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我的服饰 因为借衣服不还,Kanye成了老赖

佚名 120 2022-10-27

前一阵,服装收藏家David 向洛杉矶法院提起了对Kanye的诉讼,诉状中指出:

Kanye自2020年2月共计向他的工作室借用了49件衣服,但在归还时缺少了13件,至今未收到,因而向其索赔40万美元,其中包括22万美元的租金以及19万美元的本体价值。

乍一看这新闻,你或许还以为Kanye碰见碰瓷王中王了。

但同时,在这条离奇新闻背后,你可能也会好奇很多问题:Kanye借的啥衣服?这人凭什么就敢开口要40万美元?租金怎么那么贵?

根据服装收藏家David 提供的单据来看,Kanye借的衣服,既不是想象中的抢先新款,也不是什么奢华套装:

CK 2014年秋冬款的海军蓝夹克、Gucci蛇纹长裤、Raf 2005年秋冬款的帽衫、Jil 2012年秋冬款皮革西装外套……

无一例外的,都是二手衣服。

考虑到发票里未归还衣服的款式,估计里面好多衣服都是kanye给前妻借的,可能都跟Kim家放着呢。

虽然这一连串的名字,听上去就像是在日本中古店里落灰的老旧玩意儿,但David 的律师坚持对法院声称:

“这些单品,都是时尚领域里罕见且受人尊敬的作品,它们因为象征性和稀缺性而显得极具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Kanye把这些东西搞没的做法,让整个收藏体系都蒙受损失。”

律师口中的“蒙受损失的收藏体系”并不是自造的概念,而是目前时尚领域最被关注的。

所谓,意为档案,你大可以粗暴地把它理解为的顶级形态。

但展开来说,这个概念大有玄机,在流行的观点中,它是一场叠Buff的游戏,虽然都是旧衣服,不过的身份更显高贵,它的价值体现在2个方面:

坚持我的服饰 因为借衣服不还,Kanye成了老赖

Kanye借的衣服

其一,历史意义。

是设计师的标志性作品,对未来影响深远,以至于变成品牌乃至时代的象征,成为哺育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

比如,Kanye借的Gucci pants,就是该品牌命运转折点的一个象征。

卡戴姗上身Gucci pants

上世纪90年代初的Gucci非常动荡,内部管理上家族成员丑闻不断,甚至出现了谋杀家人的血案;产品设计上也被视为土味宇宙,没人买,一顿亏损。

在这种状况下得州小伙儿Tom ford进入Gucci,凭借个人能力和狂野性感的设计,让Gucci从赔本买卖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奢侈品牌之一。因此,他主掌该品牌10年中的产品,被很多时尚玩家视为收藏。

关于Gucci家族血案的新闻报道

其二,在于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并不是限定售卖的营销手段,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不经意间造就的结果。

TSI 服装集团的シー女士认为,虽然可以理解为是的一部分,但并不代表所有服饰都可以成为后者,这就像是古董收藏里的官窑和民窑的区别。

“除了故事重要,稀缺性更加重要……每季时装秀,总有一些衣服不会在市面上销售,甭管是因为买手考虑到价格太高不好出售,所以没选;还是因为设计师只是想用这些衣服作为表达自己的时装语言的手段,造就了它们事实上的稀缺和不可再生,这些特点让它们成为了时尚史的文物。”

概念在前几年进入媒体报道,伴随着审美和市场的不断膨胀,它开始被视为一门真正的收藏:

坚持我的服饰 因为借衣服不还,Kanye成了老赖

2019年,苏富比推出了一场由220件MMM服饰组成的拍卖专场,最终这场拍卖以总成交价欧元的价格结束,超出预期。其中一件2006年的春夏款大衣更以32500欧元成交,超出估价6倍。

的产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大师,从解构到可持续的构思,都由他率先演绎。

2008年他退出之后,品牌更名,之前 时代的产物就更为珍贵。

在多种因素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些二手衣物的价值。

人们闯进中古店,找寻自己喜欢品牌的老物件,就像是展开一场又一场的寻宝之旅。

从此,它们就不再是“别人以前穿过的衣服”这么简单了。

起诉Kanye未归还衣服的David 正是的先行者。

今天,他的工作室David 是美国明星最爱去的秘密衣橱,除了没还衣服的Kanye,像 Scott、、Paul 、这种顶流都是他的客户。

但这项事业的起步,并不是源自精妙的提前布局,而是彻彻底底的热爱。

David

今年32岁的田纳西男孩David 从小就喜欢衣服,在别的男孩还在期待圣诞节收到一把玩具枪或者自行车的时候,他最想要的就是衣服。

他的也从十三岁开始起步,那时经济上行,大家都追快时尚,人们对二手衣服的收藏价值也尚未理解,因此他总能以合适的价格买到他心中的好东西。

在别人往球场跑的时候,老哥最爱干的事就是去二手店翻衣服;等到学会上网之后,他开始拿零花钱在各种电商平台里采购二手时装,给家里堆得满满当当。

说起这一段时间的收藏,最爱的一件产品,并非是什么华贵的衣服,而是一件朴实无华的Raf 运动衫,他认为这是一件最能代表这位设计师风格的产品。

“我最早做不是为了借衣服给名人而设,而是我自己的另一个衣柜。”

这种收藏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对它的热情,自然而然地把David 推向了时尚道路。

从英国圣马丁设计与艺术学院毕业后,他在多家时尚杂志社实习,其中包括Vouge、GQ以及 Man;最终他回到美国,加入法国Vouge主编 创立的CR Book,担任助理。

“在偶像开的公司里上班,我每天都挺激动的,最重要的是,我穿上我的收藏的时候,会获得她的认可,这就像是美梦成真。”在接受时说,“那时我还发现,大部分二手服饰都是女装,我想如果我做这件事,尤其是男装会干得更好。”

于是在2014年,他决定以爱好为生,成立了David 。

现在的David 工作室

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David 的收藏规模已经相当惊人。

据媒体报道,他在纽约的工作室里有5000件不同的服装单品,其中包含超过1000件来自Raf 与 Lang古早单品、Hedi 掌舵Saint 和Dior Homme时期的绅装等一系列的硬核狠货,价值总计超过2000万美元。

随着他打开宝库,向外出租收藏,越来越多的造型师就知道了他的大名,随着排队租赁的人越来越多,他决定开启付费,一个事业从此起步。

有趣的是,的概念并不是他的有意为之,而是源自一个意外:

“我当时其实想用命名自己的收藏坚持我的服饰,比如大卫复古收藏之类的这种。但有一次我把衣服借给了朋友,他称我是The David ,我说好吧,那就叫这个吧。”

坚持我的服饰 因为借衣服不还,Kanye成了老赖

“后来的事你们也知道了,这个词火了,一直都、这样叫着。”

与现在生而高贵的看法不同,这位掀起的老哥并不觉得这个概念应当被限制。

他认为,在自己搞收藏的时候,并没有遵循某一个特定的标准和定义进行构建,就是喜欢就买。在它的收藏里,既有设计师里程碑,也会有一些偶然间发掘的便宜货,甚至婴儿服饰或是自己的DIY产物。

“这个收藏就像一个文件夹,喜欢啥就放啥,就是这么来的,我觉得它该是基于对生活热情的产物。每个人都该有属于自己的。”

为了宣传原教旨理念,2018年他拉了几个各行各业的朋友,一起出了本《David 》试图解释这一理念的多元性,但很遗憾坚持我的服饰,随着它的流行,人们更愿意相信一套拥有价值体系的评判标准。

无论大众对他掀起的有怎样的误读,但开辟市场的David 都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的人生而自豪。

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成年之后他继承了母亲的遗产,在拿到这笔不菲遗产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让母亲的在天之灵为他自豪。

而当 David 决心把钱都投入服装收藏这件事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他傻,一个会计朋友还建议他投资股票金融,但他坚定觉得去投资自己不熟悉的产业,才是最傻的:

“ 在小时候,我真是太孤独了,喜欢的这些衣服没人喜欢,我已经习惯了不酷的指责,所以现在这么酷,真是太棒了。”

明星加持、价格上涨、潮人追逐、出现仿冒,一切的现象在明确无疑地展现出了日益渐长的能量。

其中缘由,自然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稀”的优越激情以及可持续时尚理念对消费的影响。

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现在千篇一律的产品着实腻了。

坚持我的服饰 因为借衣服不还,Kanye成了老赖

如果你常关注时尚领域,你会发现从LV与第一次联名之后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专注于街头品牌与时装的联名,贴个Logo整点元素就完活。

同质化不仅体现在街头与时装的界限被打破,也体现在各个品牌的产品设计上,按ASAP ROCKY在接受采访时的话来说:

“现在所有品牌处处充斥着绿色,BV做了、LV做了、Dior也干了,每个品牌都在干一样的事,做出来的东西长得相差无几。”

相比较在上世纪90年代 、Raf 那些革命性设计师的锐意进取,回望现在的服装难免会感觉到死气沉沉。

因此在这一状态下,人们回望那些富有意义、精于设计、用料扎实的古早产品,作为竞逐品位的选择,就成了时代帮着做出的必选项。

纵使很多时尚评论家,都对Z世代追逐未曾经历的服饰而感到担忧,觉得是一场装腔作势的消费潮。

但即便确如他们所言,这个世代的新衣物,有多少能被人记住呢?又有多少得起时间的考问、配的上酷的称号呢?

在上, 从去年开始已成热门词条

时尚永远是时代的表层纹理,同样的疑问并不只限于时尚:

千篇一律的告诉你这就是酷、预制菜教给你什么是滋味、无限重置版的游戏总要给你展现经典的含义。

于是,听腻了的人们决定回望过去。

翻起了床下的宠物小精灵卡,找到了衣柜里的旧衣服,怀念起了那个纯真而充满竞争的年代,它闪耀着旧时代的荣光。

而在这时,一些大公司的红木办公桌上,又会重新出现以怀旧营销为题的企划案。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上一篇: 温州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介绍(2022)
下一篇: 人文艺术学院 特殊教育学院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