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仕女图》:民族融合下由简朴到丰腴,唐代女性服饰演变之路

佚名 123 2022-10-28

引言

《唐宫仕女图》相传出自周昉之手。他出身于名门贵族,所以,他对于唐代贵族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在他的仕女画中,主角不是那些烈女、贤妇、仙女等,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将那些贵族妇女的日常活动展现出来,从而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地主们的审美意识。他的作品在展示唐王朝国力强盛繁荣的同时,亦揭露了妇女们极度贫乏的内心世界。在《唐宫仕女图》中的嫔妃们大多体貌丰腴,衣着精美,但她们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毫无生气。

唐代地广物博,政局稳定,与西北西南的众多少数民族均有频繁的交往,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发达城市,也是东西方文化汇集之处。不论是唐政权还是普通民众,对待外来文化都是采取开放性的态度,服饰方面具体表现为中外融合,胡汉杂糯,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服饰特色。

《唐宫仕女图》中窄袖短衫襦、长裙、披帔的贵族夫人,盛唐时期华丽奢靡的女性服饰

唐朝初年百废待兴,自然灾害频发,初唐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简朴,各项制度均沿袭旧制不仅是国家政策,风俗服饰上也莫不如是。

初唐前期的衫(糯、袄),仍是紧身、圆领衫糯的开口,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袒领,圆领以桃、窄袖,后期又有所改进唐代服饰,加大了心领为主,更能够体现女性胸部的曲线美。

裙在古代称为“裳”,男女皆可穿,传至隋唐时期,裙已经转变为女性的专用。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颜色多为青绿色,腰高至胸部、长至齐地。由于古代帛布幅面较窄,为方便行走,制作每条长裙时都要用几幅帛布拼接而成,初唐时的裙大多是由六幅布制成。较之前朝,此时增加了长裙的幅面和裙长,使得长裙更加的飘逸、立体感更强、裙身更为修长,使穿着者给人以俏丽修长的感觉。

隋唐时帔有两种穿法,一种是披绕在肩背上,使两端自然下垂,长可至膝盖,走起路来随风飘扬,显得柔美多姿。但这种帔帛可能过长,很容易造成行动不便,因此只有在室内或参加宴会时才会使用。另一种较短的帔子,披在肩上,系在胸前,类似于现代的小斗篷,相比前一种则更为实用。

总之,初唐时期,朝政新立,百废待兴,刚刚恢复稳定生活的士庶女性更趋向于沿袭旧风。即使此时胡服已慢慢开始出现在大唐的土地上,但仍未能够造成大范围影响,到了初唐晚期才慢慢显现出盛唐时的影子。

盛唐在贞观之治的良好经济基础下,城市日渐繁华,生活富庶,基本的生活条件大都得到满足,在此背景之下,女性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服饰时尚,出现了多姿多彩的女性服饰文化。

这一时期的社会审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胖为美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风尚,尤其是贵族女子,从唐初的苗条纤细逐渐变为丰腆,穿衣风格也由朴素到宽大奢华。而庶民女子仍然要为生活奔波,不能像贵族女子一样追求宽大奢华的服饰之美,出于行动方便上的考虑,要么选择改良后领、袖更为紧窄的传统糯裙装,要么在社会大风气的影响下,选择着男装或穿胡服。

因此这一时期传统的糯裙装在整个社会的审美巨变之下也发生了较大改变,除此之外,出现了更具特色的女着男装和胡服的风尚。裙的种类繁多,款式新颖大胆,整体风格富丽堂皇,奢侈靡丽,是盛唐社会繁荣的象征。

胡服成风尚,宽大肥美,露透之风也越来越为盛行,唐代女性服饰显著的变化

总结唐代三种形式的装扮可知,唐代最为明显的是出现了胡服风尚。另外,传统的糯裙装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不仅越来越宽大肥美,露透之风也越来越为盛行。

实际上,不论是什么时期,哪种形式的服饰,其流行于唐代都与胡风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的唐代与外族交往频繁,作为统治集团的关陇士族更是带有胡汉杂糯的血统,胡风影响如此之深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初唐、盛唐和中晚唐的时间划分,胡服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唐的胡服样式为:头戴篡篱或帷帽,身着窄袖衫、条纹裤,腰系蹼馒带,脚穿胡靴。盛唐时期则是全套的胡服装备,着胡衫、戴胡帽、穿锦靴,还有后来流行的回鹃装。中晚唐时期则以时世妆和胡式发髻最为流行。

当时青年男女若不穿着一两件胡服,似乎就显得“土气”。诗人元禛就曾感叹: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鑫腥擅满成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唐时不仅流行西域少数民族的服饰,诸如波斯、印度等国家的服饰也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其中,回鹃装结合了希腊、波斯以及中原三地服饰特色。因此唐代风靡的胡服是结合了多种民族、多个国家的服饰特征的结果。中晚唐以后,胡服在中原大地几难再见,而以吐蕃的妆容最为流行,被称为“时世妆”,大唐盛景不复存在。

世人皆知,唐代以肥为美,“肥”不仅包括体态,也包括了服饰衣着。这与关陇士族胡汉杂糯的血统有很大关系。关陇士族带有胡人血统,天生体态健美高大,渐渐带动整个社会审美眼光的变化,人们体态越来越偏向丰腴,服饰也日益宽大华丽。沈从文说:

这一时期的衣着,从服饰史说来是最不美观时代的产物。

这正是因为唐代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正处于国力最为强盛阶段所洋溢出的无限活力。

唐代女性服饰中曾流行过一种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露透之风。刚开始时只是在宫廷中开始出现领口开得较低的衫糯,仅仅是在领型上出现不同,受西域文化的冲击,出现了U型领、桃心领和翻领,较之传统的圆领更能拉长女性的颈部线条,衬托出女性的温润可爱。其后,更是出现了直领、袒领,领口隐约可见胸部,类似今天的低胸装。盛唐时期最为流行的坦胸大袖裙就是以此为基础装扮而成。

唐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露透之风,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唐朝政治稳定,经贸繁盛,人们自我心理认同加强,从而产生巨大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女性也更大胆的追寻美表现美。其次,唐代礼教松弛,儒、道、佛三家并存,人们的价值观突破传统枷锁唐代服饰,女性在身心上都获得了解放。最后,唐代女性地位大大提高,甚至可以投军、做官,女性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肯定。

民族大融合建立起的根深蒂固的血缘——唐代女性服饰的“胡化”的原因

唐代政局相对稳定,民族关系也比较平稳,因此没能发生诸如前代那种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但是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民族分布状况也发生显著变化。唐代前期的大局势是周边民族的内迁,而“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又出现了汉民南迁的局面,在一次又一次的民族迁徙浪潮中,各族人民接触更多,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从而促进了唐代女性服饰的变化。

北突厥的归降开启了唐前期民族内迁、归附的篇章。北突厥战败后,薛延陀势力取而代之,唐军又一次以雷霆之势降服了它,自此,漠北铁勒系统都开始向唐朝归降,慑于唐朝的强大国力,加之李世民开明的民族政策,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唐朝,由此,唐代逐渐形成天下一统的盛世局面,唐太宗李世民也被各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唐代是民族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各族人民与中央王朝的联系更加紧密,外国势力也不断到访中原。

佛教的传入对于唐代服饰的影响也同样深远。佛教最初传入中原地区是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风靡中原,隋唐时期发展成熟,晚唐则呈下降趋势,佛家通过塑造佛陀的“人”的形象来达到教化众人、宣扬佛法的目的,其形象影响着人的服饰审美和穿着打扮,推动了唐代服饰文化的发展。

不同时期的政治利益关系造就了有唐一代各式各样胡服的盛行,可见汉文化与胡文化的融合对唐代女服的变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繁荣发达时期,唐代文化的繁荣得益于唐朝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外来文化能够兼容并包,则其精华而吸收。民族融合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各民族间和谐相处、携手共进的生动写照。一方面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另一方面也为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唐代女性服饰的变化集中反映了唐代民族融合的演进过程。服饰是文明的窗口,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服饰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的社会风貌和社会心理的反映。无论古今,无论何种民族,必然处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在此之下,“继承”与“发展”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民族史学概论》

《中国服饰史》

《唐代衣食住行研究》

上一篇: 唐代女性的妆发与服饰---《长安十二时辰》
下一篇: 朝代里的服饰“密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