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发无论怎么剪?最受欢迎还是“周边光”,精神,时尚,真有型
63 2024-12-23
“我叫李云珍,哈尼族。我们家从十几年前开始在稻田养鱼,现在又投资5万多元养殖了300多只鸽子。养殖的收入一年有2万元。”
李云珍穿着深蓝色的哈尼族服饰,用生硬的普通话,略带紧张地向在场的媒体记者介绍自家的情况。她是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者铁村勐簸组的致富带头人。
11月7日,“民族团结的实践·网络媒体行”活动走进该村民小组。
据墨江县委书记陈江华介绍,地处普洱、红河、玉溪三州市的墨江、红河、元江三县结合部的黑树林地区,曾是有名的矛盾纠纷多发地。经过多年的努力,该地已经实现了各民族间的和睦共处。
勐簸组的村民展示民族服饰。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图
者铁村勐簸组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海拔1360米,共有81户、342人,其中99%是哈尼族,是个典型的哈尼山寨。
这个充满浓郁哈尼风情的村子,同云南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一样,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经济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者铁村勐簸组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茶叶、水稻和玉米,2014年该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000元,“粗放经营、广种薄收”。
如今,勐簸组正在努力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借打造“勐簸哈尼族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村”的契机帮助村民脱贫,谋求村子的发展。
哈尼族老艺人表演牛腿琴。
当游客来到者铁村勐簸组哈尼族服饰,不但能欣赏能歌善舞的哈尼族人的表演,或许还能听到65岁的“哈尼民俗传承人”胡飞用牛腿琴演绎一曲情歌。这样的热情再佐以哈尼族特色民居、民俗文化,将是勐簸哈尼族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村未来的招牌。
联珠镇党委书记陈俊告诉澎湃新闻(),勐簸组是联珠镇古村落建设的亮点,未来的规划就是以保护古村落为主地进行旅游开发。
据者铁村勐簸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村子已整合各类资金20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竭力挖掘民族文化。
目前,勐簸组已完成了道路硬化,建成了哈尼民俗文化展馆、哈尼文化广场,停车场、卫生公厕等哈尼族服饰,形成了以大山、竜(音同龙)林、茶园、农田“四位一体”的哈尼特色村寨。
勐簸组还成立了一支哈尼族民间文艺队,配备了手风琴、二胡、三弦等乐器,挖掘整理了上百支哈尼族原生态歌、舞,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服饰和古老生产生活用具。
澎湃新闻记者在哈尼民俗文化展馆看到,展馆陈列着哈尼族的生产、生活用具,如竹篓、簸箕、背篓、碗、牛铃、犁靶、舂米杵、石臼、马鞍、历史碑刻等,墙上的图片和文字,则记载了哈尼的不同分支、风俗和节日。
哈尼民俗文化展馆一角。
基础设施建设是第一步。陈俊介绍,下一步勐簸组还将对民居进行修护和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开餐馆、开客栈,一条位于山上的健步栈道也正在修建中。
资金缺口是勐簸组村民和上级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陈俊说,光修筑栈道就需要100万左右的费用,在人文资源挖掘、开发、整理,品牌包装、外宣方面,则需要注入更多的资金。
农家乐是李云珍的下一个经营计划。她希望,勐簸组的乡村旅游可以更快发展起来,“没有旅游景点,没有人流,就发展不起来。”
陈俊对勐簸哈尼族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生态村也有很高期待。“游客的吃住能够给村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游客还可以带走这里的土特产,像茶叶、玉米、红薯、花生等,我们在价格上会有优势。”
陈江华告诉媒体团记者,墨江有99.8%的地区是山地,发展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目前墨江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着力抓好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山地生态经济和特色文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