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时尚热点回顾:束腿裤配什么鞋?
164 2025-04-19
昨天随手打开了21年纽伯瑞金奖的作品《When you trap a tiger》,被第一页的写作手法惊艳了,自己也没有读多少,就推荐孩子一起读。
我可以隐形这是一种超能力,或者至少是我的秘密能力但它不像电影中那样,我也不是超级英雄,所以别往那里想英雄是能化险为夷的主角--我只是会消失我一开始也不知道自己有这种神奇的能力我只知道老师忘了我叫什么,其他小孩不会找我玩,还有一次,快读完四年级时,班上有个男生皱着眉对我说:。
“你从哪里来的啊?我好像从来没见过你”我以前很讨厌隐形,但我现在懂了:这是因为我有神奇的力量我姐姐萨姆说这并不是真正的超级秘密能力,只是害羞罢了萨姆有时就是这么无礼这一段用内心独白把一个内向的女孩刻画的非常生动,带着自嘲,带着自我安慰,来面对自己的小透明。
当我问苗苗,这一段讲什么,她说,she is timid. 我觉得她可以读下去但是慢慢往下读的时候,我开始读得比她快了,从这本书有一根隐喻的主线,从第一次老虎出现的时候,我就隐隐感觉到这是一根文化隐喻的线索,然后几百页的书一点点读到最后,证实了我的猜测。
但当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孩子早已放下了许久,我和她聊起来,我说这个作者非常会使用metaphor你发现吗?她还没有太多的觉察,但的确,因为叙事非常内心化,节奏比较慢,对她的吸引力并不大我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跟着作者的节奏,也会有自己作为读者的预测和理解,这是一个具有成熟阅读技巧的读者一定会有的思考,但我的孩子还没有那么成熟的阅读技巧,应该放一放。
本来我提笔的时候,想和大家讲一讲阅读时如何有效思考,但当我真的打开电脑的时候,却觉得还有更大众化的切口可以展开家长是否都需要自己去亲自读一本书,来判断是不是适合孩子?显然并不用这本书今年已经引进,译名叫做《遇见虎灵的女孩》,苗苗觉得译名不好,和原名不一样,不过在译名里,已经讲出了作者的一半隐喻,对孩子打开书以后的文本理解更有帮助。
这本书被收入千人百班的五年级书单,这是你打开当当就会跳出来的提示,这个分级分龄对家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提示,虽然大部分家长喜欢拔高,但是儿童阅读和心智发展大有关系,很多拔高不一定就能更好的体会和理解在一本书的展示里面,也会有出版社精心设计的海报,上面有基本的介绍和专业的书评,这些书评里,也是一些高度凝练的概括,比如这本书的柯克斯书评:这个故事里充满了渴望——对深层联系的渴望,对家庭的渴望,对自我发声的渴望——有时只需一点点魔法,就能激起生命的回响。
这短短的一句,家长也能看到,这是一本挖得比较深的作品然后如果你还是不确定,可以打开豆瓣、微信去搜索一些专业书评人的书评,选一本书大约最多花五分钟,我就可以看完大概书评,了解大致内容那如果是选书呢?你可以看各个国家的大奖,绘本类的、儿童文学类的,每年都有大量的得奖作品,我会建议大家多看一些不同的国家,比如美国纽伯瑞可能特别红,但是又有很多美国特有的叙述,我平时还会给孩子多看一些欧洲的作品,里面有我对欧洲文学的偏好,也有打破美国作品的占比的考虑。
当然,还有日本、韩国、大洋洲,都有很多佳作然后你也可以看比较信任的书评人,不要一味追求出版物的新,可以多看一些专业书评人的推荐,以及国内的千人百班的选品的确也是越来越多元买书和买衣服差不多,都有一点试错的过程,你需要潮流大牌的设计,再看看博主穿搭,摸索着自己适合的、喜欢的,最后,我们还都不是在淘宝看图片就下单的嘛。
苗苗知道,妈妈读书也是工作,要读很多书,并且反复读,并不是为了她而读的,我是为了我自己但大部分家长并不以读书为业,所以,当我今天提笔的时候也在想,要把文章写给大家其实我当时也知道这本书会很深,因为第一次我看到是去年在书店里,当时外文书店的店员发现苗苗读过架子上陈列的很多纽奖书,就推荐她这本,那时候我就觉得不适合孩子。
这次我开始读,也是因为作者的手法吸引了我,我自己想要跟着一路走下去,看看这部作品接下来会如何书写家长只读介绍,有时候也能和孩子有很好的交流阅读的交流核心在于感受和思考,真正的阅读是由两种声音交织的,作者的叙述和读者的感触,我们在读文字的时候,“我在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感受和思考的过程,我们作为一个阅读主体,是一个思考的主体,而作为老师、作为家长,引导孩子的应该是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思考。
有时候你不需要和孩子共读,也能教会他们思考,家长可以读个大概来选书,也可以读个概要来提问,当然,这时候,我们要谦虚,因为毕竟,我们没有读今天我问孩子借来的who was还读吗?她说,不想读,不喜欢我问她为什么,她一开始说不上来,在几经探讨的过程里,她慢慢梳理出了不喜欢的原因,这个系列写得太平,按照一个人长大的顺序,什么都写了,什么又好像写了不少,但是不出彩,也不生动,就不吸引她。
就好像一篇文章没有找到自己的视角,或者就是我们说的流水账你看,有时候就讨论一下爱不爱看,也会感受到写作的真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