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罗绮有粗麻,还有棉布,古人的衣着的发展有多令人自豪?

佚名 55 2022-10-17

导读

作为现代人,衣服的选择其实比较多,而古代人其实可选择的衣服确实就很少。那么,古代人喜好穿啥样的衣服呢?一般情况下,我们通过观看一些考古节目,以及去博物馆看馆藏,都能得到一些结论。这些来自古代的衣服说实在的,就单论其艺术美感,实在是很难让现代普通人感同身受。

但也不是每件来自古代的衣服都“get”不到现代人的“点”,比如说马王堆汉墓的那个素纱单衣,作为内衣,它又轻又薄,而且质量还特别好,款式还特别新潮(半透明),就算是见多识广的现代人,其实也都是有些心动的。

这也侧面展示了我国古代丝织品的发展水平,应该说,古代人还是比较喜爱这类丝织品的,不然也不会花这么大力气去发展它对吧。

丝织之祖:嫘祖

中国神话故事源远流长,其中关于丝织衣服也有相关的神话传说,据说嫘祖就是丝绸织造的始祖。她有一手养蚕的功夫,而养蚕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它们吐丝,将蚕蛾吐出来的丝进行必要的编织后,最早的 丝绸衣物就这样出现了。

嫘祖

有罗绮有粗麻,还有棉布,古人的衣着的发展有多令人自豪?

当然了,神话传说把这事情说的有点玄乎,我其实认为这个可能不是什么神迹,而是上古时代的一次偶然发现——比如说蚕蛹长得有点像果子,结果发现吃不了,但是嫘祖又发现这玩意儿和蜘蛛的丝线有点像....于是,心灵手巧的上古人类嫘祖就试着编织了一下,结果就成了丝绸之祖。

蚕蛹的样子像不像果子

我还是比较认可这种猜测的,然而不管怎么说,这位嫘祖肯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她一定是通过这种手段赢得了部落人的尊重,所以名字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本身也被加工成了神话传奇。

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刘恕《通鉴外记》亦曰: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很明显,正是因为有嫘祖这种有史籍记载的伟大母亲,所以古人很早就穿上了丝绸制品的衣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这个时候的丝绸衣服是不是未免有点单调呢,自古就热爱美丽的华夏人民自然是不肯的,于是围绕着丝织品的发展还在继续...

周朝的斜纹提花织物

到了周朝,丝织物的发展比起曾经那叫一个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学教科书上说这个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古代服饰图片,从款式格调上来看,此时的衣物已经不仅仅是一件遮风避雨的东西了,她有了艺术性的特质,有了纹理和图案之后,这个格调和气质自然就上去了。

有罗绮有粗麻,还有棉布,古人的衣着的发展有多令人自豪?

那么,这种“斜纹提花织物”长什么样子呢?由于存世量比较少,我穷尽几乎两个小时的时间也没找到相关图片,只能用现代的“斜纹提花织物”给大家展示一下来自古人的审美(不要太介意,确实难找出土的西周织物):《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穿的服饰是“衣锦襞衣”,“锦”就是有花纹的丝绸,“装衣”就是披在外面的罩衫。

斜纹提花织物

周代制定了礼乐制度用来规范约束诸侯的行为,其中关于穿着也确实有相关的要求,在《周礼》里面多次强调关于穿着的样式,穿丝绸的天子有天子的打扮,以及穿丝绸的诸侯有诸侯的打扮。但是庶民也有属于庶民的打扮,由于他们处在最底层,因此他们的制衣原料很是粗劣,主要是葛、聍等。

《周南葛覃》中“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是刈是漫,为稀为裕,服之无致。”就是讲的老百姓怎么制作他们的衣服的。这种材料的衣服其实谈不上舒适,更加不用说美感(要等到元朝黄道婆之后,才会有更好的棉纺布取代葛麻布衣)。

汉代的东西两织室

到了汉代,丝织品的水平更加高超,在汉代长安特别设置东西两织室进行全天候的制衣,所用的东西自然全是蚕丝,由于这个时候的技术和机械比前代更高,所以在汉代的时候,各种精美的丝织品甚至远销海外,包括当时的“罗马”执政官凯撒本人都不得不惊叹于中国丝绸的精美与华丽。

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因此连沟通西域的贸易古道都被称之为“丝绸之路”,在今天新疆等地的考古研究中,曾经出土了一面“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丝绸,被誉为国宝,名在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列,我在网络上搜寻片刻便得到了一张图片,由此也可见汉代丝织品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该织锦。现在收藏于新疆博物馆。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

除了这个织锦护臂之外,关于汉代的丝织品考古还有最上面我提到过的“马王堆汉墓的素纱单衣”,这件衣服来头也不小,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该文物于1972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发掘出土古代服饰图片,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时期的作品。

我在网上寻找到的图片

这件单衣其实是一件内衣,半透明的它据说轻若浮尘,还可以折叠成火柴盒大小进行收纳(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这背后反应出来的汉代制造和工艺已经不是一般的可怕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咏诵这诗句,以为诗中那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直至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两件素纱襌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

有罗绮有粗麻,还有棉布,古人的衣着的发展有多令人自豪?

素纱单衣的介绍

这里我直接引用一下当时专家学者的原话:

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襌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四眠蚕)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此件襌衣的组织结构为平纹交织,其透空率一般为75%左右。这件“襌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边缘,重量只有40克左右,折叠后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它也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西汉陈留郡及长沙国文化的骄傲。

什么叫历史自豪(战术后仰),这就是历史自豪!

宋的花鸟写实织物与元的黄道婆棉纺

到了宋代,丝织品更是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宋代人经济发展是一把好手,基本上通过宋代人的努力让宋代的经济冠绝当时整个东亚,因此宋代的小市民尤其的关注各种娱乐活动,对身上穿着也比较讲究起来,这个时候的丝织品开始大量的流入社会的各个阶段。

影视作品的宋人

由于受众变广了,所以很理所应当的,宋代的丝织品风格变得很符合宋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比如说宋人特别喜欢带一朵小红花在耳朵上(真的,宋代男人超级喜欢这么干),那么相对于的就是丝织品衣服上绣着各种各样的花朵,再比如说宋代人比较喜欢逗鸟和欣赏山水画,那么对应的在丝织品上就是各种各样的写实山水鸟画。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人玩得很开心,但是当游牧民族的铁蹄频繁南下之后,宋人也开始变得苦闷起来,尤其是底层,当到了宋末元初的时候,底层百姓的日子再也不会像曾经那样过的无忧无虑了,他们只能穿着破破烂烂的葛麻衣服疲于奔命。

好在,到了元朝,黄道婆的存在给予了底层百姓真正的“人文关怀”,通过她改进的棉纺技术,真真切切的让百姓再也不用忍受来自葛麻的各种“摩擦”了,相比较而言,被黄道婆改进的棉纺其实完全比得上丝绸之祖嫘祖的贡献,毕竟黄道婆这个棉纺虽然和名字一样普通无奇,但往往能惠及更多的底层苍生。

我认为不输丝绸之祖的黄道婆

总结

古人的生活日常其实还是比较丰富单调的,衣食住行里面的衣服也不例外,基本上可供选择的东西由于生产力摆在那里,能够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但古人从来没有故步自封,自怨自艾,而是各种撸起袖子干,从来都是有罗绮有粗麻,还有棉布,古人的衣着的发展就是各种把衣服变美、变舒服的发展。

对古人而言,衣着就是脸面,他们衣着的发展在千载之后,当后人看到古人的生活衣服的时候,不会说这是土包子,而是会让后人惊叹一声“这也太漂亮了吧!”这就是来自历史的自豪感,独属于我们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

上一篇: 古人夏天穿啥样衣服?别以为古人很保守,穿着比我们大胆许多
下一篇: 古人夏天穿什么衣服?不要觉得古人很保守,穿衣可比现代人还开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