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的职场穿搭,从外表开始进入职场
1 2025-04-16
作者丨刘娜来源丨闲时花开(ID:xsha369)面对所有青少年自杀事件,人们争论不休的,永远都是“被同学欺负”“被老师批评”“被妈妈扇了几个耳光”“警察没能及时营救”……我们的媒体乐意通过制造对立,在网络上掀起谩骂争论,收获一波又一波流量,却鲜有人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1.少女·凋零安徽望江县17岁高中女生跳河自杀的悲剧,吵吵闹闹好几天了,相信很多朋友也都看到了:寒风呼呼刮着,穿着棉服的女生,站在水中欲自杀,旁边围观了很多人,拿着手机拍摄录像。
处警的2名警察走过来,作出劝女生回头的手势就在这时,女生突然扑向深水区,河水很快淹没她的头顶,她在水中挣扎扑棱几下后,被沉重的棉服和冰冷的河水拖向更深处岸边拿手机录像的人,尖叫起来两名警察也慌了,但试了试水后,不敢下去,后面紧跟着来了3名辅警。
5名执法人员试图手挽手搭成人梯,走向深水区营救女孩,但深水很快淹没了警察的腰部,他们只好撤回。
这时,一个水性好的群众穿衣跳入河中,快速游向女生投水自尽的水域据称,这名热心群众是附近服装厂的一名老板可惜的是,女生被打捞上来送到医院救治时,已经溺亡▼(点击,可以看完整视频)一个花季女孩,就这样凋零在这个多事之冬里。
而这,已经是今年第N次我们看到此类悲剧的发生2.两派·争论这起本是一桩揪心的自杀事件,被自媒体包装成“17岁高中女生在警察注视下溺亡”的新闻后,以极其强烈的警民对立,火速传遍全网,引发了很多人对处警民警的围剿和辱骂:。
警察贪生怕死,见死不救,枉为人民警察!汹涌的民愤之下,望江县公安局不得不对涉事的5名处警人员作出停职的处罚。
随之,另一种声音也刺痛网络:警察不是超人,河水暗涌不断,非要警察也跟着溺亡,才算尽职尽责吗?各种社交平台上,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互不相让,彼此掐架,就看谁的评论快狠准悲剧发生后,微信上好几个读者@我,让我谈谈看法。
非常抱歉,我的观点可能不讨喜:① 这是一起惨案,我们首先要为这个女孩的消逝,还有她中年丧女的父母致哀哪个观点再正确,能有一条人命重要吗?毕竟,我们都是站着说话的旁观者,而他们才是事件中央的悲伤人② 警察不是超人,也从来不是神人,他们也是谁家的父母和子女,谁家的爱人和天地,他们的生命和溺亡的女生一样值得敬畏。
事发地水势异常凶险,当天气温也特别冷,我们不能因为惋惜女孩的凋零,就提倡或者倒逼任何一种职业,去拿命换命,去无谓牺牲尽管长久以来,我们国家正面战场的舆论,特别喜欢讴歌牺牲和奉献但,任何一种职业,首先要看见人,才能做到人性化管理,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其中,才能在良性运转的路上,走得更远。
如果我们今后遇到事儿还想拨打110,就该对此次事件中的警察秉持理性和宽容③ 现场的这5位警察,在面对突发状况,的确存在反应缓慢、救援不当的问题但这种问题,和他们个人身体素养有关——惧怕水,不会游泳,也和我们公安紧急救援的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关:。
有人报警说跳河自杀,是不是应该先派熟悉水性的消防和应急救援,而不是就近抓几个年龄偏大也不会游泳的治安警?如果说,紧急救援是我们基层民警的必备技能,那么硬件装备上,是否给一线民警配备足够实用的装备,比如救生圈、救生衣和救生绳?
如果没有,那需要反思的是机制,而不仅仅是处分几个人④ 自杀事件的现场,最忌讳的围观,偏偏我国人民,又喜欢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热衷于拍照传视频围观和起哄,会倒逼激化试图自杀者,让他/她在围观者的恶意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极大羞耻感,进而丧失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点希望。
面对试图自杀者,旁观者如果有条件施救,就快速行动,救人一命;如果无条件施救,赶快报警,不该让起哄,成为自杀事件中,他杀那部分的帮凶⑤ 这些年,面对所有青少年自杀事件,人们的关注点,永远都是“被同学欺负”“被老师批评”“被妈妈扇了几个耳光”“在警察的注视下死亡”……。
我们的媒体特别乐意通过渲染对立,在网络上掀起谩骂争论,收获一波又一波流量,却没有人认真思考这种现象的终极问题:“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他们处于怎样的困境里?他们遭受了怎样的折磨?他们为什么最后走向自杀?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这才是我们最该关注的真相啊毕竟,被救,就算得救,也只能救一时;而自救,热爱生活,才能救一世如果我们不去直面这个问题,只是把精力一味浪费在争论上,只能从另一个视角,证明少年的逝去是必然:这个世界,还有我们这些大人,真的太让人失望了。
这是我最想表达的第一部分的认知那么,这起悲剧中,有哪些需要看见的共性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回到事件本身来探讨——3.父母·困惑这个17岁的女孩,名叫周某珺,是安徽望江中学高二的学生,也是家中的独生女,学习成绩非常优秀。
她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父母都在望江县城打工3年前,她的父亲因为一起交通事故被迫截肢,成了残疾人,但为了撑起一个家,父亲依然在积极工作案发前,周某珺的父亲在县城某酒店工程部工作,是一名电工,还在备考消防证周某珺的母亲初中文凭,在县城某服装厂上班。
两年前,周某珺考上高中后,父母为了给女儿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专门在县城陪读望江中学的老师证实,周某珺在班级排名稳定在前10名左右,属于佼佼者,体育方面也有天赋,去年还参加了全市的女子跳高比赛,得了一等奖。
周某珺的父亲周贤节接受采访时称,12月3日,周某珺因为身体不舒服,向学校请了假。4号上午身体还没好,父亲再次和老师请了假。
女孩爸爸接受采访事发前,家人没有发现女孩有任何异常,以至于惨案发生后根本想不通,孩子为什么要自杀而事发后,公安在走访时从周围群众那里得知:案发前一天,女孩就在河边徘徊了近一个小时“学习很好”“看起来没有任何异常。
”“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自杀”这些来自最亲近之人的说法,让我想起11月份的另一起案件——4.A面·B面11月13日,在四川一技术学校读书的18岁女孩胡秋月,下午3点左右放学还和家人联系,但到晚上还没有到家,就此失联。
家人报警后,民警通过监控录像发现,当天下午放学后,胡秋月朝着和家相反的方向行走,走到苏坡立交桥下面,进入监控盲区。
胡秋月11月14日凌晨3点,家人在河边找到了她的书包、银行卡、身份证、眼镜、校服和手机,唯独不见她的踪影。
胡秋月的书包一个花季女孩,就这样失联胡秋月的父母非常迷惑,根本想不通女儿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举动他们说,事发前女儿与家里没有发生任何争吵,他们也没有责骂过女儿胡秋月的班主任也说,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平常也爱参加集体活动,看起来是一个爱笑活泼的人。
但胡秋月失踪后,她藏在好友聊天记录的另一面,让人心疼错愕:“我每次受到委屈还要装笑脸”“我真的好累好累,我宁愿是孤儿也不愿当他们的女儿”“我现在快要崩溃了,我都不敢回家了,我感觉活着好痛苦”“我周末的时候都想跳河自杀,我已经选好在哪里跳河了。
”
胡秋月和朋友的聊天记录胡秋月的好友小楠说,早在事发前,胡秋月就流露出轻生念头,已经崩溃过很多次,只是她的父母都不知道罢了这才是此类事件中,最令人痛心的地方我们孩子真实的状态,和我们大人看见的表象,隔着坚硬的壁垒和巨大鸿沟。
当一个又一个花季少年,以单薄瘦弱又决绝坚定的身影,葬身那染血的壁垒,坠落那冰冷的鸿沟,大人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对孩子的了解,真是太少了就仿佛有一道墙,把我们和孩子隔绝在两个世界我们在成人的世界里,艰难谋生,努力过活,焦虑崩溃,自以为给孩子提供了足够好的物质条件。
孩子却在另一个世界里,跌落黑洞,身患抑郁,消极悲观,甚至自我了结如花的生命这种A、B两面的落差里,藏着此类悲剧中最大的问题——5.亲子·链接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曾考虑过自杀这是前两天引发全网热议的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一场演讲中引用的一个数据。
最近几年,青少年自杀案件频发,也都指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正在以我们不敢想象的概率,跌落抑郁的魔掌里我们的家长,正在以束手无策的焦虑,活成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就仿佛,我们和孩子生活在平行世界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和孩子写信沟通正是这样的交往日常,让我发现这样两个真相:第一个——几乎每个跌落黑洞的孩子,都是先和父母的沟通出现了问题,然后才和他人、和周遭、和世界的关系,出现问题除了个别极端事件,父母和家庭多是孩子身患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源头。
第二个——这些内心有病有伤的孩子,在表达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和他们羡慕的那些同龄人比较而表达这种羡慕时,他们没有一个人说“我好羡慕人家父母有钱有本事”“我好羡慕人家父母有文化有地位”“我羡慕人家父母能给孩子提供后门和捷径”……。
但他们都会用一种异常孤独的语气说:“我好羡慕别人家的父母,能和孩子亲密无间的样子。我好羡慕别人家的父母,从来不羞辱自己的孩子。我好羡慕别人家的父母,不把孩子当面子。”
这样的发现,令人心痛,也让人感动:当我们这些家长,动不动拿自家孩子的成绩、名次和优秀与否,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时,我们的孩子,我们活在父母们战争不断、情感破裂、控制裹挟、暴戾殴打、嫌恶比较中的孩子,最渴望得到的东西,竟然如此廉价又如此难得:
他们奢望的,是和父母亲密的链接。而链接,和亲爱之人的链接,和信赖之人的链接,才是每个人走出情感孤岛的桥梁。
那些把绝望的子弹射向自己的少年,最终选择离开人世,并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生无可恋那些把希望的小手伸向人群的少年,最终选择走上岸边,也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感到被爱在《感受爱》这本书中,心理学家珍妮·西格尔说:。
我们不活在爱里,就活在恐惧里而活着,努力活着,心怀热望地活着,捱过恐惧勇敢真实地活着,备受摧残依然饱经沧桑地活着,才是我们这一生,最伟大的使命为让我们的孩子活在爱里,而非恐惧里,为人父母我们或许可以做出如下尝试——。
6.真爱·救赎靠近你的孩子,最好的时间,是从他来到你身边那刻起,其次是现在为人父母,我们不可能总是做得足够完美,万无一失,但我们愿意看见问题,并努力做出改变——① 相比虚张声势地指责孩子,我们更要诚实地做好自己。
“我最怕的,就是父母的唠叨和抱怨它虽然不是暴行,却一刀刀戳在我身上,让我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不配活在这人间”很多孩子在来信中,这样写不少父母,因为处理不好自己和工作、和伴侣的关系,就变得特别爱抱怨,爱唠叨,爱喋喋不休。
他们又不愿承认自己有问题,就把戾气都撒向孩子:“你应该!”“你必须!”“你马上!”“你一定要给我怎样怎样!”……一个没法做好的自己的人,才会用虚张声势的指责,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和脆弱但这样的指责,势必把孩子推向了自卑和恐惧的漩涡。
诚实地做好自己吧,诚实地和孩子说出你的脆弱和需求工作太累了,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刚才对你发脾气,不是你错了,而是我没处理好自己的工作,对不起”对伴侣不满,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爸爸刚刚闹了矛盾,我心里很难过,这件事儿和你没关系,我爱你。
”我们不管是农民还是高知,不管是打工人还是CEO,当我们就事论事地对孩子讲述自己的困境和感受,而不是转嫁危机、指责孩子时,我们已经向孩子走近了一步我们对孩子诚实,孩子才对我们信赖② 相比口无遮拦地给孩子贴标签,我们更要带孩子从错误中学习。
“你真笨”“你真是太懒了”“你是个马虎蛋儿”“我怎么生了你这样一个孩子”“我真是为有你这样的孩子感到丢脸”“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这样让人崩溃的孩子”……心理学上有句话说:当一个父母嫌弃自己的孩子“笨”“傻”“懒”“丑”“丢人”“不体面”时,这种嫌弃会很快传递到孩子那里。
孩子潜意识里得到的信号,不仅仅是自己“笨”“傻”“丑”,还有“我的父母不想有我这样的孩子”的晦暗信念咨询中,我对这个认知感触特别深很多忙于生计和压力的父母,经常口无遮掩地给孩子贴上“很差”“很坏”“很糟糕”的标签,说完后他们自己很快就忘了。
但被贴标签的孩子,在这种否定中,会渐渐成为父母抨击的那种人,甚至跌落抑郁的暗夜里当我把孩子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他们的父母沟通时,父母会非常诧异地说:“我就随口一说,孩子还记仇呢?我不缺他吃不缺他喝,说说他还不行了?”。
风靡全球的正面管教的核心之一:不乱给孩子贴标签,带领孩子从错误中学到什么● 孩子考砸了,证明他暴露了自己的问题,正是查漏补缺的好机会;● 孩子哭闹了,证明他有着没有被看见的委屈,或者没有找到正确表达诉求的方式,正是我们引领孩子学会表达的最佳窗口;。
● 孩子撒谎了,证明他内心里藏着恐惧,对父母也不够信赖,正是我们把他从阴影里带到阳光下的一个途径……少给孩子贴标签,多想想孩子的问题背后,给我们提供了怎样认识他们、看见他们、亲近他们、理解他们的台阶,赶紧走上去,和他们链接。
这,才是合格父母的正面做法③ 相比转瞬即逝的成绩分数,我们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周某珺溺亡后,她的父母说,如果早点洞察孩子的绝望,一定会好好守在她的身旁;胡秋月失联后,她的父母说,如果知道孩子内心有那么多委屈,一定会好好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咨询我的读者在孩子抑郁后,自责地说,相比分数和名校,她只愿孩子像小时候那样明媚阳光……今天的家长,很多人欠孩子一句“今天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开心/不开心想要和我分享”因为,长久以来,他们都习惯了问“这次考得怎么样”。
等他们弄丢孩子后,才发现是自己忘记了真爱的模样。
真爱就是,当一个婴儿哭着来到我们身边,成为我们的孩子时,我们每个人心头的第一个愿望:我愿我的孩子健康快乐,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失败还是优秀,不管是结婚还是不婚,不管是平凡一生,还是璀璨一世是的真爱,
不是你只有达到什么目标,考上什么学校,拿到多少年薪,我才爱你而是,你是我的孩子,不管怎样,我都爱你真爱,不是你如我所愿,我才爱你而是,我爱你,如你所是,祝贺你最终如自己所愿愿看到这篇文的所有父母,都能找到真爱的初心。
也愿看到这篇文的所有孩子,都能得到真爱的救赎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往期阅读:“妈妈,我不行”当孩子这么说,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青春期女儿被男生索要“第一次”,亲妈竟然这么做……南京高三男生弑母:孩子曾是年级第一,妈妈是位人民教师被女儿当众“打脸”后,我彻底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孩子越来越磨蹭?因为总被催催催......父母做对这3件事就好了扬州14岁男生从31楼坠亡,凶手不是家庭作业《亲爱的小课桌》:高情商父母 懂得平衡“爱”与“教”“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人民日报感慨,这届家长真的太难了!
和6岁女儿聊爱情实录:有用的教养,藏在“无用”的闲聊里上海“名媛”群曝光,旧丝袜轮流穿:家有女儿,务必让她明白4点! 荐课:28堂高效教养法:助你培养聪明、独立、有自信的牛娃正面管教30式育儿绝招4堂父母必须学的心理课
12堂儿童时间管理课: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8-18岁少年优秀品格养成秘诀十倍阅读提升课,拯救你的读书拖延症破除亲子冲突的10节课:让你走进孩子内心,摆脱叛逆、厌学、早恋等烦恼!儿童性教育8节课:家长不尴尬,孩子愿意听!
9堂课学会情绪管理,不发脾气也能教出懂事的孩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10个小技巧,让孩子成绩好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