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锡绣:人间巧艺夺天工 燃锡绘制苗女梦

佚名 91 2022-10-29

锡绣是贵州省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特殊工艺。

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没有发现与它一样的刺绣方式——用金属锡来大面积装点服饰。

穿越千年、穿在身上的“史书”

如披甲胄,春秋遗风

锡绣主要分布于剑河县境内的南寨、敏洞、观么等乡镇一带的苗族村寨。剑河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320国道越境而过,美丽的清水江缠绕穿过,山势崎岖,葱翠林木覆盖山野。

苗族服饰,一直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说,其历史久远,渊源至今已无从考究。据《苗族古歌》载:大约在唐末宋初,苗族首次迁徙至今剑河县境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锡绣服饰是县境内十二种苗族服饰中最独特的一种,从表象上看苗族的服饰特点,锡绣服饰制品端庄古朴的服饰特点至今仍遗存着春秋战国时武士戎装的甲胄之风。

在材料的使用上,金属“锡”的使用与甲胄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有待进一步考证。2008年,相关人员在进行“苗族银饰锻造技艺”的普查中意外发现,早期苗族服饰上佩戴的银锁(胸饰)在《苗族古歌》传唱中,即是由冷兵器时期具有防御功能的护心镜结合苗族巫术的理念演变而来。

相传苗族先民为逃避战乱从江西逆水而上苗族的服饰特点,来到美丽的清水江两岸,依山而居、沿水而生。当地生态完美,盛产木材,且水路运输非常便利,便放排下水做木材生意。在这过程中,苗族先民发现了锡与银子的颜色相似,并且不易氧化生锈,于是把锡带回来,融化后制成薄片、镶在刺绣上,便成了锡绣。

近现代文明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环境,但在这支苗族部落生存的各区域内,传统的生产方式、民俗、建筑和服饰,到处都展示着远古农耕文明的古老痕迹。

以金属锡代线

剑河锡绣:人间巧艺夺天工 燃锡绘制苗女梦

这是一项需要精确到毫米的技艺

锡绣的工艺过程相对复杂,技术性强,耗日长久,该支系苗族少女于婚前多不参加繁重劳动,闲暇之余,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为自己绣制嫁妆,婚前也才至多能做两套。

锡绣工艺大致由三个环节组成,先要织染底布,然后进行挑花,最后再以锡代线进行绣制。其中最让各项手艺无法匹敌的,就是以锡代线进行绣制。

剑河锡绣:人间巧艺夺天工 燃锡绘制苗女梦

锡是一种金属,以锡作为主要材料替代传统刺绣以线为材料的用料习惯,提升了锡绣的工艺价值。

而想要让金属变成和丝线一样能够拿来做刺绣的东西,中间也需要经历很多程序。

首先,需要把成块的锡放在铁勺里面热溶达到100摄氏度以上后,放在锅里融化,倒在石板上,锡就变成薄薄的锡片。

锡片选择也很关键,要选择厚薄均实、表面云纹不规则并且散发天然的金属乌亮色泽,还要拿在手上有坠感,这样的锡片有了之后再剪成细锡丝条来绣,每一条细锡丝条,都要精确到1毫米的宽度。

在穿锡线之前,用红色、蓝色、绿色、黑色四种颜色的丝线互相搭配,在图案的空隙间补绣花饰,最后用锡丝沿单色线图案穿扣完成,其效果是在锡纹的间隙中还可见到丝线绣制的彩色暗花。

这些彩色的“暗线”严谨得不能出半点错,一旦出错锡线也会上错,少则小拆,多则废弃重来。制作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套完整的锡绣服饰需要2到3年时间方能完成。

当今刺绣界的“独一支”

上一篇: 除了奥密克戎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面临的还有什么
下一篇: 2018意法原创时装周盛大启幕 为中国原创女装创造新高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