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提好感”还得靠这些单品!清爽干净显气质,是超值的好物
78 2024-12-23
文 | 动漫经济学
上图是一顶中国帽子还是朝鲜帽子?
在过去的几个月间,关于直檐大帽到底起源于中国还是朝鲜的争论,前后波及了幕星社、电视剧《尚食》等多家中国文化企业/项目。
如今韩国服饰,网易游戏的《光·遇》再次躺枪。
最近,《光·遇》在推新一期梦想季的活动,准备投放一批新的游戏道具。或许是为规避上述敏感话题,网易游戏特意在国服和国际服上投放了不同产品。《光·遇》国际服投放的是明制直檐大帽,但在国服投放的为侠客帽。恰恰是这个动作,引发了中韩网友们的再一次冲突。
韩国网友认为自己抓到了把柄,在国服不放明制直檐大帽,是因为中国公司自己理亏。结合之前持续数月的“直檐大帽起源于中国”的历史论战,《光·遇》团队的退却实际上在给辩论的反方递刀子,这也是引发国服玩家们集体愤怒的原因。2月4日,#陈星汉道歉#(游戏制作人)的热搜一度冲到微博热搜第二名。
事到如今,这场闹剧最终会怎么收场呢,中韩文化圈的帽子冲突还会继续下去吗?
了不得的帽子风波
直檐大帽,原是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代的一种帽饰。早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男子佩戴的写照。
李朝朝鲜开创后,服饰尽学中华,自然也就学走了明制直檐大帽。之后,中华明亡清兴,但朝鲜却保留了明制衣冠,这也为后面发生的事埋下了伏笔。
进入现代之后,韩国文化产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漫画、游戏、电影、电视剧等领域都收获了巨大成功,还一度引发了东亚各国对于“韩流”的探讨。
在韩国电影和电视古装剧中,经常有穿着直檐大帽的男性贵族形象出现,久而久之韩国服饰,韩国观众就把直檐大帽视作韩国传统服饰之一。因此,当中国文化工作者试图再用到这个元素时,遭到了韩国网友的一致抵制。
他们的言论如下:
“请你标注好哪些是韩服!我太失望了。我还以为中国文化是不会把别的国家的文化偷过来然后假装是自己的,太生气了。”)
(“这些才是你们的。”)
简而言之,他们已经罔顾历史事实,把直檐大帽视为韩国传统服饰了。
为了矫正韩国网友的历史错误,中国网友们翻墙出击,在外网与对方进行了多轮辩论,其中不乏幕星社、于正等名人和明星公司。
时至今日,除了民间争论外,以直檐大帽为代表的文化元素已经成为了中韩文化企业间争锋相对的主战场。
那么,为什么小小的文化元素,却引得两国民众和企业频频指责呢?
文化借用现象,现代文化产业的灰色地带
文化无小事。
韩国文化企业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抢注中国文化元素,恰恰是因为有着美国文化产业的先例。
以美国文化企业代表迪士尼为例,便是文化借用的一把好手。从有动画电影业务开始,迪士尼就疯狂借用各国文化元素,《三只小猪》(德国),《小美人鱼》(丹麦),《美女与野兽》(法国),《花木兰》(中国),然而时至今日,谁还记得这些故事曾经的母国?大家只记得她们来自迪士尼,有一个美丽的公主系列。
(说起《小美人鱼》,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是丹麦安徒生童话,而非迪士尼的同名电影?)
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传统文化IP在传播效率上与现代娱乐工业不可同日而语。迪士尼通过电影+线下乐园的模式,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辐射影响力,抢占观众心智。让他们只知道“迪士尼公主团”而不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文化借用”现象。
在21世纪初,韩流兴起之时,韩国文化产业的确与中国存在代差。因此,韩国文化企业便开始有意识地用工业化手段来借用中国文化元素。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公司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企业的工艺水平也在快速提升,有能力生产更多类型的文化产品。边界的扩展自然涵盖文化元素的吸纳,这与韩国的文化策略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
今天的“直檐大帽”归属地之争,“东洋风”之争,本质上都是文化借用现象矛盾的外显。
韩国文化产业的野心
站在文化圈的角度,更能够理解韩国文化产业的野心。
在20世纪下半叶,除了昙花一现的法国电影外,整个欧洲电影一蹶不振,龟缩在文艺片的小众版图内苟延残喘。好莱坞,成为了门类最全、影响力最大、最赚钱的西方文化代言人。
而美国文化,恰恰是半个世纪之前,老欧洲们最看不起的“没文化”的人。
今天,韩国文化产业想要复制这一道路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在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曾经辉煌的日本文化产业也已一去不复返,纯靠动漫和成人产业苦苦支撑。
韩国人看到了机会。
(节目视频截图,李秀满的观点在韩国基本上算是一种共识)
SM公司创始人兼制作人李秀满在2月1日接受tvN电视台采访时公开表示:“我们国家恰好是制作人荟萃的国家。经历过新冠疫情,虚拟世界变得更加重要,如果我们还具备包括虚拟世界的制作能力,我认为韩国一定会成为引领全世界文化的领导者……中国必须给韩流开门。”引发了巨大争议。
这套说辞,就是建立在韩国文化产业凭借先发和技术优势,成为整个东亚文化产业领导者的新说辞。
在韩国文化企业经营者们看来,随着RCEP的签订,政治环境的放松,他们已经迎来了过去几年来最好的机遇——中国的竞争对手们与自己尚有技术差距,中国资本和市场的大门悄然打开,韩流或许真的会卷土重来。
(中国网友们对于中韩之间的文化资本合作并不抱有好感)
韩流复兴恐成泡影
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来势汹汹的韩国同行是一条鲶鱼。
一方面,他们具有野心和实力,输出的产品和方法论的确是亚洲一流;但在硬币的另一面,韩国人不藏锋芒、为小利舍大义的心态,很容易在拓展市场时引发文化母国的反感,这显然大大增加了文化阻力。
比如,在改编欧洲传统文化IP时,好莱坞会坦诚美国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强调这是帮助这个故事被更多人知晓,焕发新生的过程;同时,凭借美国3亿人口对欧洲几百万人口的小国,也很容易施加文化弹压。但在东亚圈子里,韩国人唯一强调的一点是“这是我的,还是我的,通通都是我的”,而他想要文化借用的母国则是中国,一个人口是它24倍的大国,这决定了文化弹压的不可实现。
(韩国网友想靠网络语言暴力让中国网友屈服认怂,恐怕只会招致反效果)
因此,短期来看,韩国文化产业的确可以凭借市场开放和先发优势占到一些便宜,但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拿腔拿调的做法将会激起越来越多文化消费者的反感,进而波及其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仅仅凭借本土市场,韩国是无法养活数量如此众多、开价这么高的从业者的。
至于文化借用的算盘,韩国文化产业想通过借用中国文化元素实现代替的策略,可以预见的是,也会在之后的推进中迎来更多冲突和挫折。
而这,或许会成为现在赶着去投资韩国公司的中国资本们在项目汇报中需要补充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