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编织:“明亮繁花”袜子
124 2025-04-30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让不少读者第一时间感受到词人的豁达和豪迈之气,也让今人赞叹:原来穿“芒鞋”,也能穿出如此豪迈之气!这里的芒鞋,就是我们今人所指的草鞋。
时代的发展,岁月的演变,曾经平常百姓人人皆穿的草鞋,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去如今,草鞋更多是以一种休闲用品或艺术品的形式存在源远流长的草鞋编制技艺,也在这种变化中,逐渐不为人知晓近日,记者走进灵川县大圩镇熊村,跟随一位坚持做草鞋的八旬老人,探寻、体验传统草鞋编制技艺的魅力。
八旬老人坚持数年天天编草鞋熊村,是隶属于灵川县大圩镇的一个古村落该村建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曾是湘桂古商道上的一个古圩,商铺林立,盛极一时随着古商道的衰落,熊村也逐渐衰败不过,熊村的古民居中,因仍有不少百姓居住,所以保存得还算完好。
出生于1944年的王四初奶奶,就住在熊村的一座老宅院里见到王奶奶时,她正在门前晒着太阳,编着草鞋在她家大门前的柴堆上、堂屋两侧的木板上,挂着几十双已经做好的草鞋,以及制作草鞋需要的草绳、麻绳和草鞋弓谈起编草鞋的事,王奶奶打开了话匣子。
王奶奶说,她是灵川县海洋乡国清村人,老家属于山区在过往的艰苦岁月中,山里的平常百姓劳作时的必备装束之一,就是草鞋在她小时候,村里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在大家看来,草鞋既轻便、透气,又柔软、防滑,而且十分廉价。
夏天走长路,穿上草鞋清爽凉快,软硬适中,两脚生风,给人一种惬意感雨天穿草鞋,既透水,又防滑冬雪天里,草鞋里面配上一双棕袜,保暖又防滑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从记事起,王四初就开始跟着奶奶和母亲编草鞋等她掌握了编草鞋的技巧,给全家人做草鞋的任务就落在了她的肩头。
老人说,那时候,全家人天天都得外出劳作,草鞋天天得穿但是,一双稻草编的草鞋只能穿数天,一双麻绳编的草鞋才勉强可以穿一个月所以,家里要是人口多,对草鞋的需求就大,对于承担编草鞋任务的人来说,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此外,编织草鞋所需的稻草、野麻等,也需要去采收、晾晒、揉搓等,均需费大量的劳动和精力不过,勤劳又心灵手巧的她,编织的草鞋不仅满足了家用,还偶尔能拿出几双多余的去圩上售卖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她销售草鞋的价格,经常是每双5分~8分钱。
后来,解放鞋出现了王奶奶说,从那以后,草鞋逐渐淡出了她和家人的生活再后来,她结婚生子,直至如今三个儿女各自成家大约在5年前,为了照顾孙子,老人跟着儿子一家来到大圩镇的熊村生活闲来无事,她开始编制草鞋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她,双手关节变形,但她并不因此停止了手中的活,而是越发天天坚持编草鞋。
在她看来,编草鞋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活动脑子,对保健很有作用从麻绳到草鞋 考验的不仅是技术传统草鞋一般是一次成型,先搓好草绳或麻绳,套上草鞋棒,即可坐上去编织草鞋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体验编织草鞋的全过程,记者根据老人的建议,先从编草鞋的第一步砍麻开始。
砍麻中的“麻”,通常指的是从各种麻类植物中取得的纤维老人的二女儿王运干告诉记者,把苎麻砍倒后,把它的茎拔断,外面的一层皮还是粘在上面农村人利用这一个特点,把苎麻的茎杆砍去,把它的皮剥下来,用来搓绳子,经久耐用。
麻绳,正是制作草鞋的上好材料王奶奶家的园子里栽种的苎麻,就是记者砍麻的对象苎麻最佳的砍麻时间是暮春时节,饱含水分的苎麻杆很容易剥皮冬季时节,苎麻已经结果,皮的水分也不充足了因此,记者砍麻剥皮的过程很是费劲。
砍麻过后,就是撕麻、捶麻、洗麻老人带着记者穿过长长的石子小巷,来到村中央的一处水渠旁“捶麻时不要太用力,轻轻捶,只要把皮去掉,留下经络就行”老人拿着一根槌棒,一边教记者,一边麻利地捶打着新麻古村悠悠,渠水清清,再加上午时的袅袅炊烟,有一瞬间,记者误以为回到了老人年少时曾经历的艰难又朴素的平静岁月。
老人在晒麻一两日的晾晒,让湿润的新麻变成了干枯却有韧劲的干麻老人把两根干麻夹在双手之间,不断轻轻搓着,就变成了一根结实的麻绳记者揉搓了半天,却搓不成麻绳的样子在老人和其大女儿王运英的再三指导下,才勉强完成。
搓好的麻绳套在草鞋弓上,就可以开始编织草鞋了老人三下两下,就在草鞋弓上编织出了结实的花纹老人说,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还有各自的喜好,可以编织两股草鞋、四股草鞋和六股草鞋等,股数越多,鞋子越结实等草鞋弓上的鞋底编织完成,老人编上鞋耳,再拿出事先准备的白绳或红绳等,给草鞋编上鞋带。
在鞋带系紧的那一刻,一双新草鞋就此诞生端详着手中的草鞋,记者深切地感受到:编织一双草鞋,不仅仅考验技术,更考验编制者的劳动能力和毅力
老人用草鞋弓编草鞋草鞋承载的不仅是“穿”那么简单回顾历史,不难发现,草鞋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勤劳和智慧,还表现了勇气和团结奋斗的精神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翻山越岭。
草鞋,成了艰苦奋斗的象征在王奶奶的心中,草鞋也不仅仅是穿的东西,还承载着丰富的情感王奶奶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海洋乡的不少地方跟全国各地一样,兴建水利设施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哥哥要到距离自家十几公里远的地方参与水库建设。
王四初熬夜赶制了草鞋,次日走了大半天的路,去给哥哥送草鞋,她一方面是心疼哥哥干活辛苦,另一方面也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大人们眼中的大事出一份小力而哥哥为了感激妹妹,也想方设法送了王四初一份小礼物那份礼物,王四初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哥哥拿到鞋时开心的模样,一直深深地留在她的心中。
因这段这充满温情的往事,让草鞋在老人心里,已不仅仅是穿着用品那么简单,而是家人间互相关爱的温暖印迹,以及对那个团结一致搞建设的充满干劲的年代的深刻印记时间在走,事物在变有些老物件,却经受时间的考验,依然闪耀着新的时代魅力。
草鞋,便是如此王奶奶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她编织的草鞋根本不愁卖数年前,本地一些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专门找到她,向她订购草鞋,用来做工艺品展示所需,或者销售给游客,用于短时间的跋山涉水所需记者还了解到,在大圩镇东漓古村的商铺中,现代草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深受顾客青睐。
已经脱离了田间地头的草鞋,走向艺术的高雅殿堂,并以环保的名义,注入时尚新概念,成为不少爱美人士的心仪装饰大圩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圩草鞋编织技艺目前已被列入灵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近年来,当地政府也通过宣传、研学等方式,保护、传承这种传统的编制技艺。
采访结束前,王奶奶开心地告诉记者,这些年,有不少大学生来她家拜师学艺,学编草鞋。她相信,这项传统的编制老手艺,有了年轻人的加入,一定会变得更好。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