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拍怎么美!都江堰的这三家花店,真好看~
190 2025-04-05
◆ ◆ ◆文 | 综合来源 | (ID:tucaoc)
作者:SivA喜娃大概是从上个周末开始的吧,我的朋友圈(估计你的也是)被一个叫「魏璎珞」的名字刷屏了担心错失聊资的我,有点恐慌,赶忙查了一下「您哪位」好的,原来是于妈上新戏了按说么他的戏我是不太想要看的。
但这几张剧照怎么回事啦?这色调、这质感、这服化道乍一看,好像蛮好的嘛~
这次于妈画风一改,整个《延禧攻略》的色调走低饱和度路线,甚至有点阴郁服化道方面,这部戏的美术指导团队坦言,因为乾隆时期留下的东西比较少,所以有很多道具服装是根据清朝中后期史料往前推进行「脑补」的他们的初衷是希望展现出「历史厚重感」和当时的宫廷美学...。
(如有不妥的地方,欢迎大神们指正~)只画下唇,合法吗?!就先从第一集弹幕里最热闹的地方开始好了。开场十分钟不到就是一场「殿选」戏,穿着一身吉服的富察皇后顶着一脸病恹恹的妆容出现了,嘴唇还只画了一半。
如果说皇后的妆容是为了突出她孱弱的状态,那颐指气使的高贵妃,是不是不应该也嘴唇白寥寥啊?
其实这种只化下半唇的点唇样式,是真实存在的。《乾隆帝妃古装像》中,这位妃子就非常明显地只点了下半唇妆。但这种妆容在留下的绘画资料中非常罕见,在当时来说应该也算比较另类的~
所以剧组可能也只是把这种「半唇妆」定义为在穿着吉服或其他稍重大场合时使用日常里,嫔妃们多半是顶着眼下看着挺时髦的「咬唇妆」这种唇妆呢是不存在于清朝的,应该是剧组中和了历史和现代审美,做出的折中处理
清朝最流行的唇妆是将上唇涂满,下唇一点樱桃。「樱桃小口」历来都是古代女子追求的目标~
不过如果全剧女角都涂上这样的唇妆晃70集,画面恐怕也是挺诡异的。于是他们就换了一种方式呈现这种「小嘴审美」吧~
在妆容上,还有一点挺值得夸的,就是眉毛。终于没有韩式大粗眉出现在清宫戏里了,清一色都是纤细高挑的眉形。
吴谨言这个脸,搭上这种眉形,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像清朝传世画里妃子形象的扮相。
一耳三钳这事儿,总算普及了之前《如懿传》要上之前就打过一波有关「一耳三钳」的宣传,来突出自己的考据严谨没想到,这便宜让于妈给占了去第一集殿选的时候,就特地借纳兰淳雪的嘴,给大家科普了一下一耳三钳的知识(不过这里有个不符合历史的地方,殿选的时候秀女不用跪下行礼更别说说一堆屁话了...。
所谓「一耳三钳」是满族妇女身份的一种标志。
乾隆在四十年选秀女时说:「旗妇一耳戴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戴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
金环镶东珠耳饰 - 故宫博物院魏璎珞在刚进宫的时候还是「一耳一钳」的~
培训上岗后,里面就多加了俩素圈...
头发还是有点不对劲...接下来说说清宫戏的老大难问题,发型在《延禧攻略》还没开播的时候,魏璎珞的饰演者吴谨言曾经在微博放出过一张剧照有别于常见的两把头和大拉翅,这个看似不那么「清宫」的辫子盘发,其实才是乾隆年间理论上合理存在的发型。
举个极端例子,同样是架构在乾隆时期的《还珠格格》,戏里那种超大的大拉翅,是要快到慈禧那时候才开始流行的。清朝早期的发式非常简单,主要就是辫长盘髻。
这种小小的两把头,之于乾隆时代还是早了一点,它差不多要到咸丰时期的画像里才开始频繁出现。比如下面这张咸丰年间的《玫贵妃春贵人行乐图》,应该就是剧组的重要参考资料...
画里大部分的头饰元素,都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延禧攻略》里。
把「两把头」提前穿越到了乾隆时期算是清宫戏屡教不改的错误了。还有一个典型的沿袭下来的错误,就是「雁尾」。是不是感觉这个脑袋后面翘起来的一个发尾,是清宫戏发式的标配?
清朝中期,正宗的两把头,后面可是光溜溜的,没有雁尾的。
「雁尾」这东西,是明末汉女流行的爆款。在清朝初期和中期,鲜少有旗人女子做这个造型的。反倒是到了慈禧年间,又有一些回潮。但基本上就没见到过不加雁尾的清宫戏,《如懿传》有一张海报,还是雁尾的特写...
还有这个全剧女角们顶着的改良式的「三绺梳头」,严格来说,也是汉女的专属。偶尔有人玩玩还行,把少数个例拿出来当「全后宫的流行发式」是不是就不太妥了~
其实除了两把头,从包头盘发演变而来的钿子,更适合在这个时期出现。
钿子的出现,是因为早期的包头盘发,无法承载越来越多、越来越重的簪钗。
索性就做了一个形似「盘发」的钿胎,上面的钿花可以自由增加或减少,然后直接戴上头就是了,比直接在包头盘发上弄是不是省力多了...
钿子发展到清朝后期,也是越来越庞大,像这种挑杆钿子通常都是在旗人女子嫁为新妇的时候佩戴的。
所以严格来说,尔晴嫁给傅恒时候戴的这个浮夸的钿子,可能,也是,出现得,早了一些。
不过最奇怪的还是高贵妃独树一帜的发型了,这个到底算什么啦?像是带大拉翅时候的旗头底座,但又好像有点过于庞大了,不太懂...
云肩是很美的,但...嘉嫔初登场的时候,我挺惊艳的,大抵是因为她身上的这块云肩。
这个在以往清宫戏里不太见到的配饰在《延禧攻略》里戏份超级多。
想必剧组应该是看到了这张道光年间的《孝全成皇后與幼子像》受到的启发。画中的孝全成皇后穿着一件花色繁复的衬衣,云肩作为一件配饰,压在领口肩膀的位置。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往上翻翻我在说雁尾时贴的那张《乔元之三好图》,那里面的汉女们,就各个都披戴着云肩没错,云肩又是一个汉装的元素在清代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婚庆服饰中但宫中藏品却所见不多,可以表明理论上旗女的装束里,应该比较少用到。
于妈这次蛮喜欢用考据时找到的一些「另类」装束和妆容,来大肆发挥的。
ummmmmm...虽然视觉上真的蛮美的,但过于强调,让观众误认为这是旗装的「标配」的话,就有点过犹不及了。
对了,高贵妃还有一件特别喜爱的,一到隆重场合就要搭配她红色吉服的珍珠云肩!特别美~
是慈禧老佛爷的同款哦~
关于旗汉不分,还有一个挺明显、明显到我自我怀疑有什么其他用意的错误,就是娴妃的母亲,居然是典型的汉人两截穿衣哎!褂子下面露出了明显的马面裙...
大家请最后再学习一下,清朝汉女和旗女典型的着装和发饰差别吧!别的不说,一截穿衣和两截穿衣,是最基本的分辨方法了...
一些严格的官服制度好了,接下来说一下最复杂的官服制度总的来说呢,没有出现什么天雷滚滚的场景,至少皇帝没有一天到晚都穿着明晃晃的朝服到处跑皇后和嫔妃们当然也是有朝服的,《如懿传》先期放出的一系列海报里,那些妃嫔们就都是最高规格的朝服装扮。
戴朝冠,披肩领,朝袍,朝褂,朝裙,朝靴,朝珠,金约,领约,耳饰,彩帨等缺一不可...
而往下一个规格的吉服,主要用于重大节庆,宴请宾客,或是在祭祀主体活动前后的「序幕」与「尾声」阶段皇帝的吉服,也是一般意义上的龙袍~这位富察皇后迄今为止的重大场合上,都是穿着吉服搭配凤钿可以看到,吉服内外分为黄色的吉服缎袍和外面套的石青色团龙纹吉服褂。
脖子上戴的这个叫领约,领约的形制为一个镂金的圆环形状,有开合式的活口。环上镶嵌宝石,活口处垂下两条绦。
垂下的两条绦的颜色象征着不同的品阶,皇后贵妃可以用明黄色,普通嫔妃和大臣之妻,只能用石青色。
通常来说,领约是在穿着朝服的时候佩带的。《延禧攻略》里嫔妃们都是在穿着吉服的时候佩戴,也是有这种戴法但应该不多见。
吉服的total look,还是头戴吉服冠、配吉服朝珠比较常见。
有时候,吉服也可以外面不套石青色吉服褂,只是单穿。比如在「荔枝宴」的时候,大伙儿基本就是这么干的。
其实我还挺疑惑这些嫔妃们穿的是什么,不是非常确定是吉服还是常服,因为颜色都还挺素,没有很繁复的明纹。只是所有人的衣服下摆清一色有海水江崖,我只能估计就是上上上图里大伙儿吉服褂里面穿的吉服袍了...
说到常服呢,其实才是宫里所有人,最最常穿着的衣服,台词里也有出现。它不比龙袍和朝服费工夫,属于公务服装。
一般呢,在御花园逛逛和小姐妹儿赏赏花什么的,穿常服也绰绰有余了所谓常服,如果真的要还原历史,大部分观众可能没办法接受一水儿美丽的妃嫔们都穿着~常服通常都是素色,使用暗纹,可以参考《孝慎成皇后常服像》
本剧最一开始,皇后初登场的时候,应该就是想表现这种常服的,朴素。所以很多弹幕说,怎么皇后穿得还不如丫鬟...
所以吧,想要迎合大家已经被花花绿绿洗脑的清宫戏审美,也挺难的。真的要是复原历史,一水儿的素色,大家又该骂是鬼片了。
所以于妈也是,不管了,撒开了手大胆「胡来」创新了很多大体来说还算素净,但不搞点花也不太开心的不知道什么「服」比如纯妃备受好评的这一件,他得意地微博上挂出了reference,是一件故宫馆藏的女士衬衣衬衣通俗来说就是打底穿的,是不开裾的,因为穿衬衣就是为了在穿开裾的褂子的时候不走光啊。
结果纯妃一站起来,这件是开裾的...
其实有很多花样比较繁复的设计,应该是借鉴了清朝后期氅衣和融合了汉服设计的便衣。乾隆年间的常服,应该大体还是比较素的。还有包括像高贵妃穿的这种方领子的对襟外褂,其实在乾隆时期应该就不怎么流行了...
这种领子的褂子一般出现在清朝早期的画像里。你看,颜色也是很素的。
其他的配饰小细节...压襟这个配饰,在以往的清宫戏里没有被这么大肆地强调过。《延禧攻略》里你真是不注意到都难。几乎是人手必备的标配~
所谓押襟就是,在衣襟上挂一个东西。大襟的话挂在二纽上,对襟的话挂在从上往下数的第二个纽扣上。
宫女儿什么的可能是挂挂小件的玉佩。而嫔妃们,多是流行挂手串,又叫十八子。
剧里富察皇后的这条碧玺手串,就是复刻了故宫的馆藏,美得不行。
但《延禧攻略》里押襟挂十八子的挂法,也有点争议,似乎都是挂倒的。在《如懿传》里这种挂法,更符合史料和绘画的记载。
还有一幕,每个嫔妃的褂子上都挂了一条长长的帕子。这玩意儿叫采帨~
在清朝早起,穿着吉服的时候也是可以佩带。但后来被归为「朝服」必备的饰品后,在日常中就不多见了。
这次很多小配饰道具,于妈的团队为了防止出Bug,都是直接复刻了故宫博物院的馆藏。皇后的这把扇子就像极了「米色纱贴绢桃树仙鹤图乌木雕花柄团扇」~
高贵妃的这把「缂丝海屋添筹图团面扇」就仿制的更像了,几乎1:1~
还有一个我一直想说的小细节哦,不过可能过于抠细节了。清宫戏的娘娘们,不是都很爱戴这种又长又细的指甲套的嘛~
可是你知道为啥要戴指甲套伐?其实主要是为了保护她们的蓄甲...清朝的后妃们很盛行留长指甲,所以这些指甲套,是有非常实用的存在意义的,可以防止指甲被掰断...
从慈禧这张有点可怕的画像里你能看到,她的指甲呀,有辣~~~~~~么长!
但戏里非常爱戴指甲套的高贵妃,指甲剪得倒是挺干净的。这种小细节能稍微再做做功课,就好了。
总的来说呢,我觉得有考据总好过闭着瞎来但是太过于标榜这个点也不好,免得大家真的把一些「脑洞」错当历史了不起也是现学现卖,本文仅供参考,如有纰漏,请大神留言指点!好了,长篇巨制先告一段落,下周又能看更新了!。
参考书目:《旗装奕服:满族服饰艺术》《中国历代女子妆容》《故宫博物院院刊》- 《序》
作势Chrison
于妈这次用了心,所以你们也看得走了心。
作者:佚名随着《延禧攻略》的热播,制片人于正终于也可以扬眉吐气一回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于正就放话说,“我的服化道是全中国最牛的,戏里有各种非遗展现”emmmm,平心而论,《延禧攻略》的服化确实还算比较考究,摒弃了一贯大红大绿辣眼睛的“阿宝色”系,用起来高级灰的“莫兰迪”色系,嫔妃们的服装也是化繁为简,几乎每种着装都有出处。
但是于正仅仅凭着一部剧,就说自己是全国最好的服化道,实在有些不把前辈们放在眼里啊莫说叶锦添这种拿过奥斯卡奖的美术大师,也莫说吴宝玲这样拿过金像奖的服装设计师,其实早在20年前国内就有让人为之惊艳的古装设计了。
这里就不得不先介绍下90年代相当传奇的服装设计师李建群了。她长得美,设计的服装也美,整个人散发出的恬淡神秘气质,更加美。
李建群20岁就考上了据说是全国舞美第一的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油画师从著名画家陈逸飞,据说陈逸飞曾为其画过三幅肖像她还跟画家李坦克合作过壁画《沃土》《宝藏》,收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当时的她还只有26岁,其他入选的画家皆为40岁以上的中年。
李建群也演过几部戏,但她更大的兴趣是服装设计92年的《唐明皇》,满眼都是霓裳羽衣,花钿画眉,完美再现了大唐盛世的衣着头饰,却又丝毫不感觉过时当时这部剧的服装设计就是李建群,发型设计是杨树云加上同年套拍的电影《杨贵妃》,李建群一共设计了将近9000套服装,从天子大臣,妃嫔宫女,到布衣百姓,外国使臣,每一款都有精细设计图。
这真的是我见过最美也最有风韵的杨贵妃:插一句,剧里舞蹈也很考究,展现了胡旋舞、霓裳羽衣曲、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踏歌舞、龟兹舞、敕勒歌、绿腰舞、琵琶舞等20余种经典舞蹈。
李建群本人演的武惠妃,颇有姿色,又在后宫兴风作浪,整个人的气场也是比较外露。封妃之时,她就穿了一身火红嫁衣,金黄富贵印花滚边裙,头顶展翅飞翔凤凰钗,眉间一点朱砂痣,顾盼生辉,浅笑嫣然。
1995年,李建群又担任了《武则天》的服装设计当时这部戏里是美人云集,刘晓庆啦、苗乙乙啦、郑爽啦、茹萍啦、梁丽啦,随便挑一个出来,都像屏风上的美人为了让这些美人穿上得体的华服,李建群四进敦煌七下西安,临摹了无数的壁画,两个半月没有回家,最终设计出了上万件服饰,每一件都凝缩了万千盛唐气象。
就拿刘晓庆来说,她在剧里有14种发型,服装52套,每一种,都是有据可查的据李建群自己说,她设计的时候,把武则天的一生分解为五个阶段,初入宫时的纯洁天真,被贬为侍女,再度入宫的媚艳辉煌,封后,封帝在刚进宫时,我用了很洁净的白色、淡粉色,再后来用红色寓意她登峰造极以后的后宫争斗的残酷。
武则天头上的头饰,也是跟着她的身份变化增加的“晋升为昭仪后,存在王皇后、肖淑妃这两大劲敌的威胁,她在首饰装的等级上不敢僭越半步免得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她的装扮不媚不俗……”据说剧中的头钗有好些也都是李建群亲手拿金锡箔纸做的,演员们都爱不释手。
李建群自己也在戏里演了太宗的宠妃,“徐惠”,是个“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的一代才女为了衬出人物特质,李建群设计的衣服多是白色、淡蓝色,配上眉心的梅花妆,真的有种淡然超脱的感觉这也是李建群演过最动人的一个角色吧,因为角色与本人的气质浑然一体。
徐才人虽然身在深深后宫但从未想过争名夺利,而李建群也是一心沉醉艺术,她拿过飞天奖的服装设计奖,也拿过金鸡奖的服装设计奖,却从未将这些作为谈资想想如今,于正都能夸下海口说自己是全国第一,也只能叹一声,技术前进了人心却更浮躁了,再也没有慢工出细活了。
今日互动:来说说你有什么规划吧?欢迎在留言区给我留言。
解疑 | 朋友圈点赞潜规则?
一席演讲|资中筠:谈谈爱国?兼杂谈日本疫苗援助~
视频 | 科技日报编辑爆红演讲:你的国真没那么厉害!
分享 | 北上广公关男子图鉴
分享 | 重估中国:北京是怎样让美国期望落空的
为什么你老板的决定总是变来变去?
评论 | 贸易战损害最后一个利益交合点,中美关系即将进入高风险期