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佚名 101 2022-10-31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歌词

文/宣墨先生

在中国漫长的岁月里魏晋南北朝服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生活过数不尽的民族。他们经过了漫长岁月的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在漫长的岁月里,曾有那么几段激荡的岁月,它们在无声无息中,又在轰轰烈烈中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当时的神州大地,除了汉族之外,还有匈奴、戎、越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汉族与这些少数民族之间,除了极少数的正常交流之外,剩下的就是无休无止的争斗。而这些争斗,也在暗中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民族融合一个比较大的特征,就是生活习俗向对方转变。以服饰为例,传统的中国服饰,都是笨重的宽袍大袖、上衣下裳,一个袖子能装进去一个人,那裤子也更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开裆裤”。除此之外,他们还得穿一种类似于长筒袜的服饰,可以说,传统的汉族服饰既不利于日常交流,也不利于打仗或生产活动。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大多都是窄衣小袖,裤子在不是什么“开裆裤”。所以在平时的战争当中,仅仅是服装,汉族已经输给了少数民族。

汉族传统上有一种思维,他们在判断两个不同的种族能否融为一体时,并不是看他们的血缘关系魏晋南北朝服饰,而是看是否能做到文化认同。例如,如果少数民族采用汉族礼仪制度,那么汉族政权就会把他们当作自己人;但如果汉族人采用少数民族礼仪制度,那么就会将其视为异类。

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存在,汉族人吸收少数民族优势所花费的时间还是很漫长的。以皇帝头上的冕冠为例,直到唐朝时这种冕冠才被彻底取消,改用乌纱。而老百姓的日常服饰,也大体上完成了改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中原年年战乱,原本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开始向少数民族地区迁移,而少数民族则开始向中原地区迁移,两者之间形成了迁移的对流,而民族大融合也由此开始。

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

除了民族迁移的对流之外,接年战乱,老百姓的思想都发生了深刻地转变,例如他们对宗教的崇拜,又或者例如他们开始正视少数民族。在目睹了少数民族的强大后,汉族开始正视少数民族,这也是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寅恪曾评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其认为正是因为这一次民族融合,才促使了李世民一家的发迹壮大,并最终推动了李唐王朝的形成。

辽宋金元时期

辽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时期。促使这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很简单,也就是因为接连不断的战争。在这一次民族大融合当中,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开始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加速了他们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对于汉民族来说,因为战争时期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所以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可能还是生活习俗上面,例如吃羊肉这一饮食文化的改变。

明末清初时期

明末清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时期,因为明王朝政权垮台,满清入主中原,在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后开始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同化进程。

明末清初时期,最重要的民族融合推手,就是清王朝所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女性都要穿满清的传统鞋子,而男性则必须要留长辫。从鲁迅先生的小说《头发的故事》来看,满清所实行的同化政策是 相当成功的,毕竟曾经为了留辫子要死要活的汉族人,后来居然为了剪辫子变得要死要活。

满清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形成,同时也奠定了如今我们国家的疆域基础。

总结

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他们都是发生在战争接连不断的年代,这几乎是加速民族融合进程的必然要求,但这也同样给生活在那个时期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在不断地民族融合当中,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得以最终确立。这也完美的反击了那些民族分裂分子:我们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交融,本就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又怎么会被轻易地挑拨!

上一篇: 《武媚娘传奇》大头引热议 唐朝服饰真有这么时髦?
下一篇: 服饰行业怎么用好微信?微信小论坛有一堆干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