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软雕塑——立体裁剪

网络小编 188 2025-04-06

立体裁剪被称为“软雕塑”,如果追本溯源的话,服装古往今来,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从满足生存需求逐渐过渡到对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欧洲文艺复兴之前,人们的着装方式都是披挂、缠绕、包裹的服装平面结构形式。

由于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思潮也发生了改变,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在服装审美方面也出现了突出胸部造型,收紧腰部,强调以突出人体本身立体特征的服装造型,而服装流行中心也移步到法国巴黎,历经了艺术史上巴洛克、洛可可直至整个20世纪。

的更迭与洗礼。

近现代影响时装界的诸多设计大师在巴黎也层出不穷,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立体美的服装造型,许多已经成为服装史上的传世之作,被后来的追随者和设计师以此为创作灵感,不断的创新与迭代,创造出新的穿搭方式与着装理念,引领和迎合着人们对美的需求。

   与此同时服装裁剪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具有优美立体感的裁剪技术也应运而生,在欧洲立体裁剪的“黄金时代”是20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在服装界很多设计师本身就是服装造型技术的创造者,比如创造了斜裁技术的“斜裁女王”

麦德林·维奥涅特(Mandeleine Vionnet);追求创意与技术的克里斯托瓦尔·巴兰夏加(Cristobal Balenciaga)等。

从欧洲到亚洲,从日本到中国,20世纪80年代一本由中国时装文化函授中心出版的《立体裁剪》应当是国内早期记载关于立体裁剪概念的书籍了,此书作者日本服装教育专家小池千枝1955年毕业于巴黎时装公会学校(Ecole de la Chambre Syndicale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学成回国后的小池千枝,

把欧洲立体裁剪技术引入到了一向具有平面感觉的日本服饰技术中  国内的立体裁剪技术的引入,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由留学于日本的中国教育学者们带来的,对当时中国传统的服装平面裁剪技术影响也是深远的随着服装产业的蓬勃发展,服装造型款式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在技术研发上也加大投入力度,掌握立体裁剪技术的服装技术人员越发炙手可热。

立体裁剪如同雕塑艺术家雕塑作品一样,用布在人台上进行创作,很直观的体现出人台与布料的悬垂、硬挺、飘逸、有弹性等物理特性,在满足人体结构、考量布料空隙度以及平衡关系的同时,操作者考虑更多的是呈现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悬垂褶皱、波浪效果及异造型等结构的处理上,立体

裁剪的手段就展现出其优势。而平面制版处理这些非常规造型时,则需要反复试穿调整多次才能确定版型。

当然,只是简单的将人台用布料紧紧包裹起来,算不上是什么创作和技巧,重要的是在人台与所创作的服装之间如何保持适当的空间关系,并使服装具有舒适性和机能性,是摆在版型创作者面前的关键课题立体裁剪作为一个具象操作的过程,可以说是对造型设计和结构设计的二次创作,是一个体验与创造美的过程,相信随着立体裁剪在服装中作用的显现,会有更多的。

版型师及设计师将这一裁剪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文中图片资料部分来自网络,我们对原作者深表敬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归属民族影像记忆的现代时装
下一篇: 魔都最生活 | 这不是一般的烘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