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到底怎么捂?

网络来源 3 2025-04-19

“春捂秋冻”是中国传统养生观念中的一种说法《黄帝内经》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强调四季养生需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整人体气血与自然环境的平衡“春捂秋冻”是中医“天人相应”养生观的具体体现,旨在强调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穿着,以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预防疾病。

春季阳气初升,人体阳气如幼苗般稚嫩,需“捂”护阳气,避免寒邪侵袭在春季时不要过早脱掉厚衣服,适当“捂”住身体以保暖季节变化危害及原因分析春季是阳气初生的季节,人体阳气尚未完全恢复,春季风邪当令,风为“百病之长”,易携寒、湿侵袭人体。

过早减衣,风寒束表,可致感冒、头痛、关节痛等疾病其次,春应肝木,肝主疏泄,若寒邪阻滞肝经,可致情志抑郁、胁肋胀痛

现代医学也认为体温调节系统需时间适应外界温度变化,骤然增减衣物会打破平衡,适度寒冷刺激可激活免疫系统,增强血管弹性与代谢能力怎么捂,捂多久春捂重点保暖部位:1.背部:背部是阳气汇聚之处,保暖背部有助于保护阳气,预防感冒。

2.腹部:腹为脾胃所居,腹部保暖有助于保护脾胃,预防消化不良、泄泻及腹痛3.脚部:脚部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肝脾肾三条阴经循行于下肢内侧,寒从脚起可致痛经、腰膝酸软等,保暖脚部有助于预防寒从脚起

“春捂”要适度,以自身感觉温暖、不出汗为宜;过敏体质者春季需“捂”住口鼻,减少花粉、冷空气刺激。

注意:“春捂秋冻”,因人而异,不可一刀切如阳虚体质(怕冷、手足凉),春捂需延长,秋冻需谨慎,重点护住腰腹、大椎穴阴虚体质(口干、盗汗),秋冻可适度,但春捂不宜过度,避免捂出内热湿热体质(易长痘、舌苔黄腻),春捂易加重湿热,需减少捂的时长,以透气衣物为主。

上一篇: 【温差生存秘籍】春分温差狂飙16℃!洋葱式穿搭+姜枣茶攻略
下一篇: 早晚温差大,如何优雅穿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