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袜子睡觉就像无形的肉桂,是引火下行的好妙招,好处竟有那么多
79 2024-12-23
雪域高原的亮丽标识(民族风情)
今年两会,在人大会议的开幕式会场上,一位藏族参会代表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他身着藏族盛装,即使在温暖的室内,也不摘下厚厚的皮帽,只为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保持本民族最庄重的礼节。
在雪山环绕、江河奔腾的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养育了藏族、珞巴族、门巴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他们也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服饰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2008年,藏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拉萨市附近县城的藏族姑娘。(图片来源 人民视觉)
藏服——
宽腰大襟 特色鲜明
“长袖、宽腰、大襟”是传统藏服最鲜明的特点。据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随着与外界交流增加,藏族服饰曾经受到蒙古、汉、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服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现了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了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白玛扎西认为,藏族服装、配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等类型。
用于婚礼上的藏装,往往造型精美,吸引眼球。在婚礼上,不同的人群穿着风格有明显差异,新娘新郎的服饰以亮色为主,服饰的图纹样式繁复精致,并配以多种装饰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新人父母的藏装则以稳重成熟为主基调,通常为棕色、绛红等较为沉稳的色调,配饰上也趋于简单,比较符合中年人的穿衣习惯。参加婚礼的年轻人,藏装色彩往往以明亮色调为主藏族服饰特点,彰显年轻人青春活泼的一面。作为伴舞的妇女人群,服饰以单一色彩为主,既显得庄重也不会喧宾夺主。
藏袍——
多种穿法 便利美观
藏袍是藏装的主要款式,种类很多,从质地上可分锦缎、羊皮、氆氇、素布等。由于生活地域的不同,藏装风格各异。
藏北羌塘地处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结构肥大,袖口宽敞,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牧民的节日盛装质地考究、做工精致,这种皮袍以羊羔皮缝制,面子用獐皮制作,袖口、襟领、下摆用红、蓝、绿纹呢子装饰,用水獭皮或豹皮镶边,显得格外漂亮。
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主要以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藏装,右腋下钉一个纽扣,男式袍子用绿色或蓝色绸布做两条飘带。一般男式白氆氇藏袍的领口镶上加洛。女式藏袍大多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的,夏装无袖藏族服饰特点,但也有四季穿无袖的,冬春季外加氆氇短褂。
城镇男女一般喜欢以哔叽、毛呢或混纺为衣料,妇女尤讲究款式新颖合身。近年在拉萨出现的女式藏装,虽然前面留有藏服的大襟式样,但左右襟不开,合缝成管状,比较紧身,讲究线条,外装、衬衣的色调淡雅柔和。穿藏袍,里面都要穿衬衣。男式衬衣多半是高领,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用白色绸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领用各种颜色的绸布做成。女式衬衣袖子较长,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袖随舞起,翩翩飞舞,十分好看。
邦典、町玛、碎辫子——
含义不同 风格各异
农区、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藏语叫“邦典”,是藏族已婚妇女的标志。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农牧区妇女喜欢以强烈的对比色调相配,城镇妇女则选择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色调,即便是农区,因自然条件不同,也各有特点。如西藏工布地区有大片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们为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名为“古季”的外衣。这种无袖套服,一般用野山羊皮、熊皮或黑氆氇制作,适合在林中伐木,耐穿而又能防避小雨。工布人还在“古季”的领和腰间镶上织锦图案,作为他们的节日盛装。
藏族女子的服饰较男子复杂得多。阿里普兰地区的妇女“孔雀”服饰就相当精美独特,而且与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紧紧联系在一起。孔雀河源头似孔雀,是美丽和吉祥的象征,为了使孔雀般的美丽和吉祥永生永世地存在于这块土地上,妇女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流传至今。妇女戴的帽子叫“町玛”,是棕蓝色彩线氆氇制作的圆筒帽。独特的帽子及耳坠象征孔雀的头冠,妇女背部系“改巴”,即背部围裙,“改巴”用毛色纯白光滑的山羊皮制作,正中部镶嵌带有圆形花纹的氆氇粗条线,显示出孔雀的背部;周边镶嵌圆形花纹的棕蓝彩色氆氇,是婀娜多姿的孔雀翅膀;底部开的三道叉口便是孔雀的尾羽。有的“改巴”皮面夹有色彩绚丽的绸缎,更具有非凡的风姿,犹如开屏孔雀在眼前,美丽多姿。
四川阿坝、甘肃夏河和青海等地的藏族妇女头饰多为“碎辫子”,将头发梳辫成数十根细辫,下接黑丝线或咖啡色丝线,直坠至脚踝。自头部起坠一宽寸许的硬布块,上缀真假琥珀、玛瑙或银碗形饰物。未婚女子,梳两根辫子,辫子上缀有红布块,上排缀红珊瑚数行。部分妇女在顶脑门处饰以较大的绿松耳石串。
有意思的是,康区藏族男子一般要从十六七岁开始蓄长发,梳理辫入红丝线后盘于头顶,将丝线穗垂于右耳后,丝线发辫上套象牙箍、玉环和镶有珊瑚、玛瑙等珠宝的银饰。
小贴士
氆氇,藏语音译,为藏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实为手工织成的毛呢,也叫藏毛呢。氆氇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藏族人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氆氇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氆氇生产几乎遍及农区、半牧半农区,以西藏山南泽当最为著名。
(记者 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