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为何喜欢穿和服?其实民国人大多不懂汉服,只能以和服明志

网络来源 150 2025-04-18

民国有很多大师,这些大师都有很多身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等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大师和日本都有着不解的情缘这些人要么在日本留过学,要么在受到"迫害"时流亡日本,要么仰慕日本文化,和日本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民国著名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就经常穿着一身和服但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之所以穿和服,完全是因为"不懂"汉服

身穿和服的章太炎章太炎为什么穿和服?这和他在日本的个人经历有关章太炎有一个经常被人们忽略的身份——晚清时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他和孙中山一样,都是当时的"抗清义士"早年间,章太炎为了表明自己和清朝的决裂,率先剪掉了辫子。

剪掉了辫子之后的他虽然可以和洋人多加接触,但是也触怒了清政府,经常遭到官府的追捕光绪二十三年,也即是1897年,因为维新运动失败,章太炎作为参与者也被清廷通缉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往哪逃呢?和当时的革命者们一样,章太炎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

在日本期间,章太炎发现日本人都喜欢穿和服,看起来"彬彬有礼"的样子,似乎有许多"汉家风范"。于是,他也穿上了和服,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自己去世,也都几乎和服裹身。

章太炎所以,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很多关于章太炎的照片,他身上穿的都是和服包括中学教科书中的章太炎照片,使用的也是文章开头身穿和服的那一张为什么章太炎要穿和服呢?是因为在日本他看到了"大汉遗风"在满清的统治之下,汉人已经很久没有再穿过汉家衣冠了。

所以,和服,正好符合章太炎等人的期待——穿上它,就等于是和满清彻底决裂了在此时许多文人的眼中,长衣大褂也被打上了政治烙印头上顶着长长的辫子,身上穿着长长的大褂,这是清朝人的标志,如果想和清政府划清界限,彻底割裂文化和政治上的联系,那不仅要恢复汉家文化,也要恢复汉家服饰。

从晚清到民国,人们已经近三百年没有穿过汉服了但是,这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明朝灭亡后,到晚清民国,汉人已经近300年没有穿过汉服了所以汉服到底是什么形制、到底有何讲究,其实很多人是搞不懂的我们现今的导演们在拍唐宋明时期的电影和电视剧时,十分苦恼服饰问题,在晚晴和民国时期,这种苦恼自然也存在。

一方面,孙中山等人打出的革命旗帜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另一方面,这"中华"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汉人的"中华",还是满汉交杂的"中华"?亦或是古代与现代结合在一起的"中华"?人们都很纠结,章太炎也很纠结。

留学日本的革命人士大都有和服照片存世所以,当他看到日本人都十分自信地穿着和服走在街头的时候,他也萌发了穿上汉服的想法但是,当时身在日本的他,由于无法考据并找人制作汉服,不得不穿上和服他曾经写道: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召日本缝人为之。

日本衣皆有圆规标章,遂标"汉"字,今十年矣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这件和服制于日本,曾源于和流亡日本的同志们一起提倡民族大义,于是便请日本裁缝缝制了它日本人穿和服,都会在和服上放上家徽我是汉人,所以在和服上标上一个"汉"字。

从那时起到现在,这件衣服陪伴我已经有十年时间了这件和服陪伴了章太炎许多个年月。如果有汉服来代替,为什么不穿汉服呢?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 确实鲜有汉服。

身穿马褂的章太炎所以他也不得不和同时代的其他人一样:一边寻求汉人的文化和政治复兴,另一边也不得不继续遵从满清三百年所给汉人生活打下的文化烙印于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章太炎身穿长马褂的照片存世也许他不想穿,但是他不得不穿。

除了这些服饰,以及他在日本期间所缝制的和服,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汉族文化初步复兴的年代,他没有其他的选择不止是章太炎,鲁迅、秋瑾、李大钊等人,其实都穿过和服穿和服丢人吗?未必不止是章太炎,其实鲁迅也穿过和服。

我们现在一般对鲁迅的印象就是,身穿长衣大褂、横眉冷对:

鲁迅但其实鲁迅年轻时身穿和服的样子看起来更像是一位邻家小哥,刚刚参加完大学军训:胡子稍长,头发蓬松,脸庞年轻稚气。

身穿和服的鲁迅鲁迅为什么也穿和服?因为鲁迅本人曾经在日本留学过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也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并且在1909年娶了一位日本籍的太太羽太信子这两兄弟和日本都有着非常深的"情缘"在日军侵华后,周作人更是当起了汪伪政权的"汉奸"。

身穿和服的周作人除此之外,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也穿过和服,这也源于他的一段日本留学经历:

身穿和服的李大钊这张李大钊年轻时期的照片,就拍摄于日本东京。当时是1914年。抗清义士秋瑾也穿过和服,在20世纪初期,秋瑾曾自费前往日本留学,并且在此之后多次前往日本。

身穿和服的秋瑾我们现在从这些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文人义士的照片中可以感觉到,这些人穿上和服时的形象似乎毫无违和感和服,在日本也被称为"吴服",日本人实际上是承认和服源自于中国"吴"地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式微的大环境下,中国人穿上和服,不仅可以理解,也别有一层特殊的政治含义。

恢复传统服饰之难,到底难在哪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看到日本人穿着和服堂堂正正地走在大街上但是,相比之下,汉服却在我们国家遭受很多非议:如果你穿着汉服走在街上,肯定少不了别人的指指点点这也不一定怪路人,因为很多人穿的汉服,其实要么都不是汉服,更像是影楼里面的戏服;要么是设计得太丑,丝毫没有美感。

现在的街头最为常见的“汉服”在民国时期,其实许多文人义士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何为汉服?根据陈存仁先生的记载,章太炎结婚的时候,身上穿的就是明制汉服但当时的场景十分喜感,在场的文人和政治家们都像是在看马戏一样,多次捧腹大笑。

当时的人们是多么不了解汉服,可见一斑章太炎的弟子钱玄同曾经写过一篇《深衣官服说,这篇文章意在考据汉服的深衣服制他本人也曾经亲自穿过深衣上下班,试图恢复"中华衣冠"但是,他仅仅坚持了几年,之后不仅没有继续弘扬传统文化,反而用恶毒的文字来诋毁它。

钱玄同这是那种中西交融、古今汇聚的时代,所有人都必须面临的一道难题:到底是古代的好,还是现代的好?到底是中国的好,还是西方的好?到底是唐宋的好,明朝的好,还是清朝的好,亦或是带有民国特色的好?如果放到今天,这种疑问依然有效。

章太炎的父亲去世时说道:"吾家入清已七八世,皆用深衣殓……吾即死,不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章太炎去世时,差不多也是同样的场景但是,伴随他的是一件和服以和服明志——表达恢复汉家衣冠的志向——有何不可?

上一篇: 《笠翁对韵》中有“一东”部,为什么还有个“二冬”?
下一篇: 冬天不用穿太花,简单的黑色棉服,随便搭配都很帅气酷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