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骑手的最爱!美国摩托车俱乐部复古背心的发展史
198 2024-12-23
一个离开文物说不了历史的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我,阅读更多专业却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前几天和闺蜜的一次聚餐,她跟我吐槽现在很多人穿汉服不专业,太混搭,明代衣服+清代云肩等搭配不胜枚举,有的更加混乱。她说你学文物博物馆专业,尤其钻研古代丝织物和服饰,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什么是汉服?怎么穿汉服才算对?
今天我想先说说第一个问题。
关于什么是汉服,我没太深究过定义。因为在我看来现在一般人穿的汉服就只是件近似古代衣服的衣服,所谓“汉服”只是个笼统的名字而已。就好比这人叫张三,那人叫李四。
大部分汉服的画风是这样的
闺蜜给我科普了汉服圈的一些观点,觉得有些观点有点理工科思维,还有些观点和结论主观色彩太浓。
说理工科思维,并没有贬低之意,只是觉得很多人想用一就是一、泾渭分明这种逻辑去看待历史发展、文化交流这种文科的东西,要求一个唯一答案,给汉服划一个窄窄的圈子。
回家细细查了一下关于汉服的名词解释,大概意思是:古代汉族人穿的服装。按照这个逻辑,要回答什么是汉服,先要解释清楚什么是“汉族人”。关于汉族人,可以溯源到远古时期,黄帝和炎帝的后人,都属于汉族。这个范围很大。
辽宁阜蒙县辽代永清公主和丈夫合葬墓出土了一块墓志,上面说契丹耶律氏的祖先,是黄帝的儿子昌意。那契丹人属于汉族吗?要说是,估计很多人都不同意,因为在大部分人心中,只有中原文化才算汉族文化,契丹是以渔猎为主的北方少数部族,他们的文化和中原不同。他们所穿的服饰,自然就不能算汉服。
辽代永清公主墓志(
很多人不仅认为只有古代中原汉族穿的衣服才算汉服,而且大多只认汉、宋、明等这几个汉族建立的朝代,还经常为到底哪个朝代的衣服才算汉服争论不休。
若按照这种越收越窄的思路,那没有哪个朝代的衣服能代表其它。就一个问题,你觉得是汉服的衣服真是汉服吗?
时间上,任何朝代都没法从历史中剥离;地理上,中原也没法和周边割裂。一个朝代服饰制度的形成会受到前代的影响,也会因交流而吸收周边的穿衣风格。举个例子——霞帔。
左宋代霞帔,右明代霞帔(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提到霞帔,都说它是汉族命妇一种必不可少的搭配,宋明时期格外流行。明朝学宋朝,那宋学谁呢?宋承袭唐,霞帔来自于唐代的帔帛。稍微看看中国古代服饰的都知道,帔帛并非中原之物,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草原部族及西域的穿衣风格发展起来的。
《捣练图》上穿帔帛的唐仕女
像帔帛这样的例子不少,越是后世越多。也许有人会说就算霞帔这样的穿衣风格最初不是中原的,但吸收后成为中原定制,纳入当朝制度,也算是汉服了。但按照朝代划分汉服的方式并不科学。我们来看两件文物。
左为宋代抹胸,右为元代抹胸
这两件文物都是罗质的抹胸,是不是特别相似?我在展厅讲解的时候问观众觉得有什么区别,大家都觉得几乎一样。事实这两件抹胸在材质、剪裁方面也几乎一模一样。但这两件一件是宋代的,一件是元代的。这怎么解释?说宋代的那件是汉服,元代那件不是?
当然不能。元代不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这个朝代的《舆服志》写到,他们朝代的规定服饰是一色“质孙服”。
《元史·舆服志一》:“‘质孙’, 汉言一色服也,内廷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
元代质孙服
元代对王公大臣有明确规定,但对一般人的服饰限制并不多,所以在民间,穿衣风格承袭宋代。
不仅是元代,权贵、普通百姓的穿衣从来都是两条线。各个朝代的服饰制度,其中大部分条款都是针对权贵人家,他们穿衣要符合制度的各项规定,穿的是衣更是身份。而针对普通百姓,标准就低得多,只要不触碰朝廷最基础的红线就行。所以在民间,不论什么民族执政,穿衣风格的变化不会像制度记载的那么明显。
宋代底层人的穿着
古代的“打工人”、底层劳动者,能买得起的布料,基本都是麻布,丝绸不是他们的生活。就算有余钱做了件丝绸衣裳,怕也不会什么场合都穿。做苦力的就更不用说了,穿衣遮羞保暖第一位,方便干活次重要。这个很好理解,时过境迁,唯有打工人的卑微一直不变古代服饰图片,很多小姐姐攒钱买名牌包包,为的就是见甲方体面;我明天要干什么脏活累活,会选最一般的T恤或卫衣。
有些人客观一点,会说自己追明制汉服或者宋制汉服,这样就好一点,加个词语,既避免了朝代的限制,也限定了汉服的种类。
黄昇墓出土罗衫
说主观思维太浓,是因为在我看来,大多人追的汉服,只是自己觉得好看的古代衣服,再精细的复原,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只能叫做复原。
我记得前几年有个新闻,一个汉服复原小组,高度复原了好几件隋唐的衣服,染色、工艺都极尽还原,费了好大功夫,展示的时候模特还搭配了复原的发髻和妆容。有评价就说挺丑的。
复原的唐装
用丑形容可能有点过分,严谨来说,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你很难理解它的美。就算能理解,也不等于你愿意把它作为日常穿出去。你在某宝搜汉服,或者去外面看那些穿汉服的人,大多数会选择接近于明制的汉服——上衣下裙的这种搭配。因为它更符合现在人的审美也更好穿搭。为什么这么说?
明成化《元宵行乐图》局部
从形制来讲,我们现在穿衣服的基本风格就是上衣下裳,那种一件袍子缠一缠,就当全部衣服的穿衣方式,很难为大众接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人俑穿曲裾深衣
从色彩来讲,明代缎子普及,刺绣大量运用,衣服看着光亮华美,这种鲜艳色彩对视觉的冲击,不是汉代那种茜草的暗红、唐代的夹缬工艺可以提供的。
马王堆汉墓出土暗红色衣服
从穿搭难易程度来说,明朝的时间距离我们更近,明朝的衣服怎么穿,可参考的传世文物多,这比只能通过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判断容易的多。
明代传世的裙装
这两年宋文化流行,穿宋制汉服的人逐渐变多,但和明制的比起来,人依然很少。
很多人可能都和我一样,对那种形制年代越久远的衣服,就越会用一种看文物眼光去看待,更多的是感慨,感慨复原这东西不容易,费时费力费钱;感慨复原后的衣服就像复原了一件重要文物,有利于文化传承、发扬,真好!
接触了很多的文物和展览,特别希望作为历史文化符号的文物可以融入现在生活,但我也清楚地知道,融入并不代表能被全盘接受,总有东西会消失在时间里,这个社会,愉悦自己的人多,有情怀的人少。
如果非要在各个朝代找一个最能代表中原汉族的服饰,最得倒腾到夏商那会。那时候上层社会的人都穿“深衣”。类似于下面这个图片。
上下身就这一件袍子,里面还不穿裤子,要是把这样的衣服作为定制,估计穿汉服出去凹造型的人会大批量减少。
因为学文物博物馆专业,也没进汉服那个圈子,哪的墓葬都看一看,真心觉得汉服这个词语的范畴很大古代服饰图片,它应该成为一个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褒义词,而不是用来制造“你和我”对立的工具。权贵的衣服,百姓的衣衫都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古代的衣服,承袭前代,相互吸收,早已融合,它们中没有任何一套可以代表汉服,但却都是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