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常香玉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编

网络来源 147 2025-04-14

《河南日报》(2023年11月15日   第05版)

今年是“人民艺术家”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诞辰100周年2023年11月1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纪念常香玉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与会常香玉先生家属代表、河南豫剧院文艺工作者代表等6位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现将发言摘要刊发,供大家学习参阅常小玉(常香玉先生女儿):今年是我母亲常香玉诞辰100周年在11月11日的豫剧艺术节开幕式上,看到屏幕上母亲生前的音容笑貌,我心里不由得涌起一阵阵暖流,想念、感动、感激交织在一起,让我久久无法平静。

母亲作为一名豫剧演员,从艺70余年,去世后被国务院追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对我母亲来说,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今天,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又为我母亲举行高规格的纪念座谈会,我和兄弟姐妹们感到非常激动,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母亲,她永远活在观众心中。

1923年农历九月,我母亲常香玉出生在巩县(今巩义市)董沟村一户穷苦的农民家庭在她身上,始终保持着中国农民勤俭善良、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她也始终与这块土地、这方人民血脉相连“戏比天大”,是母亲一生的座右铭。

她常说:“作为一个农民,什么最大,种好地最大,地比天大;作为一个演员,什么最大,演好戏最大,戏比天大”母亲9岁学艺,10岁登台,13岁就唱红了开封,直至后来享誉全国她始终恪守“戏比天大”的精神,每天勤学苦练。

直到她最后住院期间,有一天她想唱几句,但没有唱出来,她感到非常不安……可以说,母亲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她钟爱的豫剧爱党爱国,是母亲不变的赤诚情怀母亲是一位节俭的人,对自己、对子女要求都很严格,决不允许任何浪费。

母亲常对我们说:“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该花的钱再多也要花,国家的难,就是自己的难”旧社会艺人没有地位,被人看不起,受尽了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母亲也成为受人爱戴的文艺工作者,她当选为西北文联执委和妇女代表,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演员受到的尊重,她真心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人民捐钱捐物捐献飞机大炮母亲知道后,就决心用自己的演出筹集资金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在西北军政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她与我父亲陈宪章共同带领香玉剧社的演职员们,历时半年,辗转五省六市巡回义演170多场,募得资金15.2亿元(旧币),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

随后,母亲又不顾自身安危参与了赴朝慰问等多次活动让人民满意,是母亲最大的心愿上世纪40年代初,母亲在陕西西安、宝鸡一带演出,见到大批的河南灾民,就用演出的收入,支起救济灾民的粥棚,并为他们搭建暂时容身的窝棚。

老家巩义水灾频发,母亲知道后就义演捐款捐粮,帮助修建堤坝,缓解家乡水患在艺术上,母亲紧跟时代步伐,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先后上演了《拷红》《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人欢马叫》等优秀剧目,足迹遍布矿井下、高炉旁、田野间、军营里。

母亲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快20年了,但我感觉她从未离去作为她的子女,我们也都时刻牢记母亲的嘱咐,她让我们多教一些年轻的学生,要教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都能成为人民喜爱的好演员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努力践行,请母亲放心吧!。

范军(中国曲协副主席、省曲协主席、常派弟子):今年是我的恩师常香玉大师诞辰100周年,每每想起先生,我思绪万千常香玉大师是豫剧一代宗师,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常派艺术,她是支援抗美援朝的爱国艺人,她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亿万中国人民,在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

她把俏皮的小红娘、悲愤的白素贞、英武的花木兰留给了我们,她把对艺术的追求“戏比天大”、从艺的感悟“艺无止境”留给了我们我跟常香玉大师结缘是在和常老师子女的一次聚会上我模仿了常香玉大师唱戏,他们打电话给常先生,先生听到我的声音,竟然说:“哎呀,这不是在放我的录音吗?”当听说演唱者是我时,先生感慨:“这孩子进步很快,我想见见他,中不中?”我永远都忘不了见先生的那一天,我当时特别紧张,先生也看出了我的拘谨,对我说,“孩子,你不要紧张,我就想跟你说说话。

我觉得你很有灵性,你学学我唱戏,我听听”唱了几句后,我一下子轻松起来,没有了负担我正学唱的时候,先生的爱人陈宪章老师坐着轮椅从屋里出来说,“这个孩子一学,我仿佛听到了你年轻时的声音,这个徒弟收了”就这样,我戏剧性地成了常香玉大师唯一的男弟子。

在河南人民剧院,常香玉大师在为下岗职工义演的晚会上收我为徒,她说:“我第一次收一个男娃娃做我的徒弟,你一定要认认真真唱戏,老老实实做人,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好演员我这次收一名相声演员为徒,就是想让你通过相声这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豫剧,弘扬戏曲文化。

”先生的话我一直谨记在心先生是一位爱国艺术家,大家最熟悉的是先生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飞机,当时有人提出把战斗机命名为“常香玉号”,先生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咱们剧社所有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最后战斗机定名为“香玉剧社号”。

1953年4月,常香玉大师带着剧团赴朝鲜开始长达半年的战地慰问演出,和志愿军战士们一样爬冰卧雪、上前沿阵地、钻坑道、进病房,在枪林弹雨中马不停蹄在上甘岭前线一次演出时,敌机突然空袭,10多名志愿军战士扑向先生,将她保护在身下。

敌机飞走后,坑道两边架起的演出汽灯也灭了,志愿军战士打开手电筒,把光柱对向舞台一场戏演下来,战士们站起来欢呼:“向花木兰学习!向常香玉学习!”先生常说“戏比天大”,我曾经问过先生什么是“戏比天大”,她老人家跟我说过一句话,“干啥就得敬啥,工人敬厂,农民敬地,咱演员就应该敬戏,只要观众需要咱,我唱他一辈子”。

2003年12月23日,身患癌症的常香玉先生正在北京住院,当得知奥运场馆建设工地上有一场专门慰问河南农民工的演出时,她拔掉输液管,在家人的搀扶下登上舞台,不顾身体虚弱,清唱了一段《柳河湾》先生动情地说,“农民工兄弟们,我是常香玉,我生病了,但今天我一定得来,你们是国家的功臣,你们辛苦了!”在场的观众无不落泪。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81岁高龄的常香玉大师以舞台生涯的绝唱践行了“戏比天大”的艺术精神斯人远去浩歌在,人间常留玉生香我很幸运,跟先生结下师徒情缘,跟着大师学习,让我受益终身,她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情感、对戏曲的执着,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先生叮嘱我“要做一名人民喜爱的艺术家”,我时刻铭记于心,身体力行。

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香玉先生是举世皆知的人民艺术家、豫剧表演艺术大师她一生认真学艺,正直做人,勇于跟上时代,为中国戏曲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一是投身豫剧,在演出中勇于改革原有剧种的不足,形成新的艺术风貌。

常香玉自幼跟随父亲学戏,她到密县(今新密市)搭上太乙新班后,刻苦练功,打下了扎实的武功根底她边演边学,苦练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等基本功,掌握了丰富的豫剧表现技能,凭着深厚的演出根底在开封打开了局面常香玉主要演出青衣、小旦,也演过武生、老旦和丑角,掌握了多种豫剧的表现形式。

她又借鉴京剧的武功技法,将之搬到豫剧中,取得轰动效果在演出中她逐渐成熟,以极大的艺术勇气,打破门户之见,借鉴学习豫东调,用以丰富原来的豫西调,后又进一步融会贯通,将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和豫西调冶于一炉,丰富和发展了豫剧声腔艺术,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常派唱腔,在广大观众中取得了巨大声誉。

常香玉又逐渐修正戏中不合理因素,广泛吸收京剧、昆曲、秦腔、河北梆子、评剧、河南曲剧、越调及河南坠子、京韵大鼓、劳动号子等艺术因素,发展自己的表演和演唱,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为豫剧乃至戏曲改革的先驱二是紧跟时代,为大众服务,忠心报国,热爱家乡,在豫剧界积极带头作出表率。

抗战期间,常香玉留居西安时,建立香玉剧社,悉心培育学生,为豫剧储备大批后起之秀1941年巩县(今巩义市)遭遇水灾,常香玉急乡亲之所急,带领剧社连演10天,演出收入都用于支援家乡修筑河堤抗美援朝期间,常香玉夫妇为前线筹集款项,变卖家产,举行全国巡回演出,所得15.2亿元(旧币)全部捐献给部队购买战斗机,带动了全国的拥军高潮。

她还不顾战地危险,冒着枪林弹雨带领慰问团赴朝演出,大大鼓舞了志愿军的士气1987年,常香玉拿出10万元人民币,设立“香玉杯”艺术奖,奖励为豫剧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这一举措奠定了豫剧振兴的格局,推动了豫剧的持续发展。

三是不断更新豫剧原有艺术规范,通过排演现代戏和豫剧清唱等新形式,让戏曲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拓展了豫剧传播途径早在抗战初期,常香玉就在中州戏曲研究社排出了豫剧史上第一出现代戏《打土地》,激励了民众的抗战决心。

1949年后,她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戏创作,继承传统,推陈出新1956年,常香玉被推举为新成立的河南豫剧院院长在这个集体里,常香玉带领大家贯彻党的文艺方针,积极排演推出《朝阳沟》《李双双》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

粉碎“四人帮”后,常香玉迅速将郭沫若先生的词《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谱成豫剧清唱,她清脆的声音迅即传遍全国,成为一个时期的重要标志1977年,常香玉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在这一岗位上她继续弘扬豫剧艺术,注重培养豫剧接班人,为当代豫剧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全部心血。

在最后的日子里,常香玉秉持“戏比天大”的理念,甚至在病中也坚持演出,她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豫剧,献给了观众我们纪念常香玉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她这种献身艺术、死而后已的精神,这种广采博收、不断创新的热情与能力,这种服务大众、诚挚奉献的气度,让古老的戏曲在今天焕发出勃勃生机。

李树建(中国剧协副主席、省剧协主席、河南豫剧院原院长):常香玉大师是豫剧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她首次打破流派局限,开豫剧融合发展的先河;是她将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戏带向全国,使豫剧成为全国地方戏第一大剧种;也是她第一次随国家代表团出访,将豫剧带出国门。

她既有“红白花”传世经典,又有捐献飞机的惊天之举;既有“常派”艺术的桃李满天下,又有热情拥戴的亿万观众特别是常老师带领她的香玉剧社,奔赴抗美援朝战场,进行慰问演出,不仅鼓舞了志愿军将士奋勇杀敌,而且让豫剧一下子名震全国。

如果没有常香玉那一代老艺术家,就没有豫剧的今天,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带领豫剧团走过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沿着常老师开辟的道路,扛着常老师的大旗走向世界的可以说,到世界上每一个地方,只要了解中国戏曲,就一定知道常老师的事迹。

常老师始终关心关注豫剧的发展,她把一生都献给了豫剧事业回想20年前,2003年12月我带领河南省豫剧二团到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工地举办“你为首都做贡献,我送家乡一片情”慰问演出活动常老师当时在北京住院,她在冰天雪地中坚持抱病参加演出,让我们深受感动。

当天晚上,常老师问我:“树建,以后咱豫剧还中不中了?”我说:“常老师,豫剧一定中!有您在,有您‘戏比天大’的精神在,豫剧将来一定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常老师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那是我最后一次和她同台演出。

20年来,常老师的这句问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成为我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常老师的在天之灵,豫剧如今是河南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地方戏剧种,全国现有专业豫剧院团163个,民营豫剧院团2100多个,从业人数达10万之众。

近年来,豫剧荣获一系列国家大奖,举办了5届“豫剧艺术节”,召开了3届“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会”,举办了3届“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2013年、2016年由我领衔主演的豫剧《程婴救孤》相继走进美国戏剧中心百老汇和世界电影中心好莱坞杜比大剧院,豫剧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我们还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梅兰芳大剧院、澳门地区等地举办河南稀有剧种展演周,让传统戏曲的小舞台,走向新时代的网络大舞台牢记使命,责任在肩我们只有不断地将豫剧发扬光大,才是对常老师最好的纪念常老师讲“戏比天大”,作为一个演员,什么最大,演好戏最大,给人民唱戏,就是天大的事。

作为豫剧人,我们要始终坚持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将豫剧传承好、发展好、传播好,让豫剧这枝艺术之花永远盛开在中华大地吴素真(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从艺以来,我始终被常香玉大师厚重的艺术成就和执着的艺术精神感染着。

常香玉大师一生创排了很多剧目,塑造了许多个让观众喜欢的艺术形象,如《拷红》里聪慧勇敢的红娘,《花木兰》里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花木兰,《破洪州》里为国尽忠、英勇杀敌的穆桂英等,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一直活在观众心中,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

常香玉大师把戏曲当成生命,她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书写了一名人民艺术家的奋斗与辉煌,成为戏曲人的精神标杆,大师“戏比天大”的精神为我们年轻戏曲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有时候下乡演出,我们会遇到身体不适、环境恶劣等情况,但每当想起前辈的事迹、“戏比天大”的精神时,大家就会振作起来、继续前行。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艺术形式多元化的环境里,戏曲艺术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与困难,但中国戏曲艺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同为“世界三大戏剧”的古希腊悲喜剧、古印度梵剧早就灭绝了,这也实证了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比如在广大的农村,一听说哪儿演戏了,方圆几里乃至几十里外的乡亲都会聚在一起,里三层、外三层,甚至房顶上、大树杈上都有看戏的观众成千上万的人跟着剧情哭、随着剧中人物笑,看完戏脸上都洋溢着满足感我被这种场面感动了一次又一次,感叹豫剧的魅力,也被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折服。

从小学戏时老师就要求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动作、一个表演技巧成千上万次地练习舞台上威武的武生,扎着大靠,褶着蟒袍,身上穿戴至少有几十斤重,再热的天也要穿胖袄,头再疼也要勒紧头饰,动作再难也要穿几寸高的靴子在舞台上做着翻、打动作,唱着好听的唱腔,向观众演绎着精彩戏曲故事。

刚开始不理解,也委屈抱怨过,随着学戏练功的深入,越来越感受到戏曲的唱念做打是塑造剧中人物、表达思想的艺术语言,戏中的一招一式无不闪烁着中国人的智慧与审美我们应当感到无比自豪、无比自信我们更应当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老一辈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艺术遗产,为我们后人创立了各个流派,使得我们的戏曲百花齐放。

他们倾尽一生创作的艺术作品、铸就的艺术精神,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传承好、发展好传承,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甘愿奉献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需要我们守得住寂寞与清贫,不能赶时髦,更不能急功近利作为一名青年戏曲人,我要把好的经典剧目及流派艺术传承好,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培养和期望。

作为一名年轻豫剧人,我也深知文化的传承、艺术的创新意味着坚守与付出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处在一个激情迸发的时代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我会秉承常香玉大师“戏比天大”的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住自己的艺术特色,练好四功五法,演好生旦净丑。

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戏曲人李海滨(中国戏剧家协会一级巡视员):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大师曾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副主席、顾问“常派”艺术是豫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中国文联党组的重视和关心下,中国剧协派员参加常香玉大师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传承弘扬大师“戏比天大”的宝贵精神。

我们纪念常香玉大师,就是要学习她爱国为民的艺术情怀常香玉大师终身爱国爱民、一心向党她牢记“文艺为人民”,坚持“三三三制”(三个月农村、三个月工矿、三个月部队)为基层观众演出她巡演为志愿军捐献战机,成为戏剧人爱国情怀的典范。

豫剧是传播最广、观众最多、群众最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老一辈艺术家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方向,为新时代豫剧人作出了榜样我们要像常香玉大师那样,心系人民、深入群众、扎根生活,用心用情讴歌新时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

我们纪念常香玉大师,就是要学习她“戏比天大”的艺术精神常香玉大师终身铭记“戏比天大”,70多年演出100多部剧目,每场戏都不怕苦不惜力深钻细抠,为巡演卖掉积蓄,为穷人义演赈灾,为战士冒着炮火在坑道里唱,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爱戴。

豫剧艺术很吃功夫,戏好不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新时代豫剧人要沉下心来精心对待每场演出,无论大舞台还是小演出都绝不懈怠,一心扑在戏上,以实际行动践行“戏比天大”的精神我们纪念常香玉大师,就是要学习她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

常香玉大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吸收各剧种、各流派精华,“常派”代表剧目久演不衰,一批现代戏领时代之先,“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等经典唱段传唱全国,独特艺术魅力和影响力促进了豫剧繁荣发展豫剧是从中原大地上生长起来的艺术,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

我们要向常香玉大师学习,深耕中原文化沃土,各流派多元文化兼收并蓄,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积极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豫剧展现出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我们纪念常香玉大师,就是要学习她甘于奉献的艺术品格。

豫剧繁荣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豫剧人接续奋斗、薪火相传常香玉大师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担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躬身示范培养大批人才,自筹基金创办“香玉杯”艺术奖,提携青年演员我们要像常香玉大师那样,传艺、传神、传德并举,做好新时代戏曲艺术传承工作。

艺术家要言传身教、授业解惑,让骨子老戏和戏曲绝活薪火相传;教育家要潜心办学、广育桃李,让人才梯队发展壮大;管理者要扶持青年、多压担子,让豫剧生力军早日挑起大梁成为主力军,形成英才辈出、好戏连台的生动局面。

作为联系戏剧艺术家的桥梁纽带,中国剧协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不断搭建推动戏剧创作和人才培养的平台,把老一辈艺术家的信仰和情怀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用新时代的新作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属于戏剧人的方式向老一辈艺术家致敬。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王铮 摄

上一篇: 一位考生家长的12年忍耐
下一篇: 【香肠派对】新手前期入门攻略指南!看完不踩坑(附2025最新礼包兑换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