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又百搭的女士套头背心(有编织图解)
167 2024-12-23
自从一九五六年十月将湘西地区一部分族群识别为“土家族”以来,先后建立了湘两和鄂西两个《土家族与苗族联合的自治州。加上一九八二年四月下发的(8Z)240号文件指示精神,对在湘鄂川黔四省区边的武陵山区恢复“土家族”和其他民族成分的工作促进很大,又相继在重庆东南部与贵州东北部地区建立了许多“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单一的“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人口由2万人增加到了2010年统计的人,作为团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新出现的一员,大量聚居于武陵山区这片历史上被称为“五溪蛮“的土地上,与苗族相互杂居。武陵山区土家族人口虽然是本地苗族人口的两倍,但是由于跟汉族没什么区别,民族特征不明显,关于其,学术界众说纷纭。
土家族传统服饰
a、说“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b、说其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分;
C、说其是唐末五代初年前后由彭成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西工艺匠的后裔;
d、说其是湘西龙山永顺一带的土著人;
t、更有人说“土家族”乃无稽之谈,是一个“人为的民族”等等。
以上的这几种说法,莫衷一是,各有其理。我认为,“土家族”;既然能够作为一个“民族”在五溪地区存在,并不是什么无源之水。
土家族的
从分布地域上看土家族服饰,现今拥有八百多万众的土家族,高密度分布于西南边陲的贵州、湖北、湖南、重庆交界的武陵山区。与这一代聚居的苗族东部方言聚居区相重合,但是查现在的湘西苗语中,并没有出现对土家族的专门称呼。甚至都没有把土家族当成少数民族看待,仅仅作为汉族(ghab zhal)和汉化苗族(zhal xongb))称呼。侧面证明了土家族与汉族以及汉化苗族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古代的史籍记载中,现在土家族聚居之地均为历史上“红苗”的分布区,红苗之名,于改土归流之前以苗族服饰尚红而得名。又因与瑶族、畲族一样崇拜“盘瓠”之俗,故又称为“盘瓠子孙”。
溪州铜柱(仿制品)
如永顺县境内保存的溪州铜柱就写到: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分居,入五溪而聚族……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悉蛮夷所居,故谓之五溪蛮,皆盘瓠子孙也。
《移建安化县碑记》载:黔之铜思所属有梵净山焉,高耸千刃,绵延数千里,向为苗人所居……
《皇朝经世文编 青螺文集》云:考红苗盘踞楚蜀黔之界,即古三苗遗种也。
从清代绘制的《苗疆全图》来看,苗族聚居包括重庆市渝东南、湖北鄂西、湘西、黔东北等广大地区。侧面反映在苗语的地名之中,武隆县的名于苗语的“wub longs”、张家界市旧称大庸于“dab rongx”,永顺县称为“ub xod las kheat”,诸如此类,比比皆是。
武陵山主峰
那么这些苗族聚居区是如何变成的土家族为主的分布地呢,与历史上的赶苗拓业有关,酉阳县民国《南阳氏族谱》记载,明初入川剿贼,始里耶大江坪,继移后溪园坝,歃血订盟,七姓视同胞,与赶蛮托(夺)业。不过,由于酉阳地区苗族势力强大,冉氏土司(由洪武蓝玉动员来赶苗拓业土家族服饰,共13000余人进入,斩杀万余苗民)不得不与白氏联姻。最后形成土酋,土王和平共处的局面。
思南县:冷氏祖先(苗族)在明朝“赶苗拓业”时,为避免汉人追杀,逃到芭蕉溪给人佣工,并在自己原来姓氏“令”字加上两点,改为冷姓才得以生存下来。事实上,赶苗拓业的受害者不仅为苗族,此地仡佬族也是被驱赶的对象。川洞一千多仡佬族群众,在赶苗拓业中几乎被杀尽。而擦耳民族乡境内的仡佬族被驱赶至村外山沟残杀。
湘西地区:《平苗议》(田英产)记载,永绥城外,寸土皆苗,不数年尽为民地。(民指外来客民,现为土家族一部分)持续百年的“赶苗”使得外围红苗背井离乡,向松桃、凤凰、花垣的腊尔山腹地迁徙。如秀山县的宴龙寨是重庆市为数不多使用苗语的村寨之一,凡是上了年纪的人,没有不说他们的祖辈是从靠近汉区的酉阳等地被追杀而来,据其称:秀山的苗族石姓(苗姓称为:ghab )是酉阳苗族大姓,由于历史上残酷的赶苗拓业他们石氏才散居于秀山石堤、龙池、清溪等地。
赶苗拓业造成了原住民或是迁徙,或是逃往,或是被迫改变民族语言和服饰,解放后成为土家族的一部分,但是从一些地区土家族的核心文化中,虽然已经完全汉化。但是核心民族信仰与民族意识还在保留苗族的特征,在土家族人类起源神话《洪水故事。兄妹成婚》以及“奶傩巴傩(凤鸟神)”的撬傩活动来看,深层的民族意识中仍然把“奶傩巴傩”视为其祖先,在重庆渝东南与贵州黔东南地区,当地人在讨论本民族历史之时,都会毫无顾忌的说他们祖辈就是苗族,只是现在不会苗话了,但凡栽得有枫树的地方都是苗族的地方云云。
当问及他们为什么要把身份证统计成土家族之时都会说:“写作土家也好,写作苗族也罢,都是政府的事,人家怎么填就怎么写,我们这些扛锄头的管他个屁,反正都是苗族,土家苗嘛”由此可知,这部分土家族在朴素的意识里,仍然承认自己作为苗族的一部分。
松桃苗族自治县提供的土家族服饰
土家族与苗族的友好关系
虽然说土家族已经是单独的民族,人口也与苗族不相上下。但是由于土家族早在赶苗拓业之下全盘汉化,自然也也没有本民族服饰的说法,穿着苗族服饰的土家族大有人在,侧面证明了内心深处对苗族文化的认同的仰慕,这在各大旅游景区中比较常见。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坐落于中国旅游胜地张家界,景区总占地面积809余亩,总投资7500万元,主要项目有土司城和毕兹卡圣火堂(晚会场),土司城原为永定土司城,是一座古老的土家山寨。民风民俗展示主要有土家婚俗、头饰服饰、蜡染、织锦、银匠、石匠以及奇石根雕,珍贵文物展等,还有整台原汁原味的土家文艺节目,如表现土家原始劳作与生活情形的茅古斯舞、铜铃舞、摆手舞、打溜子等表演。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的土家族婚房,集中展示了西南官话区汉族的哭嫁习俗,哭嫁有专门的&uot;哭嫁歌&uot;,是一门传统技艺。张家界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如今,哭嫁仅在僻偏的山寨还有此习俗。展厅中的汉族哭嫁和苗族银饰为土家族文化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
土家风情园内的银饰制作工艺,清末湘军将领徐家干在镇压苗族起义后驻守在台江县施洞镇,在其著述《苗疆闻见录》中写道;喜嗜银器,不论男妇,戴用耳环项圈。妇女并戴手钏,富有戴手钏五六对者。其项圈之重或多至百两。炫富争妍,自成风气。
苦难迁徙的土家族历史
美丽的土家族姑娘
苗族名人——熊希龄
苗族银项圈
张家界常住人口人,土家族人口人,占66.43%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聚居区,张家界土家族语言与常德同属于西南官话区。流行张家界话的地区包括张家界市及其周边地区(石门西部和西南部,临澧西部)。张家界土家语儿化音较重,接近于贵州、重庆、四川等地的土家语,整体上,土家语内部差异较小,可以自由交流。张家界景区管委会秉承着借鉴精神,从贵州黔东南购买苗族银饰,为当地土家族文化的推广绽放异彩。
酉阳土家族桃花舞
重庆市酉阳县土家族近50.4万人,与张家界土家族同属一个支系,使用土家语可以自由通话,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区。在传承民族文化上亦是不甘落后。你看,身穿苗族服饰的土家族少女显得婀娜多姿,羡煞旁人。
除此之外,由于土家族从内心深处把苗族当成一家人,一些土家族歌手在登台演出之余来不及研制土家族服饰,只能以苗族服饰代替,身穿苗族服饰一方面给主持人以美的享受,另一面也体现我们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友爱,文化开放与繁荣。
这个银饰比牙齿还黄,真是精美绝伦
土家族歌手刘赛演唱一首《浏阳河》真好听,经典老歌百听不厌,吸引观众的不仅仅是歌声,更是身上那一身银饰。是苦难深重的土家族在“赶苗拓业”之下对母体文化的追忆与回归,是蚩尤子孙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