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试不知道!“西装”原来也能穿得这么时尚,有气质还不出错
90 2024-11-10
服装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时代背景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氏族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公元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几个王朝。商汤建国以后,经过长时期对周围各国的频繁战争,其势力范围曾一度北起燕山, 南到长江流域,东至大海,西至关中地区,成为当时世界的文明大国。
商代的500年间古代服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国家进入到了繁荣时期,古代青铜文明达到了高峰阶段,服装及衣料快速发展,服装制度趋于完成。在祭祖服饰、器物、宫室、车马等的使用上古代服饰,也都按照“ 爵位等级”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逾越。
夏朝服饰展品
社会经济对服装的影响夏、商、西周三代以青铜铸造为代表,商、西周是青铜制造的繁盛时代,青铜铸造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因此这三代称为青铜时代。以玉器加工、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出土700多件,造型之华美,令人叹为观止。
到了西周,王宫府里设有庞大的服装生产与管理机构,叫“典妇坊”,典妇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合称“国之六职”。西周时期原始纺织品种比较丰富,有了平纹、斜纹的提花织物,出现了绣、绘纹样。手工产业多、分工细、产品精是商周手工业的特点,说明从夏代开始到西周的经济体制已经十分完善了。
西周妇女服饰
夏、商、西周服装
这种象征统治者权力秩序的冕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之一,使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达到“垂衣裳而治天下”、天下太平的目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发展,纺织生产也有极大的进步,发展服装纺织业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民、发展经济的重要国策。
《墨子公孟》中有记载:“ 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虽然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国各不相同的服饰形制,但将服饰与治国相关联,诸国对服饰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墨子著作节选
冕冠这说明帝王的冕冠有玉藻十二旋,悬于延板前后。其基本形式,是在一个圆简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冕板,叫“延”,宽8寸,长1尺6寸,冕冠呈向前倾斜之势,象征帝王尊崇“先王之礼”的含意。冕服冕服的主体是玄衣、缰裳,玄即黑,缥即浅红色或浅黄色,上衣黑色,下裳黄红色象征天地的颜色,用玄色以喻天,黄色以喻地。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
十二章纹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各有其象征意义。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荡,普照四方:山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龙是一种神善,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的教诲。
皇帝冕服展品
华虫,通常为一只雉鸡,象征君王者要“文采昭着”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绣、绘虎纹和雄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及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就是白米,象征着皇帝给养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绣青与黑两弓相背之形,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见恶改善的美德。由此可见,十二章纹的使用,不仅是帝王贵族操行的象征,更是统治阶级权威的标志。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
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洛阳,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时期称为“春秋“ 时代,将公元前475年各诸侯国连年发生战争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间的时期称为“战国”时代。东周时期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原本依靠周王朝封地维持经济状况的小国,纷纷开荒拓地,发展粮食和桑、麻生产,国力骤然强盛,逐渐摆脱了对周王朝的依赖。
春秋战国盛世画像
主要表现在深衣、胡服的流行,服装色彩观念改变,以稳重华贵的紫色象征权贵和富贵,取代先前的朱色为正色的传统。另外,随着服装工艺技术的长足进步,服装纺织原料、染料和纺织品的流通领域不断扩大,人们普遍采用丝织品代替从前的麻布服装。深衣所谓曲据是左衣襟加长,向右掩,绕一圈后用腰带系扎。 由于着衣者从上往下看衣身较长,故叫深衣。
深衣的前门襟的外边沿形成折线状,止口处用彩色的布料制成边缘,收袖口、交叉领,衣长垂及踝部,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显得雍容典雅。襦、裙、椅如果襦的用料很粗糙,则称为“褐衣”。
剧服为深衣
《诗经国风商风》里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无衣无渴,何以卒岁? “苏辙《蚕麦》诗日:“不忧无饼饵, 已幸有襦裙。”襦裙由短衣、长裙组成,襦的早期为大襟交领。
深衣的前门襟的外边沿形成折线状,止口处用彩色的布料制成边缘,收袖口、交叉领,衣长垂及踝部,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显得雍容典雅。襦、裙、椅如果襦的用料很粗糙,则称为“褐衣”。胡服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官兵身穿长袍,甲装笨重,结扎繁琐,而胡人的着装与骑兵却很简捷、干练,于是想学用胡服,练学骑射。在成都出土的《采桑渔猎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上, 可以看到以简约笔法勾画出的中原武士短衣紧裤披挂利落的具体形象。
参考资料《中国服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