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上的章补纹样有何讲究?又与传统礼制有何关联

佚名 83 2022-10-29

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上的章补纹样有何讲究?又与传统礼制有何关联

中华民族是一个悠久历史以及灿烂文明的国度,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传统服饰纹样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民族文化的沉淀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基石。在现代的今日,我们可以透过古代服饰,可以看出传统礼制是如何通过服饰纹样发展至今,并植根于其中的。

我国服饰与礼制相结合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礼,被后世各个朝代所继承并创新发展,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制度最终被发展到了顶峰。今日,我们就明清时期的服饰上的纹样,看看它是如何与礼制相辅相成,并在这时发展到巅峰的。

一、传统礼制

1.礼制的起源

最早的“礼”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之前。这一时期,人们是以部族为基本生存单位,每一个部族都会有一位管理日常祭祀活动以及族人日常生存规范的巫师,而且每一位巫师祭祀鬼神用的语言动作或者规范族人日常生存规范的规则历经多年发展,最后成为了西周时期礼乐制的最初的雏形。

2.发展与完善

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上的章补纹样有何讲究?又与传统礼制有何关联

到了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基本内涵以及深层含义不但被正式确立下来,而且还逐渐地走向成熟并被后世所沿用。这时个时期的周礼有两个功能,其一是用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上都要符合身份,尤其是在衣着方面更为重要,而另一个功能就是管控国家。

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上的章补纹样有何讲究?又与传统礼制有何关联

周天子通过礼乐制度控制各个诸侯国以及国家的运行,使得当时的人们对于礼乐制十分的敬畏,形成了礼乐制度崇高的身份地位。而周礼的形成则标志着西周时期的中国正式进入礼制社会时期。

3.礼制的没落

东周时期,即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互不相融的局面,致使周天子通过礼制对于各个诸侯国的统治力削弱,周天子如同摆设一般。

具体表现有:各个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周天子没有任何话语权,无力阻止诸侯之间的矛盾;以及各诸侯、卿大夫僭越礼乐制度情景的十分普遍。这一时期礼法得不到实施,礼乐制度无法贯彻,使得社会失序。而这一时期在历史上则被称为“礼崩乐坏”。

到了秦代,秦始皇统一全国,创建了我国最早的法律——《秦律》。这一法律的创建标志着我国从礼制社会走进了法治社会,即从奴隶社会转变为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虽然在这一时期进入了法治社会,但是礼制并没有因此而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却以另一种形式发挥着它的作用。

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上的章补纹样有何讲究?又与传统礼制有何关联

至此,我们了解到了礼制是如何兴起与没落的。这为后续探究服饰纹样与礼制的关系做了重要铺垫。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我国服饰与礼制之间的关系。

二.服饰与传统礼制的结合

1.溯源

据现代学者研究最早的服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发掘出的骨针可以推断出在距今1.8万年前我国的先人就已经知道了遮羞避寒。由于这时的人们刚刚觉醒遮羞避寒的这种意思,加上当时人们生产能力极差,衣服材质大都是以兽皮、植物叶子为主要原材料,而且样式也是十分单一,所以并没有什么图案花纹以及形体上的样式。

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上的章补纹样有何讲究?又与传统礼制有何关联

在黄帝时期人们掌握了养蚕和纺织技术。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已经熟练的掌握了这些技术。随着后期织机的改进,提花装置的发明,已能织出除平纹织物外,还有畦纹和文绮织法的丝绸,加上刺绣与染彩技术的逐渐成熟,服饰的样式也日益变得考究。

2.服饰与礼制正式结合

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上的章补纹样有何讲究?又与传统礼制有何关联

夏商时期,我国出现了冠服制度,这一制度到了西周时期才日趋完善并对后世服饰与礼制相结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到了西周时期,冠服制度已经成为了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政治工具。这一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服饰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西周时期服饰有许多种类,但是纹样在这一时期的作用并不是特别的明显古代服饰图片,所以在此对纹样并不做过多的赘述。以礼服为例,其中等级最高的有冕服和弁(biàn)服,而冕服与弁服作为礼服中等级最高的级别,在当时只有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可以穿。到了后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只有天子和诸侯能穿。而农民处于封建社会的最下层,只能穿粗麻布衣,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结束。

秦代,服饰纹样与礼制有了交集。到了始皇二十六年,规定了衣服以黑色为上,(只有皇帝能穿黑色的,而且这时皇帝穿的皇袍上已经出现了纹样——龙。而龙在古代象征着权力与最高统治者,所以只有皇帝的衣服可以有龙。这一规定一直流传到明清时期)。

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绿袍,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耳簪白笔。一般庶人穿白袍。当时的富贵人家以及王公贵族多以袍服为贵,袍服的样式以大袖收口为多,一般都有花边。百姓、劳动者只能身穿交领长衫,窄袖。而秦代这种冠服制度历经后世各个朝代更改与完善,一直沿用到了明清时期。

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上的章补纹样有何讲究?又与传统礼制有何关联

透过服饰纹样的发展不难看出礼制与纹样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接下来,我们就来通过明清时期官服上的纹样,看看礼制与服饰上的纹样的关系到底是是什么样的。

三.为何说纹样是传统礼制的寄生工具

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上的章补纹样有何讲究?又与传统礼制有何关联

1.补子的来源

补子就是人们衣服胸背缝制的飞禽走兽,我们通过这些飞禽走兽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所处的阶层。以唐代为例,据《旧唐书》记载,武则天统治时期,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赏赐给文武官员,以此作为判断官员品级的依据,但是并没有相关法律做出规定。

在明代之前虽然就已经有了在服饰上纹有纹样的例子,但是在当时政府并制定相关的明文规定,直到明代才有出现相关法律规定,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补子最早应该是出现在明代。

2.明清时期的服饰特点

以明代的官服为例。在当时,文武百官的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以及赐服等服饰。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为盘领右衽,袖宽三尺。袍服所用的纹样及颜色,是与官员品级直接挂钩的,根据文献记载:一至四品,穿绯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一下,用绿色。

到了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又作了新的规定,凡是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具体来说则是:文官,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为画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鸂。八品为黄鹂。九品为鹌鹑。

武官,一、二品为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为熊罴,六、七品也画彪,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古代服饰文化:官服上的章补纹样有何讲究?又与传统礼制有何关联

而统治者则是穿黄色身有龙纹饰的黄袍,代表着最高的统治阶级,以示区别。到了清代,服饰基本上是沿用了前代的相关规定与制度,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3.纹样是传统礼制的寄生工具

我认为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使然。明清之际,正值全球化,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国各地发生了无数场的农名起义,导致社会动荡,触碰到了统治者的切身利益。于是,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通过纹样加强对等级的控制,固化阶层,禁锢人们的思想,维护自身统治。

其二就是纹样本就是传统礼制的产物。西周时期产生的冠服制度对于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把冠服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时期。而纹样又作为区分服饰上区分等级的装饰,其更是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而这一等级制度正是我国古代传统礼乐制度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之一。与孔子所提倡的“君君古代服饰图片,臣臣,父父,子子”这一思想十分吻合。

总结:

从西周时期以礼治国,到后世依法治国,礼制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后世的法律当中我们依旧能看到礼制模糊的身影,可以说礼制与法制是相辅相成,起到了互补的作用,两者发挥的作用实际上是一致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工具。

一个纹样不但体现出我国古代高超的制作手艺,更显示出传统礼制下的封建统治形态,甚至还把封建统治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明清之际推向的最高峰。

上一篇: 文物专家孙机:公众熟知的金缕玉衣应该叫金缕玉匣
下一篇: 活动回顾|潮流服饰品牌如何实现 “降本增效” 的社媒运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