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很懂在搭配上做减法,穿一身黑色也不显单调,美得利落大方
2 2025-04-17
仰光学社秉承法旨:老实认真立社宗旨: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光之于外、明之于中立身箴言:竭诚尽敬、敦伦尽分;圣他凡己、轻果畏因;勤正志学、抱艺修身;一门深入、勇猛精进==================近日所用小楷笔趁手者皆已秃,下午去南门选购若干。
回来提前两站下车,往回走,见好多店门口都有“七夕”及“情人节”等字眼想起与久远的约定:“七夕写点东西”
今人将“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太过牵强,多是对两者之渊源不甚明了,仅两者内涵中有相重之处罢了 “七夕”这个词对我很陌生,是学诗之后所知然这个节日,儿时记忆中称过“七月七”此节源于织女牛郎之故事,合阳乃“西河”故地,传圣子夏设教之处。
又被誉为“诗源”之地《诗经•大雅》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葙”,足见此节日于家乡留传日久 “七月七,仿娘娘”,“仿”在合阳方言中与“房”同音,其意有二,其一有“模仿”之意;其二有“缚扎”之意。
就是在这一天,早饭后,每条巷子都有负责“仿娘娘”的老妇人,组织巷中的巧媳妇们,取出集体所相传的“娘娘”头,开始“仿娘娘”,男人们则开始搭“神棚”,巷子里的“老文人”开始裁纸研磨,琢磨今年的对联,儿时我们巷中,这个任务,一定是我的启蒙恩师,大伯雷公鸿昌完成,(虽称大伯,其年龄与我祖父相仿。
)我自然就是小助手了其中诸多内涵,也是大伯所教,故至今记忆犹新
老妇人们,沐手焚香,请出“娘娘头”,开始“仿娘娘”“娘娘头”插在一根尺余长的短棍上,横绑一尺子为肩,在缚上扎好的稻杆胳臂,腿脚亦已稻杆为之,然后插在一个装满五谷的口小肚大的缸中,合阳人称为“杭杭”以为上身,然后穿衣,选衣皆是新媳妇或将出嫁的姑娘之未上身之“新嫁衣”,而后配以传下的“凤冠霞帔”,再描眉插花。
最后将“娘娘”置于带扶手的官帽椅上,“娘娘”便“仿好”置神棚,摆供桌,奉供,放鞭炮,参与众人磕头请神村中炮声相继,各巷的“娘娘”相继仿好,告众人可以前来敬神了 “七月七”虽是民俗节日,然在大伯的教述中,却一点无俗,且内涵极深。
大伯告我:“娘娘以尺为肩,取意上天处事公正之意,举头三尺有神明,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善恶因果,真实不虚因为‘娘娘’心中有‘尺寸’” 作身子所用之缸,乃是上古“陶罂”的“改版”和“磁化”然不变者,其之三德,曰:质朴、口小、腹大。
告诫我辈,为人当朴实无华,老实认真;口小慎言,远离是非;腹大能容,不见人过亦是我后来,客居京华,为书斋取名“罂堂”之缘起缸中五谷,寓意人们对丰收的期盼老家人讲:“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娘娘”所穿新衣,年年不一样,既是赛娘,也是赛姑娘,这便是七夕“乞巧”的朴素意义之一吧。
大伯每年的对联都依当年之内外大事,年景收成为根本拟之,惜年少无知,皆无整理我大一时,大伯故去,至今已十年矣如今以书画文字为稻梁,皆昔年大伯之功也,今夜为文,不觉泪下,昔年教化,历历在目 老家的“七月七”之乞巧节,对幼时的我们来讲,可谓“大节”,因为,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娘娘”仿好,家家都会备好贡品,母亲们端上盛十碗饭用的大木盘子,上放前一天蒸好的花馍,及干果水果,带上孩子们来“拜娘娘”。
调皮的孩子们围在供桌边,“偷”贡品掐个这家的葡萄,拿个哪家的苹果,不亦乐乎亦有还上年之愿者,回备好糖果若干,专门给来拜“娘娘”的孩子们所以,成群结对,满村跑,逐巷拜之以讨吃的 记忆中,老家的乞巧节,其主要意义有三,一为“乞巧”;二为“求子”;三为“求姻缘”。
以“乞巧”为主,后二者为辅故而,有一样贡品最为引人注目,老家人叫“巧芽子”“巧芽子”是家中的大姑娘月初在母亲的指导下便开始务弄“泡巧芽子”是件细活,也是考验姑娘们的细心程度精选大麦、小麦、红豆、绿豆、豌豆为原料,用未见油之碗盘泡一两日,待发芽,用镊子依各种豆谷芽之颜色、长势搭配成“二龙戏珠”、“鱼儿泛莲”、“莲生贵子”等基础图案,精心换水,且须放在陶制的大瓦瓮中,不得见阳光,如此才能长得又细又直又高。
待到初七日取出,再以各色纸剪出绶带,花旗为饰,惹人欢喜,大家评议哪家的姑娘,心灵手巧,以便将自己所知的好小伙子来日介绍给姑娘夜幕降临,灯火亮起,整个村中,犹如过年一般,母亲们带着女儿媳妇们,“游娘娘”,串巷去看其他巷子所仿的“娘娘”,特别是别家的“巧芽子”,学习别人的图案样式,同时拜娘娘,以期女子心灵手巧,兰心蕙质,来日嫁个好人家。
村里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近些年来,越来越淡,心中的那一丝恭敬和期盼渐渐被所谓万能的钱所冲淡为了挣更多的钱,人们更忙了老人们都慢慢老了,年轻人都挣钱去了,风俗也就淡了,在城里风靡了,却变味了昔日的粮食多收了三五斗;西瓜比去年的甜;这次的花馍蒸的更好之种种平淡无奇的幸福,已经没有了。
年轻人背着媳妇,房子,车子等等,努力地挣着不知何时才会够用的钱 入夜稍深后,老人们便开始将所献的巧芽子,分给本巷和前来拜娘娘的女孩子们,让她们将其揉碎以搓手,这样会使手更巧母亲每年都会请一些巧芽子,给妹妹,同时也会分一半给我用来搓手。
我手从小就很巧,蒸花馍,剪窗花,以致后来写字画画,直到今天以手艺为生,可能冥冥中,如有神助
家乡人如此注重七月七之乞巧节,与其注重女孩子之培养教育有莫大之关系也源于合阳人对“圣母”的崇拜合阳之洽川古称“有莘国”,是《诗经》所指的“关雎”之地昔合阳有“三圣母庙”或叫“三圣后庙”数处。
三圣母者,指的是出生在有莘国的,周文王之母太任,周武王之母太姒,以及商汤之妃又有考有言禹之父鲧娶有莘女之说,故也有奉祀禹母、文母、武母、汤妃之“四圣母”之庙故商周以来,合阳人对圣母 之赞叹从未有断,其仁厚懿风昭昭若在。
莲宗十三祖,合阳印光大师文钞中多次讲“教女乃治国平天下之根本”,祖师于《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中讲:“盖世有贤母,方有贤子伊古贤母,从事胎教,钧陶于禀质之初,化育于未生以前,而必期其习与性成也如周之三太,(太姜,太任,太姒)阴相其夫,胎教其子,皆女中之圣人,实开周家王业之基。
予尝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谓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者,即指克尽妇道,相夫教子而言也” 故所谓“乞巧”,乃祈“使女贤”也,非为求技巧聪明也祖师切切训诫,言说今天下大乱“驯至朋友则利交则货卖,夫妇则兽合而禽离,廉耻道丧”皆由一班不明教育之理的父母所致,父母“不能以胎教善其使,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后,根一坏,遂泛滥而不可收拾”。
至于“求子”“求姻缘”其根本无二求好姻缘,乃在于求贤女也,有贤女方有贤妻,有贤妻方有贤子女,得一好妻,惠及三代 昔贤设礼教设民俗,非为教人迷信,乃为寓理教化也今人皆视为旧习迷信,统废之引西方概念,行纵情秽乱之事,不可不忧也。
当奉母敬妻教女,以为七夕之内涵,广而化之 本欲初六傍晚写此文,然坐于案前,无甚思绪,且饭后特困,画并蒂莲一张,早早睡下半夜两点多醒来,思绪万千,便沐浴,焚香,泡老普洱一壶,方执笔写罢,东方发白,已是初七。
织女牛郎,鹊桥相会而我在长安,内子在京,陪侍其母与外祖父 内子乃武功苏氏之后,聪慧贤德,娴静纯良论学业,其优我数倍;论工作,精进于我;论学书,虽技不如我,然其所书之静气,深得印祖论书之要旨;论行孝,我常谓之忙,皆其代我为之。
论修行,所悟所行皆胜于我吾视其为吾师也天亮了,沐手换衣,备果焚香,拜叩于佛堂,为我所思所念之所有人,敬心祈祷。今天七夕,我一个人在长安,用昨日所买之小楷笔,抄经过节。乙未七月初七晨于凤集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