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探究

佚名 133 2022-10-16

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探究

蒋金利

[摘 要]黎族民歌多流传于黎族少数民族集聚地海南省,是黎族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凝结着黎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蕴藏着黎族族性特征,积淀着黎族民族气节,传唱着黎族历史演进与发展。合唱是一种集体多声部声乐演绎的艺术种类,其人声作为表现工具,具有广泛的传播度和独特的优越性,是人们情感表达和产生心灵共鸣的美好诠释。本文从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中的传承发展作为切入点,来探究黎族民歌在合唱中传承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就合唱艺术这一形式怎样更好地促进黎族民歌的传承进行发展性思考。

[关键词]黎族民歌;合唱艺术发展;传承保护

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探究

黎族民歌演绎着黎族人民几千年的历史,题材包含劳动、风俗、童谣、情爱、时政等各方面,是黎族音乐的根柢和重要支柱,由于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书写,民歌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口相传,其传承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为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发展这一特色民族文化,故探究黎族民歌的多元传承方式的重要性了然于目[1]。合唱是参与人数较广的一种集体文艺活动,将黎族民歌与合唱这种集体演唱方式相融合,从形式、音乐表达和传播度都可充盈黎族音乐的宝库,同时可提高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通过现已创作并公开演出的黎族合唱作品来看,合唱艺术有利于保护、传承、阐扬和创新黎族音乐文化。目前研究创编黎族民歌合唱的作曲家和音乐人也逐渐增长,同时眼观已演出的黎族合唱作品,收效显著且传唱度较好,展现了黎族的音乐特点与独特美,例如:《久久不见久久见》《打柴舞》《捡螺歌》《赶鸟歌》等。这些作品均以黎族民歌的音乐元素为基础,结合现代创作技法进行创作,创新了黎族音乐的生成和表现,丰富了黎族民歌文化传承的方向和思路。

一、合唱艺术对黎族民歌传承的必要性

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探究

黎族民歌通过黎族人民的生活积淀与绚烂的风土人情,呈现黎族人民的思维模式与审美视角,展现黎族人民对待事物和感情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念,其所呈示的黎族文化形成,对培养黎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当带有民族底蕴的黎族民歌与多层次旋律的合唱相知相融,所产生的效果与特质不言而喻。既能聆听黎族音乐旋律中的韵律美,又能感知合唱各声部的独特风情,其两者相互凝聚、相互依托、相互呼应,合唱这种无可比拟的多元性和广泛性恰好可弥补黎族民歌的单一性和传播性的缺乏。无论从音乐演绎形式、艺术表现力、社会需求和民族音乐发展的需要来看,黎族合唱艺术都可产生独特的音乐魅力和多元的参与形式。对经典的黎族民歌进行寻找、挖掘、改编和实践,抑或对黎族音乐元素进行创编,都将使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的陶冶中得到长足的可持续的传承发展。

(一)多声、多感和多元思维的发展趋势

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探究

当复调音乐在空间中流动时,当管弦乐和交响乐弥漫在教堂和音乐厅时,当《黄河大合唱》在黄河边唱响时,人们可从多维度的听觉,感知到多声音乐的唯美、博大和无法抗拒的气势,可净化人类心灵,感触多声音乐磅礴的气韵,这也许就是多声音乐思维的魅力体现。随着多声音乐的富源和创新,其所创作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织的大背景下,音乐多声思维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作曲家们会以传统的作曲手法为基础,冲破西方固有化的作曲风格,结合民族元素和民族特点,提炼母语环境,探索挖掘出黎族民歌音乐元素的裂变与发展,创造出极具黎族特色的合唱作品。

伴随听觉艺术多声多维化,突破感官体验的诸多冲击也促进着黎族民歌合唱化的发展。质朴原生态的黎歌服装、华丽多彩的黎锦服饰、工艺精美的配饰,这些由黎族合唱演员集体呈现的方式,均影响和吸引着人们欣赏黎族合唱的视觉美。加之与音乐相应的舞蹈表现和舞美效果,多感思维的延展和发散,不知不觉中将人们带入合唱所示情境中,从而引起大脑、感官和心灵感情与之产生共鸣,故创作多感思维模式下的黎族合唱作品,也是满足人们丰富的音乐情感需要。

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探究

现今进入多元化时代,顺应时代需求,音乐多元化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来以横向意境美的旋律来进入人心,作曲家通过田野调查和民间采风记录着民间音乐的精华素材,黎族民歌也不例外,作曲家和音乐者运用自身的专业和作曲技巧,记录和谱写着一首首存于世间的精美作品[2]。受多元化氛围的影响,从西方音乐和作曲中传来多元思维,作曲家们匠心独运将黎族横向曲调与西方纵向立体和声相结合,产生多元音乐的融合创作,创造和改编出具有多声、多感、多维和多元化的魅力黎族合唱作品。

(二)多样、多型和多形的民族化传承方式

黎族民歌在合唱艺术发展中的传承与探究

中华民族的不断崛起和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提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对于多元化的时代,民族音乐呈现的传承方式也多样态,黎族民歌亦是如此。自黎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人们逐渐开始关注且致力于如何保护和传承黎族民歌,从最早的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到建立本地非遗保护中心,通过黎族民歌的传承人与民间艺人、当地文化馆和传播媒介等诸多方式进行多样化传承与传播,而受众最多、各年龄段均可接受且实用性强的无疑是黎族合唱的方式,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与时俱进的科技,将黎族的音乐瑰宝更多留存、传承,并使其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在多视角的音乐环境下,黎族合唱音乐也出现多种型态,产生出多种歌曲风格和曲风,产生具有流行与黎族合唱相结合的作品、带有黎族元素的流行歌曲和西方音乐与黎歌交融的表演形态等,通过不同形态所反映的特征,可反映出不同的思维观念、审美视角、精神诉求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从西方音乐与黎歌交融的表演型态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西方立体和声与黎族民歌音乐相交映呈现出的合唱作品,二是由管弦乐和交响乐为黎族民歌演唱伴奏的型态,三是由黎族合唱与西洋乐队共同演绎呈现。在诸多型态的展现中,黎族民歌合唱化也是多型态民族化传承的必要途径。

在黎族民歌多形式的表现中,有单线条的黎歌、黎歌器乐化、黎族歌舞、黎族合唱等,但在受众范围和传唱度来展现黎族民歌魅力的形式,首当其冲便是黎族合唱,多维的音乐视域、多声的听觉盛宴、多元的音乐表达,充分体现出合唱艺术在黎族民歌传承中的重要性。多样的音乐文化融合、多型态的合唱呈现、多形式的合唱表达黎族服饰,无一不促进黎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三)丰富、灵活和高效的民族化合唱排练

近年来,我国的合唱事业以及特色合唱演出众多,对于合唱的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合唱区别与其他音乐传播活动,不拘于年龄、专业、单位和地点,合唱排练充实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黎族合唱也同样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传唱着黎歌改编合唱曲目,且内容丰富多元,有政治、民生、教育、爱情、家庭等,可从不同作品的演唱映射和契合人们的生活。通过合唱的不同形式的表演和比赛,也可看出合唱排练具有灵活的特征,在办公室、阶梯、舞台、广场、教师等宽敞空旷的地方都可进行排练,方便组织和演练。通过丰富的排练内容,灵活的排练场地,人们可通过较短的时间集体学会黎歌,了解黎族音乐特征,甚至了解黎族民族和风俗,高效地传播黎族音乐文化。这样的活动形式是传承和发展黎族音乐不可缺少的途径,通过黎族合唱,可提升黎歌的传唱度、黎族文化的普及度和黎族族性的感知度黎族服饰,传承了黎族音乐,同时展现了人民的美好生活、精神风貌和强大的凝聚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 斯琴高娃绣出“最炫民族风”
下一篇: 南北迁徙的主播,一年跑十几个产业带,一场卖3万件衣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