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行探寻:传承与创新并进的黔织产业

佚名 67 2022-10-26

近日,2018“黔系列”民族文化产业品牌采风行黔织组走进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安顺两地,走访当地多家代表企业,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包括民族刺绣、蜡染、土布编制在内的黔织产品生产工艺及产业发展现状。

据了解,贵州“黔系列”今年开始面向全省征集黔织领域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优质企业及产品,其中产品主要包括以天然原料及其他绿色环保新材料为载体,并主要以贵州民族民间传统工艺进行生产加工的织造、印染、布艺及装饰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

↑图为贵州兴义当地绣娘在进行传统工艺织布。

↑图为贵州传统蜡染手绘工艺作品。

“让停下的织布机重新转起来”

“在保护中传承,在发展中传承。”为了保护布依族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王菁认为,首先的工作就是抢救渐渐消失的布依族服装。她所经营的公司建设了专门的博物馆,收藏了近20年积累的布依族服饰。“布依族每家都有织布机,布艺文化成为纺织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王菁接受采访团调研。

↑图为布依族手工刺绣产品,布依族民族服装及饰品包括蜡染、刺绣、纺织等一系列非遗手工工艺。

布依族村寨如今依然有着大批手工艺绣娘,他们是手工艺传承的核心力量。最早王菁专门带着懂布依族土语的向导,到黔西南州主要布依族村寨找寻合适的绣娘,目的就是让停下的织布机重新转起来。公司与绣娘形成了良好的生产互动。她们不仅能够赚得家庭收入布依族服饰,更成为布依族布艺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王菁团队带动全州各县绣娘就业创业近8000余人。

王菁表示,他们特别帮助那些异地搬迁的绣工,让她们参与培训,有二次就业的机会,同时也让布依族非遗手工工艺继续传承下去。

传承人的现代视角与创新思维

同样作为布依族文化与手工艺的传承人,贵州晶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有着母女两代人的共同经营,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寻发展的新路径。

创始人聂声琼带着从小热爱民族服饰的情结,设计生产民族服装近20年历史,经验丰富。作为女儿的设计师张玉晶从上海东华大学学习服装设计归来,用自己学到的现代女装设计专业的知识传承和发展布依族服饰事业,设计的民族服装别具一格,具有较强的时尚感。“我很乐于在设计中加入多种要素,布依族和苗族元素,还有非洲风情的元素,经常参加大会赛事,让传统服饰看起来更时尚。”她表示。

↑图为晶晶民族文化公司的服饰作品。

↑图为创始人聂声琼(左)及设计师张玉晶(右)

同样作为贵州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蜡染,在当前消费不断升级、更具年轻化趋势的背景下,也拥有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内涵。蜡染服装、壁画、桌布桌旗、围巾等,新的设计创意让传统工艺走入千家万户。苴兰蜡染艺术馆负责人表示,当代蜡染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入了佛教文化、民族风情和书法绘画等。

↑图为安顺市苴兰蜡染艺术馆,位于安顺市苗岭屯堡古镇。

↑图为苴兰蜡染设计者在绘制,蜡染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之一。

释放动能 探索更多产业化发展路径

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少民族服饰、手工艺从业者来自原有的国有纺织类企业,在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制后,选择了自己独立门户发展,如今大多已成为行业里的骨干力量。对贵州民族文化的热爱,加之多年的纺织行业经验,让他们选择继续在这一领域深耕发展。

在兴义,王菁将公司从最初的小作坊逐步发展壮大到现在占地5748亩的布谷鸟民族文化风情园,试图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综合体,目前已有不少商家开始入驻,希望通过旅游消费等聚集发展相互助力。聂声琼与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的兴义市绣娘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探索共同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方式。

↑图为兴义市绣娘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车间。

王菁一方面成立了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布依族服饰,邀请资深服装设计结合布依族风格与当前流行款式形成更多结合,设计更多新潮款式;另一方面通过“锦绣计划”等培训项目为更多人学习布依族手工特色刺绣提供咨询服务平台。

在她看来,纺织产业还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需要产业深挖,包括生产技术、原材料、创新设计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突破。不过,行业也面临着设计创意及市场营销年轻人才的短缺。

目前,贵州“黔系列”正在积极推进“黔织”品牌打造工作,充分挖掘贵州省民族纺织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让更多人参与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建设。“我很早就进行了黔织产品征集的申报,希望以后通过黔系列平台让更多人认识黔织,让自己的产品通过更多渠道走出去。” 张玉晶表示。

(以上图片均有 陈忠欢 摄)

上一篇: 杨洋新剧曝光,古装神颜使人看楞,堪称颜值天花板
下一篇: 朝鲜族服饰 贰角纸币上的两位女孩,真人就在我们身边,身份还挺牛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