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万载最新岗位推荐,上千个岗位等你来挑!
11 2025-04-12
麦子导读:这几天,张雪峰老师在奇葩大会上“分手没关系啊,婚照结!”的言论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其实进一步想,这些想法的存在是有一定理由的:我们就是活在这样一个物种多元的世界,身边也充满了性情多元的“奇葩”们,不是吗?。
文 | 院长来源 | 吐槽电影院(ID:tcdy)《奇葩大会》第二季播到第7期,终于来了一位可供观众摆擂台互相“撕”的嘉宾——“网红老师”张雪峰:
张雪峰是一位考研辅导班的老师,但又不仅仅是一位老师微博坐拥300w+粉丝上过综艺,开过讲座,招生时的宣讲视频动辄数百万点击他还出过一本书只是这充满鸡汤气息的书名和封面配的照片看起来不是很搭...
当然,上面这些都不算什么张雪峰最叼的地方在于 ——明明不教具体科目,却能在言语中将考研的重要性乃至神圣性抒发得淋漓尽致让人也产生一种“考研近乎决定一切”“考研=走上人生巅峰”的错觉基本功扎实,说服力一流。
也就难怪不少人觉得张雪峰是“说相声的”,“混娱乐圈的”,“网红”……所以这次来《奇葩大会》,张老师的目标很明确:要告诉大家,“我是一个老师”。
他表示,相对于其他老师,他只是接地气、比较了解学生,才会比一般人红一点。有多接地气呢?有个高考英语考17分的人前去咨询他,自己考研还有没有希望。
张老师瞬间炸裂,表示:“你考研有没有希望,我是不知道的,但你这个人绝对是个纯粹的人”“你这孩子,不会你还不蒙,你蒙的分应该比17分高嘛……他就是不会他还做,太纯粹了!”一个略夸张的例子从他口中讲出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反转得像个段子,逗得导师和观众都哈哈大笑。
看出来了吧,张雪峰这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有其明显的技巧和魅力他擅长把枯燥、消极的流程用轻松的方式说出来,起承转合逻辑有序,像说故事,且能牢牢牵住观众的注意力更厉害的是,他极擅长在段子里渗透自己的观点,。
哪怕那观点你过后细思感觉哪里不太对……但在他快节奏+多案例的讲解中,你也很容易会被他说动,或者一时难以反驳比如,在这期节目里,张雪峰谈自己为什么要火、为什么要接综艺通告 ——可不是为了赚大钱走上人生巅峰,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考研真正的情况,避免掉入“大坑”。
多伟大,多感人,多么具有说服力!完全没法反驳嘛!
同时,他又强调自己不改初心,不会在娱乐圈长待因为,“当一个老师和当一个明星的成就感,完全不一样”娱乐明星只能靠八卦、穿搭上头条,很快就会被大众忘却;而做老师却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他一辈子记得你
诶,这样说好像是有点道理……再加上他之后举了个好例子,说自己凭三寸不烂之舌,让本来不想考研的人决定去考研,最终成就了一枚学霸于是又赢得现场观众一片掌声但听着听着院长觉得不太对劲 ——明明一上台还宣称自己“从来不灌鸡汤”:。
可这位学生的案例本身,不就是一碗鸡汤吗?
还是《故事会》时代的鸡汤…放到以往的话,“马晓康”仨人肯定早就抓住张雪峰演讲中的槽点,或多或少提出反驳或不同意见但从本期节目的呈现来看,导师的身份更趋近于询问者他们会引导嘉宾讲出故事里更细节更有价值的信息,。
却不对信息本身做过多评价。
尤其对于张雪峰之前这段颇“奇葩”的经历 ——他为自己制定一个人生KPI:30岁前必须结婚。
为此,他选好了对象、场地、婚期,却想不到在结婚前40天左右,女票跟他分手了……照一般人的逻辑,女朋友没了,只能再慢慢找,结婚什么的顺延呗但张雪峰可不是一般人 ——分手没关系啊,婚照结!毕竟日子都定了
于是,张老师临时换了个对象,40天速成,把这事儿给办成了。
蔡康永问缘由,他的回答让人很意外:“孝顺。”
原来,张老师在28岁的时候,遇到一个好朋友被迫结婚。因为朋友的父亲肺癌晚期,最大愿望是在死之前看到儿子结婚。
在婚礼现场看到泪流满面的一家人,张老师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三十岁结婚,让父母早日抱上孙子“我觉得百善孝为先,父母的愿望是最重要的”???听完这一席话的院长对着电脑一脸懵逼什么时候,结婚生子成了考量一个人孝顺与否的KPI?而“百善孝为先”的老话为何说出来像道德绑架?。
果不其然,张雪峰这番言论引发了最激烈的讨论。有人反对他的价值观,有人不爽他的语气,更有人对这样的人能“红”表示愤懑。
其实早在《奇葩说》第一季,高晓松跟蔡康永也对类似话题展开过辩论。在当时,蔡康永反驳了“以孝的名义绑架”的做法:
但这一次面对张老师,蔡康永却只是问,而不予置评。高晓松则以“捣蒜”的方式表达情绪。
原本最适合在节目上“开撕”的话题,导师们却并没有往那个方向引,反而放开了,让观众去讨论、去思考这样的“不撕”,比“撕”更具有力量每个家庭的观念、生活态度都不尽相同这家人觉得结婚就应该找爱的人,那家人觉得结婚就是尽孝;。
只要他们两家成员及结婚对象,都各自认可彼此的做法,便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结果好坏都不需旁人置喙。
蔡康永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的做法是尊重张雪峰的立场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表达的权力但院长必须强调:所谓尊重,不代表认同这正是《奇葩大会》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内核 ——这个世界总是充斥不同的声音,也许你以为是理所当然宝贵的东西,其他人却弃之如敝履。
重要的,是用坦荡的姿态去面对这时代多元的观点,在保持尊重、理解的同时,不要失去内心那份的清醒与辨证就像肖骁说的:张雪峰老师认为的美好生活与他认为的美好生活不一样,而他觉得他认为的美好生活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美好生活,这个是他(肖骁)不能接受的。
说起来,院长也算一个“奇葩老粉”自2014年《奇葩说》第一季开播,就一直追到今天,把它跟它的衍生节目看了个遍一来是国内少见将“辩论”作为形式的综艺,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也兼顾话题性与趣味性也正是因这档节目,院长才正式把马东、蔡康永、高晓松归到男神行列,也终于相信:。
才华到达一定高度以后,真能令人忘却颜值啊!
去年,《奇葩大会》横空出世去年第一届的目标指向明确,就是为《奇葩说》输送辩手所以院长也没多想,就当它是“预撕逼”现场,纯粹冲着吵架去看……可真正看下来才发现,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预选赛,最大的转变在于 —— 。
不追求观点的“奇葩”,转而呈现各行各界众生百态,与奇葩们的清奇脑回路。
节目请过渴望成为网红偶像,却朴素可爱的搞事少女马剑越,也请过已然成为网红,内心却并不感到快乐的刘梓晨上台第一件事是给自己洗白,一边强调“我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一边澄清自己“绝对没有整容”,从话题性来讲,刘梓晨绝对是奇葩本葩。
但如此富有争议的人物,却没被节目组留下,在导师举牌环节就被速速淘汰。可见,标榜“非正常人类观点集会”的《奇葩大会》,骨子里三观出奇地正。如今第二季播出,院长连着看了几期,最大感受是很多东西都变了。
导师话少了,时间与话语权都交予嘉宾。现场气氛不再是剑拔弩张的观点碰撞,而变成娓娓道来与倾听分享。少了火药味,却添了几分包容与尊重。
有人说,这一季《奇葩大会》好像没那么“奇葩”了就连嘉宾们讲的故事,也更温馨励志、活泼轻松……但其实,这正是《奇葩大会》要行进的方向 —— 不再为《奇葩说》选人,而是要找到生活中的「特别人类」这些人也许貌不惊人,也许内敛害羞,但要相信,他曾走过别人没走过的路,做过别人没做过的事,或者,有着别人未曾想过的脑洞。
在伊拉克蹲过监狱的考古学博士、纪录片《二十二》的导演郭柯、患有躁郁症的撰稿人刘可乐、京剧梅派第四代男旦传人巴特尔……当他们来到奇葩大会,说的都是自己生命中真实发生过、并留下痕迹的事儿他们的语言简单、不锋利,甚至没有任何技巧可言,但故事中体现的人性、展现的世界,足以给某些人带来思考,引发共鸣。
这就够了甚至,当你聆听来自不同世界、不同价值标准的故事,也许能从中支取一些继续生活的力量。就像本期节目中后来出场的青山:
这位小哥哥酷爱非洲大草原,也爱生活在草原上的兽群百鸟。为此他辞去高薪的外交官职业,成为一名动物救助站护工。拿着过去十分之一的薪水,过着几乎与世人隔绝的生活,十年之久。
从动物身上,他看到许多“颠覆三观”的现象。比如,猎豹为进化出极致的奔跑速度,而退化锁骨,因而力量羸弱,每一次猎食,都需要耗费极大能量。
它不若我们想象中那么危险,反倒优雅而脆弱。还有狮子,其实也并非只要见到生物,就会采取攻击,反而相当友善。因此青山可以任性与狮群共生,而不担心遭受攻击:
如果不是拿全部的爱去对待动物们,怎能看到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冷知识”?所以,当这样的人呼吁保护动物时,才会让人觉得这份呼吁充满力度,不是为作秀,也不是为建立“公众形象”。
每次看完《奇葩大会》,内心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啊,我们就是活在这样一个物种多元的世界,身边也充满了性情多元的“奇葩”们虽然有时差异会带来冲突、误解,但更多时候正因为有差异,我们才有机会学习沟通、合作与和解。
感谢这些“奇葩”的出现。即使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但必须承认,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相信: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这世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截然不同,不正是它最精彩的地方吗?
* 来源介绍:公众号“吐槽电影院”(ID:tcdy007),发现好电影,分享看电影的乐趣。—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