队也被请出山,后者还用了整整10个月时间,用1比12的比例还原了电影中“真实的唐山老街”。
“5亿票房”有点儿悬
虽然《唐山大地震》首映当日就受到观众热捧,但也有网友明确表示,不会走进影院——日前凤凰网发起一项“力挺和谢绝《唐山大地震》的10大理由”中,不少网友以“植入广告太露骨”“花钱买泪不值得”等为由,拒绝观看。
在某写字楼上班的邢小姐告诉记者,她不会去看,因为“不想花钱买哭”,“这两天,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都在说影片有N个哭点,我本来哭点就低,何必自找难受?”同时她也对将“哭点”作为电影“卖点”不解。影迷陈先生则表示,反感其中广告植入,坚决不看。
记者从网上了解到,有类似想法的网友还真不少。冯小刚之前曾放言,《唐山大地震》拿下5亿元票房没问题,但网友的态度无疑对票房有所影响,其实就连华谊老板王中磊都表示“有点难度”,认为4亿元比较靠谱。
王海妮 罗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