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蝴蝶结!不再只是甜美代名词
73 2024-11-10
潍坊新闻网8月6日讯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侗族、傈僳族、佤族、仫佬族、独龙族……56个民族,您知道有多少少数民族生活在潍坊吗?8月5日,记者在潍坊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中看到,潍坊常住人口中包含了来自51个不同民族的同胞,也就是说,潍坊有着50个少数民族居民。其中在潍坊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共有2万多人,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只有一人。多年来,潍坊良好的宜居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前来生活、创业、定居,与潍坊本土的汉族居民组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少数民族人数统计(部分)
1.回族22328
2.满族4913
3.彝族1382
4.蒙古族937
5.傣族646
6.苗族579
7.朝鲜族527
8.傈僳族457
9.哈尼族395
10.土家族356
11.壮族315
12.布依族271
13.藏族213
14.佤族207
15.景颇族166
16.拉祜族125
17.维吾尔族113
18.白族103
回族沙长孝
在青州定居已六代人
8月5日上午,在青州市东关社区回族聚集区,记者看到每处住宅大门的上方都悬挂着回族穆斯林的“读哇(清真语,为赞颂真主的标志)”。步行两三分钟后,记者来到了回族人沙长孝的家。
沙长孝带记者进了院门。记者看到,正对大门的墙面上涂画着一幅巨大的“读哇”,走进家中正堂,迎面还挂着一幅四四方方的“读哇”。
“每个回族人家中都能见到‘读哇’,青州共有2万多回族人,多数聚集在昭德社区、东后坡社区、夏钦园社区、东关社区等社区。”沙长孝说,目前他担任着真教寺管理委员会主任,还是青州市政协委员。
沙长孝为记者讲述了青州回族聚集区的形成。“大约在唐朝时,青州开始出现伊斯兰信徒穆斯林,那时青州十分繁荣,许多阿拉伯人、大食人、波斯人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来青州开展贸易活动。”沙长孝说,“但是从元朝开始,青州的回族聚集区才开始形成。”
“后来,蒙古在征服金、宋的过程中,有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参与,其中屯驻青州的就是探马赤军五部。战争结束后,大批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士兵在青州与汉族通婚、定居。”沙长孝告诉记者,再往后,明朝、清朝许多回族人也迁到青州。
沙长孝说:“我们沙家是清末迁过来的。我的曾祖父当时从临沂迁到了青州,初到时做着贩卖牛羊的买卖,后来也做过一些小生意。到我父亲时,就进当时的蔬菜公司工作了。”
到了沙长孝,赶上文化大革命,他下乡到了当时的青州市黄楼镇坡子村,后来又到了原青州酒厂工作了十余年。“我24岁时跟老伴赵凤娥结的婚,我们俩都是回族人,有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两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小儿子也10岁了。我们家居住在青州已经整整六代人了。”沙长孝说。
经过这么多年来与当地汉族人文化生活的融合,在穿戴等方面,两族人们已经大致无异。“只不过我们男性回族人一般一年四季都会戴帽子。”谈起民族文化,沙长孝告诉记者,回族人仍保留和沿承着一些民族习俗。
“我们回族的日历跟汉族的不同,日历上每年都标注着一个月的‘封斋期’,期间每位成年健康的穆斯林从黎明开始到日落不吃不喝,直到太阳西沉,才可进食。‘封斋期’结束后还有开斋节。”沙长孝说,另外,多数的穆斯林们都还保持着每天礼拜的习惯。
“我们回族的节日也很多,遇到过节或者婚丧、搬家、旅行等大事时,我们会请‘阿洪’来诵经,意为传递吉祥平安。”沙长孝说,“阿洪”是伊斯兰教的一种教职称谓,主要负责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
多年来,青州的回族居民与汉族居民互相尊重,彼此团结。“回族、汉族人是同胞的兄弟姐妹,我和我的家人都有很多汉族朋友,平时大家互相帮忙,像一家人一样。”沙长孝说。
数据少数民族人口共34700人
“潍坊的居民中包含50个少数民族,共34700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0.38%。”8月5日,潍坊市统计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潍坊市少数民族最近一次数据统计来源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从数据上来看,我市少数民族人口数在我市人口总数中占比不大,却是我市人口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记者在统计数据中看到,在潍坊常住人口中,人数排名第一的少数民族为回族,共22328人,排名第二的少数民族满族共4913人,排名第三的彝族共1382人。畲族、高山族、普米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人数比较少只有十几人。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乌孜别克族、德昂族、塔塔尔族分别仅有1人。
“人口最为庞大的是回族,青州有一个回族村,算是少数民族聚集比较集中的地方,而像一些人数特别少的少数民族,人口则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的聚集现象。”潍坊市统计局工作人员表示,从数据来看,青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共24033人,其中回族20654人,满族共2865人。此外,奎文区、潍城区、寿光市、诸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数均在1000人以上。分区域统计数据显示,峡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少,仅有77人。
蒙古族海鹭鹭
怀念家乡的奶酪和服饰
本土服饰、浓眉大眼,黄色皮肤,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高山族服饰,从外表上看,海鹭鹭与汉族人并无区别。“我是2009年6月份来潍坊的,眨眼间5年就过去了。”老家辽宁省阜新市的海鹭鹭告诉记者,2009年自己大学毕业后追随老公来到了潍坊,随即安营扎寨、入乡随俗。
“刚来潍坊的时候觉得特别不适应的就是饮食,比如我们主食是大米,而来到潍坊主食换成了馒头、面条,刚开始的时候肠胃经常不舒服。”海鹭鹭告诉记者,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渐渐被汉化,但在老家她的归属感更为强烈。
“具体的数字我不清楚,但我很多朋友都是蒙古族,初中和高中我都是去民族学校,我们族人要求必须学习蒙古语。”海鹭鹭说,自己有一个美丽的蒙古族名字叫萨日仁钦,蒙古语意思就是“月亮的宝宝”。不过,来到潍坊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叫过这个名字,除了与娘家人打电话外,几乎没与人用蒙古语交流过。
对于自称“吃货”的海鹭鹭来说,来到潍坊意味着与很多民族传统美食绝缘。“以前在老家经常做奶酪吃,来到潍坊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尝到家乡奶酪的味道了。”海鹭鹭说,她也很怀念典型民族特色的服饰。
彝族鲁成丽
俩孩子都是用背巾背大
黝黑的皮肤、大而有神的眼睛,瘦削的脸庞……老家云南省景谷县的鲁成丽今年已40岁出头高山族服饰,在潍坊已经呆了20多个年头。8月5日,记者来到寒亭区开元街道大辛庄村鲁成丽的家中。
“我是1993年来潍坊的,对象把我带出了大山。”虽在潍坊年头不少,但鲁成丽依旧操着一口家乡话。“我刚来潍坊的时候完全听不懂别人讲话,呆了一年多才开始能听懂。”鲁成丽说,如今她已经能跟村里的人说笑了。
“老家有父母和妹妹,我都有10年没回家了,都是打电话。”鲁成丽告诉记者,每年6月24日族人会举行“火把节”,来潍20年,她没有再参加过“火把节”。
现在鲁成丽唯一的念想就是从老家带过来的“背巾”。“潍坊没有,我们彝族人背孩子都用背巾,在结实的布上绣上图案,上下一系,就可以背着孩子干活。我的两个孩子都是用背巾背大的。”鲁成丽说,“我们族人的服饰都是自己做的。”
“现在的日子过得挺好,前两年家里有七亩地,就种些小麦和玉米,现在土地转出去了,每亩地每年有1300元的补贴。除了每年土地补贴的钱,我跟丈夫还在张氏工业园打工。我现在每个月3000元的工资,我对象每月5000元,生活还算可以。”鲁成丽笑着说,她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