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文化在这里重新拥有新生命力 焕发新的光彩!

佚名 129 2022-10-24

江浩是“瑶蓝之旅”项目的指导老师之一,贺州本地的瑶族人。“瑶蓝之旅”的“瑶蓝”二字取自“摇篮”的谐音,指的是瑶族文化的摇篮,瑶族文化在这里重新焕发新生的一个过程。

“瑶蓝之旅”的开启,源于他几次下乡调研的经历,他发现瑶族年轻人对自己服饰文化认识慢慢淡薄。“服饰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少了。”这让做文化研究的他感到有些沮丧,也萌发出想要保护瑶族文化的念头。

“瑶蓝之旅”团队从2009年开始对瑶族服饰文化展开调研,“尤其这三四年十分频繁,我们围绕着湘粤桂三省走,里程有几万公里。”利用周末的时间,江浩老师带着学生到瑶族聚居地,感受瑶族文化。他坦言自己不大有老师范,相比在教室上课,他说他更愿意带着学生到乡间,直接去接触,一起去体验。

目前“瑶蓝之旅”已有200多种文创作品,包含了结合瑶族元素创新的瓷器、箱包、项链及现代瑶族服饰等。这些作品并不是简单的把瑶族符号和一些物品进行结合,而是经过周密的研究设计。

首先需要把瑶族符号完整的提炼出来,这需要成员不断的和瑶族的老阿妈沟通,再根据田野调查、文献、学者三方判断比较对比,以更了解符号的含义,最后根据设计者的角度,做出一个个的成品。

在大家一同创作的过程中,一些传承人给江浩老师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让他感触颇深。“老阿妈只要看到我们来,她们都会很感动,然后非常投入的去教我们。她们没有想到有那么多人会喜欢她的手艺,而且现在还有新的手艺人出现。”

“瑶蓝之旅”的文创作品在不同的方向做着尝试,让作品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并不是做成大众化的爆款。江浩老师说:“如果一开始你就把它做得很LOW,别人就会很容易忽略掉文化的价值性。”

“瑶蓝之旅”的学生团队里没有一个瑶族人,大部分都是省外的学生。邓爱珍来自湖南,是贺州学院2015级广告编导专业卓越新闻班的学生,是“摇蓝之旅”项目负责人之一。

邓爱珍加入“瑶蓝之旅”源于大一一次偶然,然后顺势留了下来。“刚开始进来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她第一次来到工作坊时,便被高帽子的尖头瑶服饰所吸引,这种美一下子打动了她“现在我知道那套服饰是尖头瑶的服饰,帽子层数越多代表这个人家越富贵。我接触越多就越熟悉,越来越喜欢。”

“瑶蓝之旅”的作品曾多次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上展出,第一次的展会瑶族服饰,邓爱珍都会热情的向每一位来展区的人,介绍他们的作品。邓爱珍说虽然她不能用自己的手去传承,但是她可以去传播。

每次去参加展会或者比赛,团队的成员们都会穿上瑶族传统服饰,精美的瑶族服饰和他们的作品经常会被参观者和评委所称赞,有的人还会拍照记录下来。听到大家对瑶族服饰的溢美之词,邓爱珍说这种时候是最开心的“大家都觉得我们做的这个东西真的很美,我们没有选错。”

“瑶蓝之旅”优秀的表现让他们收获了不少荣誉,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类一等奖等。在江浩老师看来赛事不是最终的荣誉,“为了做比赛而做,会是一个无根基的事情。最终的荣誉就是瑶族人真正做这个事情的时候。”

文化保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瑶蓝之旅”的每一位成员来说,这都是一场愉快的旅程瑶族服饰,不少成员在毕业以后,仍然心系于“瑶蓝之旅”,心系于瑶族文化。

邓爱珍在访谈中诉说了她切身感受:“没有人传承,没有人学,这个技艺就慢慢没有了。没有人去用,没有人需要,这个东西自然而然就没有了。但是她很美,所以我们希望能把这种美继续保留下来。”

瑶族文化在这里重新拥有新生命力 焕发新的光彩!

上一篇: 国际奢侈品牌布局中国儿童鞋服市场
下一篇: 让世界窥见中国服饰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