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道家老庄朴素审美思想的影响下,西汉服饰风格的流变过程

佚名 67 2022-10-15

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封建大一统国家,是中华民族服饰审美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西汉服饰上承战国和秦朝服饰制度,下启东汉魏晋隋唐服饰之风。

西汉的服饰制度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服饰审美风格始终以礼仪哲学思想为主线贯穿其中,历经多次变化发展。最终受到道家“道法自然、返朴归纯”的老庄朴素审美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西汉服饰风格。

《左传》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由此可知,服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单单具有遮风雨、蔽形体、增美饰等作用,同时还有着知礼仪、辨尊卑的文化属性。西汉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历史上历时较长的封建大一统国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活跃。

其服饰上承袭战国和秦朝服饰制度,下开启东汉魏晋隋唐服饰之风,奠定了中华民族服饰审美风格与审美思想的基础。

一、西汉初期服饰审美风格

1.政治与文化背景

西汉初期,经过秦末及楚汉战争,使得国力衰退秦朝服饰,民不聊生。因此,从高祖刘邦直至文帝景帝,都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治制度,实行无为而治,对于服饰制度没有明确的规定。

《史记》:“天下初定,方纲纪大基,高后女主,皆未逞,故袭秦正朔服色”;《后汉纪》:“汉初,一承秦制,故虽少改,所用尚多”。

可见,西汉初期,朝廷并没有设置自己新的服饰制度表,而是简单的延续了秦朝的服饰制度。并且秦朝服饰,由于秦代存活时间过短,没有来得及形成自己成熟的服制和风格,只是沿用战国时期的服制。因此,西汉初期七十年的服饰制度及审美风格基本上沿袭了战国与秦的服制,又因为受到楚文化的强大影响,所以融入了楚文化的服饰审美元素,呈现出三者兼而有之的服饰审美风格。

2. 服制色彩

汉初服色制度承袭秦制“尚黑”。服色是根据战国时期阴阳学家邹衍的五行学说而来的。依据五行学说理论,水、木、金、火、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彼此相生相克,终而复始地循环变化。

《癸辛杂识》中指出“五行所主: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然间色亦相克成,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先秦时期历代统治者建国立都时,都要“改正朔,易服色”,即更改年号,确立服色。秦始皇确立服色尚黑,是因为前朝周代主火德,红色为高级服色,而秦灭周,因此秦主水德,服饰颜色以黑色最为高贵,帝王百官都穿黑色朝服。这一思想也延续到了西汉,所以汉初服饰亦以黑色为尊。

3. 哲学思想对服饰风格的影响

汉初统治者采用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大巧若拙”的精神内涵使得汉初服饰摒弃世俗的刻意做作的审美观点,崇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美。这种崇尚“本质美”、“自然美”的朴素审美取向,和受见素抱朴、清静无为的价值观影响,最终成就了汉初服饰简约质朴、肃穆凝重之美。

(二)、西汉中期服饰审美风格

1. 服饰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西汉中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治地位,明确等级制度,开始重视和推崇儒家学说。武帝即位之初曾试图推崇儒术,重用儒士,也曾积极与群臣商议修改服饰制度,以使其更加符合儒家伦理礼仪规范。但由于当时政治实权掌握在推崇黄老学说的窦太后手中,而国家伦理信仰方向的斗争其实是政治权利的斗争,因此儒学的推行和改易服色的行为横遭阻断,并未顺利开展。

《史记·孝武本纪》载:“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

窦太后终将主持推行此事的人赵绾、王臧横加迫害,最终致其自杀,其理论也就此搁浅。窦太后去世后,武帝掌获实权。在董仲舒的倡导下,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因此,“礼乐教化”逐渐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的核心理念,武帝企图通过“礼、乐、仁、义”来规定社会秩序和君臣等级。从而,建立一种稳固的封建等级社会结构。

2. 服饰色彩的演变

为显示天授神权,西汉思想家极力抬高五行中“土”的地位。认为“土”就是“地”,只有“地”才能与“天”对应,如此“土者”,居于了“五行之主也”的特殊尊崇地位,于是与“土德”相对应的“黄色”,自然也跃居极位。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在武帝的主持下,终“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表示受命于天,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

3. 服饰风格由简入奢

西汉中期,经济发达,手工业繁荣,缫丝工艺、刺绣工艺、染织工艺和金属工艺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服饰质地的华丽和消费理念的奢靡。大臣宗室服饰皆以侈靡相高,商贾服饰禁令也被冲破,服饰风格急剧转变,由西汉初期的朴实内敛转变为中期的华丽奢侈。

《汉书·东方朔传》:“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宫人簪玳瑁,垂珠玑”;

可见,自西汉中期开始社会普遍追求服饰消费的华丽奢侈,服饰风格呈现出由尚俭向崇奢的演变。

(三)、西汉晚期服饰审美风格

1. 服饰风格进一步奢靡化

西汉晚期,国家统一承平,国力强盛,随着对边疆各族战争的不断胜利,匈奴的节节败退,南方诸族的归顺,远方外族对大汉帝国的仰慕,大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都大大增强。同时,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此时的汉人胸怀宽远、气魄宏大,思想日渐开放活跃。这些因素引发了西汉末服饰审美取向进一步走向华丽奢靡。

期间服饰质地品种繁多,仅丝织品就有锦、缣、纨、绫、罗、绮等,纱的种类就有粗纱、细纱、平纹纱、斜纹纱、縠(带褶皱的纱)等,且色彩丰富亮丽。质地考究,衣饰精美,富丽华贵的西汉末服饰,我们可以从汉服中得到大量印证。

《七发》“垂髻杂据心与目窕”,班婕妤《捣素赋》“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

可以看出当时服饰制作技艺的精湛和对服饰飘逸华丽的追求。

2. 服饰时尚文化催生

西汉晚期奢华的服饰风气,催生了当时的服饰时尚文化。《西京杂记》曰:“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宫中争效之,玉价倍贵。”可见服饰时尚文化的风靡。

当时男子发式仍以戴帻或冠帻搭配为主,冠式发生明显变化,之前的一些冠式鲜有出现并逐渐消失,出现了一些新冠式如进贤冠等。女子发式也由之前的低垂发髻,普遍转变为更能体现大汉民族自信心与气魄的头顶高髻。

汉乐府《陌上桑》中也有对这种时尚文化的生动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珰。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诗中描述的采桑女,罗敷头上梳着当时非常流行的高髻“倭堕髻”,耳朵上佩戴着当时十分流行的首饰“明月珰”。“倭堕髻”因其发髻偏坠在一侧,呈欲堕之状,如人从马上堕落之势,故又称为“堕马髻”。“明月珰”即夜明珠,是珍贵的宝物,却佩戴在平凡采桑女罗敷身上,可见这种首饰在当时的流行和时尚。

3. 服饰向实用美观与多样性发展

西汉末的服饰审美还出现了追求舒适实用、美观大气的倾向。由于有裆裤子的出现,人们不必再担心衣服下摆宽松会露体不雅,因此深衣逐渐裁剪得宽松合体,衣服裙摆由之前多层缠绕向合身宽松转变,宽大合体的直裾深衣出现。直裾深衣是上衣下裳相连的服制,衣身宽博,下摆宽大不再紧裹,整体线条简洁流畅,朴素大方。与曲裾深衣相比,直裾深衣穿着更加宽松适体,且活动方便。直裾深衣在东汉时定型并盛行。

(四)、结束语

西汉服饰审美风格受到道家“道法自然”“返朴归纯”的老庄朴素审美思想的影响,对人体曲线进行了刻意弱化,静态之时,其袍裳良好的蔽形性,尽显端庄雍容、温文尔雅的含蓄之美;动态之时,衣袂飘飘,风带舞动,洒脱出尘,其飘逸风姿真正应了“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写照。就如写意国画,讲究意境和韵致,不但追求人物本身之美,更是体现一种由内而外的气。同时,西汉服饰也受到儒家“天人合一”恢弘艺术性格的影响,始终以礼仪哲学思想为线索贯穿其中。西汉服饰除其功能审美性外,还承载了国家的哲学道德与伦理教化,真正实现了“垂衣裳而治天下”的目的。

西汉服饰是最能体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恢弘大气审美特质的服饰之一,以朴拙磅礴的审美情趣、含蓄委婉的精神特质、隽永飘逸的天然风韵,向我们展示了西汉服饰特有的质朴凝重、深沉优雅、潇洒灵动之气质与魅力。

上一篇: 【忽然一周】太平鸟正式涉足运动时装领域;Zara母公司上半年净赚18亿欧元;范思
下一篇: 中国古代服饰之清朝皇后的三种官方服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