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服饰:飞鱼服

佚名 150 2022-10-23

锦衣卫、东厂是大明王朝最广为人知的标签之一,他们身穿飞鱼服,腰挎秀春刀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近日湖南常德市穿紫河北岸一处工地发掘多座明代墓葬,其中一座墓的主人是明代荣王府承奉司承奉正周胜,据出土墓志铭的记载,这位高级宦官曾获赐飞鱼服,这个关键词也成了新闻的亮点。大概是受《新龙门客栈》等武侠电影影响,很多人都认为飞鱼服就是厂公、锦衣卫们的公服,形制即为曳撒。久而久之,东厂、锦衣卫、飞鱼服、曳撒这几个关键词便被绑定在一起,构造出一套“官服体系”,以讹传讹多年。

大明服饰:飞鱼服

皇家的特典

大明服饰:飞鱼服

严格地说,所谓的飞鱼服并非一种服饰,而是指服饰上飞鱼纹样的刺绣或补子。明代官员常服(也是一种礼服,相当于今天工作正装)上的补子皆以飞禽走兽为图案,通过不同禽兽图案便能判断出其品级,“衣冠禽兽”一词最早便是指当官的。早在建国不久后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便下令规范官员常服上的补子,除麒麟、白泽为公、侯、伯、驸马所用之外,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一、二品文官用仙鹤、锦鸡,武官为狮子;三、四品文官用孔雀、云雁,武官用虎豹;五品文官用白鹇,武官用熊罴;六、七品文官用鹭鸶,武官用彪;八、九品文官用黄鹂、鹌鹑、练鹊,武官用犀牛、海马。到了嘉靖年间,朝廷又对官员补子作了进一步规范。不过无论在哪个时期,找遍满朝文武补子上的飞禽走兽,都无法寻得“飞鱼”之踪迹,因为它压根就不在官服体系之内。

飞鱼服属赐服,是一种特典,近日常德发现的高级宦官周胜墓的墓志铭上也强调了飞鱼服是获赐。飞鱼服并非明代唯一的赐服,在明朝赐服制度中,纹样最高级别的为蟒,其次是飞鱼,再次为斗牛、麒麟,故而有了蟒服、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之称,但这些服饰并无特定形制明代服饰,它们可能是出现在端庄的圆领袍或直身袍上的补子,也可以是刺绣在英武潇洒的曳撒、贴里袍上的纹样,形制不拘,样式各异。山东曲阜衍圣公府内收藏有不少明代赐服,其中就有圆领袍款的蟒服、斗牛服,当然,最广为流传的还是那套香色飞鱼服。

大明服饰:飞鱼服

大明服饰:飞鱼服

孔府旧藏——香色飞鱼服

孔府内的香色飞鱼服形制为“贴里”,这是极容易与“曳撒”混淆的一种款式,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两者之区别。首先,曳撒是一种袭承元代服饰而来,有浓厚蒙古风格的服饰,又称“一色”“一撒”,发音也源自蒙语。其次,曳撒作为明代比较常见的男装款式之一,关于它究竟属于汉服还是蒙古服,一直存有争议。洪武元年(1368)二月,尽管朱元璋曾颁布“诏复衣冠如唐制”之令,禁止胡服,但在《宣宗行乐图》《出警图》等古画中,我们都能见到曳撒在皇家大行其道,说明至少在明代皇家眼中,曳撒并非纯粹的胡服。

贴里的来源和曳撒基本一样,都有浓浓的蒙古风格,两者在形制上很容易混淆,皆为上下分作两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贴里上也缀补子或饰云肩、通袖襕、膝襕纹样”。最直接的判别方法是看下摆,曳撒的下摆正中有马面,而贴里则全为褶子明代服饰,无马面,孔府收藏的香色飞鱼服下摆并无马面,形制为贴里。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出警图》等古画中不难看出,曳撒、贴里不仅常被明代士人穿着,也是宫廷太监、侍卫群体中被广泛使用的便服。

大明服饰:飞鱼服

大明服饰:飞鱼服

内使曳撒(董进绘)

《明实录》中有不少皇帝将飞鱼服赏赐给镇边将帅的记载,由于曳撒、贴里这种形制颇有戎装风采,绣上蟒、飞鱼、麒麟等纹样显得既美观又英气十足,这可能是电影中给武艺高强的厂公、锦衣卫穿上曳撒、贴里的原因。随着近年来孔府旧藏的飞鱼服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曳撒、贴里与飞鱼已经成了最佳拍档,许多人也因而形成了固有思维,只要看见衣服上有刺绣的曳撒或贴里,一律统称“飞鱼服”,也不管那衣服上绣的纹样究竟是些什么。

纹样向龙看齐

一件衣服能不能称之为“飞鱼服”,不必看它是什么形制,关键取决于衣服上的图案。所谓飞鱼,是古印度神话中摩羯演变而来,《山海经·海外西经》也有记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或曰龙鱼似狸一角,作鲤)。”因能飞,故得名飞鱼。不过在明代飞鱼服上却几乎看不到摩羯的模样。如果不将蟒服、飞鱼服、斗牛服放在一起仔细比较,还真的很难辨别出谁是谁,因为这些瑞兽一旦“明化”之后,全都奔着龙的形象去了。

上一篇: 撒拉族服饰的历史变迁
下一篇: 服饰文化·中国明朝服饰:端庄传统、华美艳丽——“凤冠霞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