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千年古云中

网络小编 168 2025-04-27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这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千古之下读来仍然让人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其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抒发了作者想建功立业的心境: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进而施展才华,实现为国建功的壮志。

云中城是何方城池?“冯唐持节”是一个什么典故呢?骑射胡服捍北疆“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著名的《敕勒歌》描述了一望无垠的敕勒川风光,古老的敕勒川,如今被称作土默川平原,秦汉时期就是著名的云中郡,故城遗址在内蒙古托克托县的古城镇。

云中郡故城向北约20公里是横亘绵延的阴山,家乡的人们亲切地把呼和浩特到包头这段阴山山脉称作大青山云中故城西南20多公里是奔腾不息的黄河头枕阴山、南临黄河的土默川平原及其西部的河套平原,拥有河山之固,历来是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中谈道:“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在战国七雄争霸之际,阴山以南的千里沃野是林胡、楼烦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苑囿《史记·匈奴列传》载,当时“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锐意改革变俗的赵武灵王发现,阴山南麓这一处战略要地,不仅可以给骑兵提供优良的马匹,还可以输送擅长骑射的胡人骑兵,而且能向南出其不意地进袭秦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决心推行胡服骑射,《史记·赵世家》记载,“主父(赵武灵王)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赵国的西北部疆域拓展到阴山脚下,继续向西进攻今天的河套地区。

为观察进攻秦国的路线和地形,顺便观察秦昭王是否有作为,赵武灵王“诈自为使者入秦”,当秦昭王察觉之后派人急追,此时赵武灵王已脱关而去赵武灵王要苦心经营这块新开辟的疆土他要把这片疆土设置为一郡,这个郡如同天边的云一样飘逸,仿佛是云中君的赐予,就叫云中郡。

云中郡、雁门和代郡构成西北稳固的防线,赵武灵王又在今天包头市九原区的麻池乡设置了九原城,九原城是穿越阴山南北稒阳道上的重要城镇,可以实现他“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战略目的紧接着,赵武灵王又沿着阴山南麓修筑长城,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相对于“属阻漳、?之险”的赵南长城,这道长城如今称作赵北长城,亦称作赵武灵王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载,这道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起点在河北省西北部的蔚州市,沿洋河而上进入内蒙古中南部,修建在大青山南麓为使防御体系更加稳固,赵武灵王要在阴山脚下长城之南修筑一座城池——云中城。

在这片“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苍茫之地选择筑城之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赵武灵王先在黄河西岸筑城崩塌失败,几经周折改到黄河东北离阴山不远处另觅城址白天看见一群天鹅整日翱翔云中,群鸟下方光芒耀眼,赵武灵王以此为吉兆筑城,筑城成功遂命名为云中城。

这一片群鹄翱翔不去的原野,就是今天的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村附近,站在这里可以清楚望见北边的大青山古云中城不仅有黄河阴山之固,而且周围有荒干水(今大黑河)、武泉水(今小黑河),白渠水(今宝贝河)等萦绕古云中城选址在水草丰美的土默川平原中心地带,是训练骑兵和放牧战马的好地方,地势平坦的平原宜农宜牧,可以发展生产保障给养。

公元前236年,云中城被秦军攻取,秦国在此设立云中郡,成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由于云中和雁门二郡之间太过辽远,西汉时又在二郡之间设置定襄郡,郡治盛乐即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土城子是土默川平原的南大门,和云中城、九原城构成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兵员物资补给线。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两汉时云中郡成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战略要地,来这里镇守的都是虎臣名将飞将军李广就任过云中太守,以善战而闻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誓扫匈奴,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多次经由云中城出兵讨伐匈奴;后汉时的廉范是廉颇的后代,他任云中太守时智勇双全,多次击败来犯的匈奴,使匈奴“不敢复向云中”。

云中城是蒙古高原历史上第一座大型城市,是当时交通的枢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云中城遗迹还保存完好,城墙如天上星座连线呈不规则多边形,可见云中城名取名于神话,城墙建设也模仿了天空星象北魏时在云中故城内曾修筑过宫殿或华丽的庙宇,大量北魏遗物分布于古城之内,还曾出土北魏孝文帝年间所铸的鎏金佛像。

有人认为,代国昭成皇帝什翼犍曾移都于云中之盛乐宫,有的考古工作者推测云中之盛乐宫就建在前代的云中城内,还有人推测北魏“云中之金陵”就在云中城附近云中城——神话般的传说,诗意般的城名!每次我经过云中古城,都会遥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飒爽英姿,抬头望一望,天上有没有翔集的鸿鹄和天鹅。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壮举彪炳史册,为后世史家所赞美歌咏翦伯赞先生在《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中写道:“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其中就化用了见群鹄徘徊而筑云中城的典故郭沫若游历邯郸丛台时,也有“照黛妆楼遗废迹,射骑胡服思雄才”的诗句,赞美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的壮举今天的托克托人都非常喜爱云中城,敬佩胡服骑射强赵的武灵王在托克托县城的东胜文化广场,矗立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雕像,在东胜卫故城之南修筑了云中郡主题文化公园,人们喜欢把托克托县称作“千年古云中”。

持节云中遣冯唐“见说云中擒黠虏,始知天上有将军”——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云中郡成了铁血男儿建功立业的边塞沙场,激发了东坡居士“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壮心苏轼的这句词巧妙化用了冯唐和魏尚的故事,冯唐在汉文帝面前为魏尚辩冤,并持节到云中赦免魏尚并使其官复原职。

魏尚在汉文帝时期为云中太守,冯唐将他比作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据《汉书·陈汤传》记载,太中大夫谷永评价“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乡沙幕”,即匈奴不敢向南越过大漠魏尚镇守云中郡时,“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士卒肯为他效命,“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

功劳卓著的魏尚因为一次杀敌报功时多报六颗敌人的首级,汉文帝把他免职并处服刑苦役一年幸亏魏尚有一个以孝行著称的朋友冯唐,年纪很大才做到郎官,也凑巧冯唐在宫中见到皇帝汉文帝在宫中看到年迈的冯唐,一问之下知道冯唐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顿时感到很亲近。

谈起战国时赵将廉颇和李牧的才能,冯唐盛赞二人的才能,文帝感慨自己如果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良将戍边,何惧匈奴!冯唐说,陛下即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也不能用汉文帝很不高兴,但他毕竟是个明白事理的皇帝,于是单独召见冯唐。

冯唐把魏尚的事情奏报,说服文帝不该“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文帝恍然大悟,当天任命冯唐为特使前往云中郡,赦免魏尚并恢复他太守的官职我的家乡团结村在古城镇西南十多公里处,每次经过古城镇时我都会想起“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首壮词。

遥想2200多年前的云中郡城里,肯定有过这样激动人心的一幕:手持天子符节的冯唐风尘仆仆,从都城长安跋山涉水而来,云中郡城里迎接天子使者的主街道边,站满了百战能胜的士卒和翘首观看的百姓当冯唐宣读了皇帝赦免魏尚的诏书,并宣布他官复原职时,满城百姓欢声雷动,将士荷甲而舞喜极而泣,他们为平日百般体恤他们的太守遇赦而高兴。

《史记》卷一百零二《冯唐列传》详细记载了冯唐持节赦魏尚之事,南宋洪迈佩服司马迁笔力遒劲,在《容斋随笔》中感叹:“重言云中守及姓名,而文势益遒健有力,今人无此笔也”像魏尚一样,云中太守孟舒也是一位忍辱负重的良将贤臣。

孟舒早在汉高祖时就被任命为云中太守,因为匈奴大举进犯云中郡,孟舒被朝廷以抵抗不力的罪名治罪免官汉文帝初立,问田叔天下谁是忠厚长者,田叔说原云中太守孟舒是长者,文帝认为孟舒做了10多年的云中郡太守,匈奴入侵时不能坚守,使士卒战死数百人,怎么能是长者呢?田叔说这正是孟舒是长者的原因,楚汉相争多年士卒疲惫,孟舒不忍心命令他们再作战,但士兵们愿意为孟舒拼死作战,就像为父兄打仗一样,因此战死数百人,孟舒并没有驱使他们作战拼命。

汉文帝被田叔这番话感动,赞叹孟舒是贤德之人,并召回他重新担任云中郡太守《汉书·卷三十七·田叔传》详载此事,有的学者认为魏尚和孟舒的史事是同一件事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孟舒、魏尚,皆以文帝时为云中守,皆坐匈奴入寇获罪,皆得士死力,皆用他人言复故官,事切相类,疑其只一事云。

”冯唐持节云中这段佳话,历代文人吟诵叹赏不已“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这是王维《老将行》里的诗句,云中守就是指魏尚宋代黄庭坚在《洞仙歌》里写道“问持节冯唐几时来,看再策勋名,印窠如斗”,用的也是冯唐持节赦魏尚的典故。

宋代刘克庄《冯唐庙》诗云“当馈而今渴将材,岂无枭俊尚沉埋不曾荐得云中守,也道身从省户来”,有感于冯唐举荐魏尚的故事,借古伤今有怀才不遇之慨宋代叶明《题冯唐庙》诗云“千百年来汉老郎,晓来灯火晚来香庭前不用寻碑记,已载班书数十行”,赞美冯唐为人正直给国家举荐良将,因此而在青史上留下美名。

人生有一件值得称道的功业就够了,“持节云中”定格了冯唐一生最精彩的瞬间冯唐在史书上留下的事迹不多,汉武帝时举贤良有人举荐冯唐,那时他已经90多岁,不能复出为官了,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感慨他生不逢时。

在汉武帝时代,大青山下这片沃野经常是旌旗猎猎的战场大青山下的云中郡管辖范围内,常常弥漫着战火与硝烟,汉武帝主动出击,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动漠北之战,追歼匈奴主力,经此一战匈奴远遁,从此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匈奴逐渐衰微。

汉宣帝接受呼韩邪单于款塞入朝,开启汉匈之间和平的局面,汉武帝去世后50多年,大青山下又成了安乐祥和的乐土汉宣帝时,边塞出现安宁太平的景象,历史开始呈现出温柔和睦的一面他的儿子汉元帝刚即位就下诏让云中、五原郡转谷二万斛,以救匈奴民众之困乏。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又使昭君出塞,使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局面得以巩固,《汉书·匈奴传》赞云:“是时,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从呼韩邪单于叩五原塞算起,直到王莽篡位时边衅又开,古云中大地上共有约60年的和平岁月。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云:“宣帝之世,会呼韩来降,故边人获安,中外为一,生人休息六十余年”当王莽篡汉之后,昭君出塞带来的和平局面被打破,汉匈之间出现裂痕,大青山下战事又起直到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将匈奴人内迁至阴山以南的古云中郡旧地,这里成为民族大融合的舞台。

光武帝时接纳了南匈奴及其部众,促进了当时的民族交融也是在光武帝之时,匈奴衰微乌桓壮大,乌桓击破匈奴,匈奴北徙数千里,漠南之地又空了出来光武帝让乌桓部众入居塞内,分布在沿边诸郡,帮助汉朝防御匈奴和鲜卑,这又促进了乌桓融入中华民族。

东汉时期阴山南麓直到鄂尔多斯地区都有乌桓人居住,原本是游牧部落的乌桓部众南迁后改而从事农业,汉末三国乌桓大部分归附曹操,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塞外的乌桓则并入鲜卑大青山下说交融在内蒙古流传着一首笛子名曲《大青山下》,曼妙的笛音吹奏出的就是这片千年古云中大地的沧桑,就是土默川平原即古敕勒川的旷野风情。

笛音饱蘸当地二人台的音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又仿佛是在演奏马头琴,融入了骏马奔腾的激昂就像这首笛子名曲是交融的产物一样,大青山下这片沃野,是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千年古云中大地,在历史的演进和交替中不停地转换角色。

这里有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有时又是“夹路离离禾黍稠”的良田在大青山下这个特殊的农牧交错带上,时而是民风淳朴美丽富饶的乐土,时而又是鼓角铮鸣尸山血海的疆场,在战争与和平的转换中,在牧场和良田的变化中,大青山下古云中郡的土地上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交融,汇成了多元并存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

东汉末年,云中郡建制仍在,但属县和人口都在减少,不少农田又回归为草原,云中城也逐渐毁弃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算是东汉末年正式裁撤云中郡,这就是《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汉末大乱,匈奴侵边,云中、西河之间,其地遂空,讫于魏、晋,不立郡县。

”三国时,鲜卑逐渐强大起来,开始进入大青山下的云中郡故地三国魏文帝时,鲜卑部落首领轲比能称雄漠南,尽收云中、九原等匈奴故地,《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轲比能一度开拓了“自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的强盛局面。

又过了约40年,在大兴安岭深处游猎的鲜卑索头部在首领拓跋力微的带领下,一路南下西进来到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在这里不断壮大并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为都建立代国东汉末到隋统一前的300多年里,阴山以南的沃野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舞台。

这个时期托克托县所在的广阔的土默川平原,又成了游牧骑马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和牧马之地北魏迁都平城之后,大青山就成为北魏的重要边陲,就在道武帝拓跋珪雄心勃勃向东迁都时,另一个游牧民族柔然在漠北之地兴起,他们不时越过阴山的豁口侵扰漠南之地,北朝民歌《木兰辞》的背景就是北魏讨伐柔然的军事行动。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不久,公元424年,柔然南侵攻陷盛乐宫,据《魏书·世祖纪》记载,“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盛乐宫是在秦汉云中故城附近修筑,这里再往东南几十里处便是北魏故都盛乐城为保障云中、盛乐和都城平城的安全,北魏设立了武川六镇并修筑了长城。

北魏后期突厥开始崛起于漠北,柔然根本瞧不上以前给他们打铁的突厥人,但最终被突厥灭国迁居内地的柔然人通过杂居共处和互相通婚,先融合于鲜卑,再融入中原汉族在今天的古云中托克托县,还有许多姓茹的人,他们的先祖是柔然人。

北魏时期的古云中郡土地上,同样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北魏曾降服数十万户敕勒族人,安置在“漠南千里之地,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大青山下的古云中大地有了新的称谓——敕勒川敕勒族又称高车族,是一个善于驾高车游牧的部落。

《北史·高车传》载,敕勒族“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敕勒族来到漠南之地后,“岁致献贡,由是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极大地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部族也逐渐繁盛兴旺,在敕勒川上,敕勒族在和汉族的交往中“渐知粒食”,逐渐学会种田从事农业生产。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曾“诏六镇、云中、河西及关内六郡各修水田,通渠灌溉”,第二年又“诏诸州镇有水田之处各通灌溉,遣匠者所在指授”说明敕勒川一带的农田水利颇有规模,引起了北魏朝廷的关注从隋朝开始,突厥逐渐强大起来,他们最终也融入血脉相连的中华民族。

北周和北齐对峙时,争相以财物厚赂突厥隋文帝派兵征服了骄横不可一世的突厥,并乘势占领秦汉时的古云中大地,设立榆林郡来管辖此地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杨坚准许沙钵略可汗举全部落迁到漠南之地的请求,大青山下的古云中大地接纳了东突厥的部众。

之后,隋朝扶持流亡到长安的突利可汗,帮其击败突厥其他势力,封他为启民可汗,并将启民可汗及其部众安置在今土默川和河套平原一带,为他先后在云中郡故地筑大利城、金河和定襄等城池,使启民可汗可以安心在云中郡故地及河套一带驻牧。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北巡榆林郡,“历云中、溯金河”,来到突厥启民可汗的牙帐示以恩威云中就是云中故郡,金河就是大黑河,史书上记载了隋炀帝这次浩大的北巡,这次北巡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往和融合隋朝杨坚和杨广父子对待突厥的政策是正确的,恩威并济使阴山以南的沃野成为牲畜繁衍人民生息的乐土。

启民可汗去世后,其子始毕可汗乘着隋末天下大乱使突厥更加强大,此时的云中故地已在突厥控制之下《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上·突厥上》云:“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

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突厥越来越强盛,始毕可汗“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唐初不断侵略唐边地,杀掠吏民,劫夺财物,有人甚至劝唐高祖迁都离开长安,秦王李世民说:“夷狄自古为中国患,未闻周、汉为迁也。

愿假数年,请取可汗以报”果然,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阴山之战,李靖和李世绩这两位战神从大青山前的古云中故地出发,分兵数路突袭突厥并一举擒获颉利可汗阴山之战使不可一世的突厥颉利汗国彻底覆亡,一时“漠南之地遂空”。

突厥灭亡后,散亡的部落或者北附薛延陀,或者向西投奔西域,投降唐朝的还有十万余户如何安置这些突厥的降众?有人认为应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分散其部落散居各地,久而久之可以把牧民改造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认为,应当像汉光武帝当年安置匈奴降人一样,安置在塞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把突厥投降的民众安置在大青山南的云中郡故地和河套平原上为了管理这些降附的突厥民众,东面设定襄都督府,西边置云中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管理归降的部众唐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唐太宗的爱将就有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铁勒和突厥人。

辽金元时代的大青山下,依然是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从契丹入主古云中故地到元末明初约400年间,这里没有太大的战乱和动荡,是比较安宁和平的时期昔日被称为“敕勒川”“白道川”的古云中故地,又有了新的称谓——丰州滩,辽代在大青山南麓建起了丰州、东胜州和云内州等3座鼎立的州城,金代没有做大的改易,到元代,这里五谷丰登畜牧蕃息,元代诗人魏初的《丰州》诗云:“五更骑马望明星,细草坡坨迤逦行。

一片长川天不尽,荞花如雪近丰城”荞麦花盛开在丰州城的近郊,说明当时人们已掌握了适应冷凉气候的杂粮种植技术当时丰州滩,畜牧业和皮毛杂货交易非常发达,出现了人烟稠密的村庄马可·波罗当年路过丰州滩时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天德是向东的一州,境内环以墙垣的城村不少,主要之城名曰天德。

”说明当时村落不少,他还看到,“州人并用驼毛制毡者甚多,各色皆有并恃畜牧农为生,亦微做工商”元末的战火打破了丰州滩的宁静和富庶先是红巾军的战火洗劫了这里,元末将领孛罗铁木儿在云内、丰州等地与关先生率领的红巾军交战了两年之久,战火蹂躏再加上抢劫焚烧,丰州滩上庐舍为墟。

明朝初年,军队不断出边烧荒,丰州滩上牛羊也无法生存兵燹之后的丰州滩,仅余丰州和云内州两座白塔,大青山南边被摧残的空旷原野倍显荒凉直到明嘉靖万历年间,蒙古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率部进驻,云中郡故地并入土默特,阿拉坦汗的义子脱脱驻牧东胜卫城,所以取名脱脱城,即托克托城。

清代中期起,大量的汉族人走西口来到土默川一带,使这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而频繁在千年古云中大地上,在大青山前的这片沃土上,匈奴、鲜卑、柔然、敕勒、契丹、女真、蒙古……这些骑马的游牧民族像风一样从阴山的豁口刮来,又像云朵一样消散得无影无踪。

这些游牧民族南下以野蛮武力实现疆域的一统,而多元的中华文明又使“入侵”民族接受文明的洗礼,并不断革除其中腐朽僵化的成分,锻造出撤除藩篱的活力与生机中华文明在不断丰富中累积,在注入新的血液后更加升华,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文化、礼仪、制度和疆土形神皆备、仪态万方的大一统王朝,形成了中华民族血脉交融的壮阔长卷,铸就了今天生生不息、繁荣和谐的美好图景。

(记者殷耀)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上一篇: 怀旧服布料速刷地图推荐 刷金、声望和急救冲级必看
下一篇: 穿越山脉与河流,我在人间烟火中寻找诗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