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穿搭玄学:如何用三件单品征服面试官?
185 2025-04-25
互助县班彦新村的儿童在刚迁入的新居内展示新买的衣服。摄于2017年1月。 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村民昂文西让的妻子布沙措江卓玛正在挤牛奶(9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韩方方 摄
6月27日,国网青海海东供电公司建设部工作人员张永科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村级光伏扶贫2号电站内的光伏电板前走过。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翻身村75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吴作仓在家中浇花(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大川 摄本报记者 罗连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2013年以来,我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4%下降到2018年底的2.5%,下降23.9个百分点;1622个贫困村中,1452个出列;42个贫困县中,25个摘帽退出。
离完成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越来越近,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目前,我省剩余17个贫困县中,12个是深度贫困县,剩余的7.7万贫困人口中,还有2.57万是特殊困难群体。
同时,全省已净脱贫44.3万贫困人口,但脱贫群众收入结构不合理,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脱贫稳定性难以保证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夺取全面胜利还要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绝对贫困“清零”之年最后冲刺阶段,全省上下已立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脱贫攻坚:跑出青海速度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直到2015年,这个村位于“脑山”地区的5社和6社129户人中,仍然有73户是贫困户,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2016年底,这两个社整体搬迁到了山下的班彦新村,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2018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91元,告别了之前阻碍摆脱贫困的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和娶亲难等“六难”问题。
脱贫攻坚,“实干”当先近年来,我省高位推动,以“四个转变”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多方联动,协同作战,全省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2015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扶贫和低保“两线合一”,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
通过精准识别,全省共有42个贫困县(市、区)、1622个贫困村、5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3.2%,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2016年,全省实现6个贫困县(行委)摘帽、404个贫困村退出、11.9万贫困人口脱贫。
同时,纳入新致贫返贫和自然变更人口1.9万截至2016年底,全省实有贫困县36个、贫困村121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0.3%,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2017年,全省实现7个贫困县摘帽、525个贫困村退出、15.8万贫困人口脱贫。
截至2017年底,全省实有贫困县29个、贫困村69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6万人,贫困发生率8.1%,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实现12个贫困县摘帽、526个贫困村退出、17.6万贫困人口减贫任务。
截至2018年底,全省剩余17个贫困县、170个贫困村,7.7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脱贫攻坚:创出青海特色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的泽库县拉格日村,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近年来,全村通过创立发展以“以草定畜入股、牲畜分类组群、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使用、生产分业推进、收益按股分红”为主要内容的“拉格日”模式,带动全村172户牧户入股,实现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
2018年,合作社创收达到1254万元,实现分红56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53万元目前,全省共成立961家牧业股份合作社,牧户入社率达到72.5%,牲畜整合率达到67.8%,草场整合率达到66.9%,收入平均增幅达12.5%;牧业合作社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5万户19.6万人。
唯有稳定脱贫攻坚政策,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如期到位只有“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从强化顶层构建入手,才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此,我省制定了“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2+5+N”整体体系、《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后续扶持巩固脱贫成果的意见》,并配套出台《关于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全省光伏扶贫项目收益管理使用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各项补充措施。
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各类财政扶贫资金884.52亿元,已完成“十三五”期间计划总投入683亿元的129.5%其中全省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9.35亿元,年均增长23.9%;2016年到2018年,全省累计投入行业部门扶贫资金555.92亿元。
2016年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6个援青省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3.25亿元;江苏省累计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7.4亿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总投资88.6亿元目前,全省精准识别的贫困区户有扶持项目、村有集体经济。
按照农区5400元/人、藏区6400元/人的标准,扶持全省44.35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到户扶贫产业通过互助发展资金,按照村均50万元标准,实现全省1622个贫困村全覆盖按照每村100万元的标准,在全省2346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投入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今年起每村收益将达到10万元左右。
如今,我省光伏扶贫项目总装机容量达到721.6兆瓦,每年发电预期收入可达5.7亿元,项目收益将重点用于贫困群众公益性岗位报酬、困难群体生活补助、村内小型公益设施和扩大再生产等方面全省已有208个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带动贫困人口1.63万户5.54万人。
脱贫攻坚:青海典型涌现“一人就业、一户脱贫”作为我省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同德县以建设巴塘扶贫产业园和省级扶贫产业园2个扶贫产业园,实施油菜籽、石雕、饲草料储备、有机肥、藏服等17个产业生产基地2个园区辐射带动全县37个贫困村、8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170名贫困人口增收,园区常年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达80余人,常年工月工资平均2300元,吸纳的季节工年收入2.05万元。
玉树市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改造成立了省级扶贫产业示范园,园区引进地方2家民族服饰加工企业和2家民族手工艺加工企业,将园区打造成为贫困户技能培训、就业增收以及创业孵化的基地2015年以来,园区内共设置了700多个就业岗位,累计发放工资2292万元,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和压力,又充分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于2015开始建设的边麻沟花海,以土地、资金、扶贫资金三种入股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将贫困户人均54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吸引到“花海”建设中现年均游客量达50余万人次,门票等收入近300万元,周边村庄100余剩余劳动力到花海务工,每天每人增收70元,并带动40多户农家乐、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
2016年底,全村10户、2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尖扎县德吉村是个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年轻村庄,也是一个正在加快奔向小康的村庄2016年8月,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发展思路,总投资9677.42万元,在昂拉乡河东修建住房251套,集中易地搬迁生存条件恶劣的浅脑山区7个乡镇251户近千人,并将此村命名为“德吉村”(德吉,藏语意为“幸福”),并全村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德吉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农业和新型光伏产业,实现了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多业共生、多轮驱动”扶贫特色产业2018年全村旅游总收入达215万元,2019年“五一”小长假共接待游客2.2万人次,景区旅游收入约110万元。
目前,已实现转移就业352人,其中生态公益性岗位181名,人均年收入2.16万元治多县幸福敬老院2016年10月投入使用,共设置床位186张入住五保老人60人,建档立卡兜底户和残疾人家庭126人县财政为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450元,同时为敬老院五保老人无偿提供冬装、夏装等用品,解决了五保老人的生活问题,使五保老人真正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政府的关爱。
“一碗面拉出一个产业”的化隆回族自治县,依托全国270个大中型城市1.5万家拉面店平台,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助脱贫,从“跑堂”做起,再做“拉面匠”,最后当上“小老板”2016年至2018年,化隆县推荐2689名贫困人口到全国70个城市的化隆拉面店上岗实训,成功引导贫困人口开办拉面店91家。
作者: 罗连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