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国服装的“文化原乡”

佚名 149 2022-10-15

【让中国服饰传递中国精神(上)】

在刚刚落幕的201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来自“中华布依第一县”贵州册亨县的绣娘和织机“惊艳”了T台,这是“依文·中国手工坊”将传统与时尚融合的一次新尝试。现场展示的42套本季服饰,以布依元素为主题,每一块布料都不是机器制造,而是由册亨县的绣娘们手工制成;每一种纹样都不是批量化生产,背后都有一段真实的故事。

从“简单移植”到“深度融合”

回到中国服装的“文化原乡”

在2017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一股“中式美学风”扑面而来,众多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创新的设计,闪亮舞台。“盘扣、立领、如意、祥云、仙鹤、牡丹等符号已是服装设计的常用元素,服装产业不断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养分。”北京服装学院院长刘元风认为,融合传统文化的时尚设计,向世界诠释了中国神韵和中国风骨,展现出中国服装产业日益增长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到一个国家,先看建筑,再看人们穿的服装。服装是一种语言,一个文化窗口,是国家和民族创新精神、创造活力最重要的显性表达之一。服饰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元风指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处于强势地位,表现在服装上,就是西式服装处于服饰文化的引领地位。近年来,从国家领导人出访穿中式服装,到汉服等传统服装异常火热,中国在服饰文化上的自觉和自信不断增强。

“对传统文化的运用,绝不能只是停留在符号化的简单移植上,而是要通过现代设计转换,在服装设计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美学格调和情感意境。”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看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是个宝库,能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无穷无尽的思想和灵感。设计师要潜下心来,从音乐、舞蹈、乐器、建筑、工艺美术等方面全方位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提炼文化精髓,融入服装设计,为中国服装注入中国的“精气神”。

回到中国服装的“文化原乡”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吉祥八宝、祥云飞鹤、海水江崖等带有美好寓意的图腾经过厦门设计师曾凤飞的重新提炼、再创造,设计出了既富有中国文化内涵又具有国际潮流趋势的图案纹样,不仅登上了意大利米兰时装周的舞台,还受到了国内外行家的好评。

除了纹饰外,曾凤飞把自己的设计“浸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料上,多用棉麻、茛绸、云纱等传统面料,最爱用宋锦;工艺上,使用刺绣、提花、印染等多种表现形式,设计手工编织草席的纹路、万字纹等,旗袍上的金色蝴蝶、凤凰,则是先设计图样再手工制作;色彩上,以故宫红、琉璃黄、藏青、辰砂、夜绿、浅土蓝、宝石蓝、月牙白等为主色系。曾凤飞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元素,将“很远”的艺术元素带到“很近”的现实生活中来,用传统的中国图腾碰撞现代的褶皱肌理。

从“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

回到中国服装的“文化原乡”

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日产衬衫60余万件,被称为“中国衬衫之乡”,几百家企业陷入同质竞争、竞相压价的苦战。“国外知名品牌的衬衫能卖到1000元以上,而中国自己品牌的衬衫大多只卖100元左右,价格相差十倍。现在加入设计和文化元素,提高品质坚持我的服饰,尽管价格和国际品牌相当,但销量很好。”曾凤飞谈起服装消费市场的转变,更坚定了他以匠心精神挖掘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万超分析,“低端消费”“地摊经济”“价格越低购买力越强”的消费时代正在远去,特别是一部分高收入、高品位的消费者群体正在兴起,常到国外“海淘”,他们的消费关注点不是价格,而是品质和文化,是个性化和差异化。服装企业要顺应这些新变化。

这是当前中国服装业的两对矛盾:一方面是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是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一方面国内消费者的海外服装消费很热,另一方面国内服装市场遇冷。业内人士认为,消费外流与内需低迷矛盾的背后是本土品牌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本质问题。服装业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升级,走品牌化道路,通过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来提高利润空间,同时必须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回到中国服装的“文化原乡”

“国外的奢侈品从设计、营销到传播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坚持我的服饰,通过融入创意提高商品价值,让每一件商品都尽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曾辉认为,除了向传统文化深挖服装的文化价值外,我们还应该全方位提升中国服装的价值,在营销、传播的环节讲好“中国故事”,让承载中国文化的服装精品走进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从“服装大国”到“服装强国”

中国是服装大国,现有近10万家服装企业,年生产能力为450亿套。2015年,我国服装外贸出口额达到了1743.5亿美元,国内市场消费额为1.9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服装产业,生产能力全球第一、出口量全球第一、国内消费全球第一。在刘元风看来,目前中国还不是服装强国,原因之一就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中式服装及其品牌在世界舞台上影响不够。

曾凤飞到意大利调研后,深深地感到中国服装业的发展首先要做好传承,回到中国服装的“文化原乡”,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着装文化中提炼精髓,融入服装设计,为中国服装注入中国的“精气神”。其次,要做好细节,意大利制作一件名牌风衣需要100位制衣师从事300道工序,并接受至少26道严格的独立检查。我们也要用工匠精神去做好自己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优质产品的需求。最后,要有国际眼光,让世界优秀文化也能为我所用。

刘元风介绍,近些年,一些专业人士正在尝试着推动中式服装业的振兴。如2008年奥运会期间,由中国服装协会和北京服装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式新男装设计作品展”,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举办的“人文奥运—中国概念时尚成衣设计邀请赛”,北京服装学院正在推进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以及一大批中式服装品牌,如“源”品牌团队坚守纯正中式服装的设计与制作,“东北虎”一直坚持不懈推广“华服”等。他们的积极努力,在逐渐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的社会风尚,改变着中国人的穿衣习惯。

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意和设计灵感,能为中国制造注入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进而产生风格独特的中国服装品牌,成为中国服装企业从大到强转型发展的推动力。(本报记者 张玉玲)

">

上一篇: 盘点杨幂《宫》美人心计仙剑3古装服饰造型
下一篇: “80后”非遗传承人:把藏服做成时尚界的宠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